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批评性报道的细节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侵权诉讼.我国法律对"细节失实"是否构成侵权并无明确的规定.司法案例表明,细节不真实或分寸不符只要构成对当事人社会评价的明显降低,失实的细节构成侵权;出于完整报道事件情节的需要,对某些不宜披露的细节性信息进行公开可能构成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害;作为细节要素的意见表达言辞过于凸显贬斥的主观倾向,易于产生损害被批评者人格尊严的侵权后果.  相似文献   

2.
对批评报道经常涉及的谴责、贬斥态度呈现上,法官理解与掌握的法律尺度比编辑、记者更倾向于意见、情绪表达的理智与分寸.媒体从业者对报道"客观性"的尊重更多地采取"新闻构成要素基本真实即可"的行业标准,法官面对媒体因实际条件限制而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客观、真实时,倾向于将苛刻的客观性要求置于优先地位.对批评报道侵权纠纷中媒体败诉率相对较高的现象,法官总体倾向于将之归为媒介从业者相关认识不足及法律意识欠缺等所致.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因新闻引起的名誉侵权纠纷相应增多,但新闻作品中使用语言修辞引起的名誉侵权纠纷,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模糊认识,从而导致在实践中界限区分不明。本文对新闻作品的创作规律及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以明晰其界限。  相似文献   

5.
批评报道是报纸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报纸在群众中威信的有效手段。但是批评性报道搞得不好,不仅会损害报社的声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党和政府添乱。那么如何搞好批评报道,如何提高批评报道稿件的质量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比较成功的批评报道,都是由于我们的记者、编辑,对舆论监督、对批评报道的目的、意义,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他们懂得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的监督,不是记者个人行为,在采写批评报道稿件时,不带个人感情,不打一面官司,头脑比较冷静,采访作风深入扎实,稿件撰写  相似文献   

6.
媒体就刑事诉讼的专门机关依职权形成的呈报材料与文书或就诉讼一方当事人控辩材料或供词予以报道,导致相对人名誉受损,媒体是否免于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司法审判实践在两种情况下体现出向名誉权的保护倾斜:依据公安、检察机关依法办案形成的内部运行材料进行报道导致他人社会评价明显降低的,媒体不适用"公开文书"的法定抗辩理由;媒体依据被告人、被害人一方的供述或法律专家的认定意见所作的报道损害一方当事人名誉,不能证明其真实的,媒体负核实过错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我国名誉权保护的现实,提出名誉侵权认定和处理的法律依据及具体案件的处理办法,试图对名誉侵权案件的准确认定和处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复杂性、隐匿性特征,因此与传统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存在着一定差异。网络服务提供商与侵权行为的关联性,使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行为具有特殊性。应以其对侵权行为内容的控制力为依据,探究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名誉侵权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名誉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鉴于网络名誉侵权的特殊性,受害人在调查取证方面面临着很大困难,而依靠传统的取证方法又难以实现名誉权保护,因此探索新的、适合网络特色的取证方法势在必行。结合传统的取证方法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原理,确定取证对象、侵权行为人,然后从侵权信息是否删除出发分别探讨网络名誉侵权案件的取证方法是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批评报道经常涉及的谴责、眨斥态度呈现上,法官理解与掌握的法律尺度与编辑记者相比,更倾向于意见、情绪表达的理智与分寸:媒体从业者对报道"客观性"尊重这个问题上,更多地采取"新闻构成要素基本真实即可"的行业标准,法官面对媒体因实际条件限制而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客观、真实时,倾向于将苛刻的客观性要求置于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中,真实性抗辩是媒体最常用也最有力的抗辩事由,但其适用关系到多方面的制度选择与利益平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困境。一是“真实”的标准不一,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异常常导致证据认定冲突;二是关于“真实”的举证责任分配逻辑混乱;三是合理性误信行为的过错认定标准不明。比较西方相关国家的立法及司法经验,我国真实性抗辩中的“真实标准”应予适当放宽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同时明确合理性误信行为的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中,真实性抗辩是媒体最常用也最有力的抗辩事由,但其适用关系到多方面的制度选择与利益平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困境。一是“真实”的标准不一,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异常常导致证据认定冲突;二是关于“真实”的举证责任分配逻辑混乱;三是合理性误信行为的过错认定标准不明。比较西方相关国家的立法及司法经验,我国真实性抗辩中的“真实标准”应予适当放宽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同时明确合理性误信行为的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权的行使与公务员名誉权的保护由于价值取向不同经常发生冲突,其协调关键在于以公共利益为标准来界定权利的边界,在新闻侵权责任的认定上确立实际恶意、大体真实、适度容忍三原则。  相似文献   

14.
保障公民的私权利是民法学关注的重要领域。但过于向私权利倾斜,不保护正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评议,势必会侵害言论自由这种准公权利。如何实现二者的均衡,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不致违背法理,需要从权利特点进行分析。本文从隐私权的两大基本特征“隐”、“私”入手,论述了新闻侵权的重要抗辩事由“公开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15.
近年,社会生活中针对言论权的名誉侵权之诉时有发生。言论权和名誉权是两种性质相异的权利。两种权利冲突在法律上表现为言论权在界限上的模糊性,以及缺少解决冲突的判断标准,其根源在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此需要在法律上通过对言论权的界限加以确定,并确立合理的冲突解决规则,为二者之间冲突的解决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公民、法人在现实社会享有名誉权,在网络空间同样享有名誉权。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在对互联网内容的管制方面实行不同的措施。在我国,对名誉权的法律保护起步较晚,有关名誉权的保护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所做的司法解释之中。解决网络名誉侵权纠纷,既要考虑事前预防,又要考虑事后补救,事前的预防胜于事后的补救。  相似文献   

17.
新闻侵权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了减少新闻侵权纠纷,保护新闻自由,法律应该严格界定新闻侵权的标准,具体规定新闻侵权抗辩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从产权视角分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却普遍存在着公信力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个人道德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组织自身因素等等。笔者认为,产权不明确、所有权缺位、剩余收益权主体不确定导致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的缺乏是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建立和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来弥补其产权缺陷,从而提高组织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对确定侵权人应否承担民事责任很重要。本文从民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TRIPs规定精神和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规定,分析和指出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20.
侵害胎儿利益的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胎儿人身利益,或虽无过错,但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法保护胎儿利益的理论基础应建立在权利能力说之上,在胎儿权利能力性质上应坚持法定停止条件说。因胎儿所处法律地位的特殊性使侵害胎儿利益的侵权行为有别于一般侵权行为,具有多样性、间接性、发生时间的特定性、损害事实认定的时间性、侵权行为人的特定性等特点,使侵害胎儿利益行为的民事责任在构成要件上有特别要求,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因而受到特别限制。基础;侵权行为;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