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唐山市路北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采用SF-36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老年人对家人的关怀满意程度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今后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老年人健康状况中的Pcs、PF、RP、BP、GH、SF、RE、MH与家人的关怀满意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五省(市)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我国五省(市)城乡社区≥60岁老年居民进行入户调查,使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ADL的损害率为8.0%。居住在农村社区(OR=1.90,95%CI:1.51~2.41)、非在婚(OR=1.67,95%CI:1.30~2.13)、低收入(OR=1.77,95%CI:1.06~2.97)、非独居(OR=2.90,95%CI:1.85~4.56)、无兴趣爱好(OR=2.55,95%CI:2.03~3.21)、有负性生活事件(OR=2.23,95%CI:1.76~2.81)、有慢性病(OR=1.28,95%CI:1.02~1.61)、视力障碍(OR=1.54,95%CI:1.20~1.98)、对生活不满意(OR=3.85,95%CI:2.32~6.40)是老年人ADL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五省(市)老年人ADL损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政府部门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南京市社区老年人为对象,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照顾状况进行研究。本次研究显示:家庭依然是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一种主要资源;邻居作为一种照顾资源,正在有效协助老年人日常生活;社区服务对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作用正在逐渐加强;日常照顾的社会性资源开始被老人接受。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福建省农村老年人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到了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新农保的养老金金额以及来自家庭、社区、国家层面的生病照顾、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情感支持的影响。其中,包含新农保在内的经济支持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最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通过卡方检验及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了城乡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差异以及对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老年人不仅获得的社会支持多于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生活满意度也优于农村老年人。正式社会支持仅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有限;在非正式社会支持中,子女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作用都非常有限,精神支持则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满意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建设,家庭及社会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注重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以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8.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旅游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探究家庭代际旅游的游后体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家庭代际旅游行为中,游后的回忆体验与分享体验对老年人的旅游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回忆体验、分享体验以及旅游满意度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③回忆体验、分享体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中旅游满意度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④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可以得出,回忆体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的旅游满意度,分享体验对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更加显著.家庭代际旅游作为孝道表达、代际互动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使老年人在游后分享和回忆这段经历的过程中,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通市区558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城市社区因素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8.1%的老人对生活感到满意 社区活动参与度、社区服务受益度、社区助老设施拥有度和社区邻里互动频率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社区因素。为此建议:要加强老年人与社区的联系,增进老年人的邻里交往和社区活动参与,加强社区助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子女支持能够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结合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子女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护能够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将两种子女支持行为同时纳入模型时,虽然结果在统计上不显著,但生活照护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提升作用;通过分组回归和引入交互项的检验,发现男性和中低龄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反应更加敏感,子女生活照护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则不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和年龄异质性。因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建议加强家庭支持体系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子女支持资源,促使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1.
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经济及社会保障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家庭核心化以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年轻人工作压力的增大,这种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城市的老年人的照料和需求等养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旨在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照顾的三种模式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不同的赡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试图提出在目前的境况下的一个以社区照顾为本的城市老人赡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社区老年医疗和生活照料需求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 10 11份调查问卷 ,分析了江苏省四个城乡社区 6 0岁以上老人和 40~ 5 9岁潜在老人的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结果显示两组人群都渴望得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及时、便利、有效的社区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据此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医疗和生活照料服务应该成为社区老龄服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关于养老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实际服务活动正处于较为盲目的境地.尽管通常认为社区养老优于机构养老,而机构养老又优于家庭养老,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多元养老方式并存将是中国养老工作的一大特色.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必须对各种养老方式展开多维比较和综合研判,在因地、因时、因事制宜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中国养老工作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苏、江西、山西、贵州四省五县980位农村计生家庭50岁以上中老年父母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健康情况、社会支持、亲子关系以及心理情绪等方面的调查发现,这一特殊群体近90%的人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半数以上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仍处于贫困阶段,自我养老能力十分有限,在未来的岁月中由于年龄增长自我提升的可能性较小,加上子女赡养能力不足,所患疾病以障碍型慢性病为主,社会保障压力势必表现出渐进性加大的态势,据此,政府和社会应成为对这部分老年人提供养老相关保障的主要担当力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的特征进行描述统计,并运用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解释不同性别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个体和区域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仅受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宏观区域因素对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作用通过影响个体微观因素来实现。不同性别老年人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既存在共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提供帮扶与服务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老人家庭急剧增多。家庭虽然在中国养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空巢”老人的出现与传统的养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社会照料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了老年照顾资源的断层,而新的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实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有诸多的优势,现阶段要充分重视社区在为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尤其要完善“空巢”老人社区照料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中国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模式经受了各种变迁的压力。对老年人家庭支持获得的多因素分析发现 ,西方学者关于家庭支持的理论和假设 (如权力与协商论、互助论和合作群体论 )对于中国老年人的状况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城镇老年人家庭支持的获得与老年人资源的拥有、交换的提供和对子女投资的数量之间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是受到包括诸如传统文化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年人的比例在社会支持机制欠缺的条件下快速增长,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也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流动正经历巨大的变革.为理解人口转型下家庭支持对农村老人健康晚年的作用机制,利用安徽巢湖对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四期纵向调查数据,检验了包括居住安排、子女教育、子女经济支持在内的家庭支持对各种健康指标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发现,相比独居的生活方式,与他人同居降低了患其他慢性病老人的死亡风险;与子女同居则增加了患心脏类疾病老人的死亡风险,但短期能改善健康自评,降低基期患心脏类疾病和中期新患心脏类疾病的可能.研究也发现,子女教育与经济支持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发挥保护功能,但也增加了中期新患心脏类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晚清社会的文化环境孕育着两个层面的冲击与融合。旧有的层面以传统的父子伦理观念为中心;新的层面则以突破旧有伦理道德为目的,积极创建一个全新的伦理道德。谭嗣同对旧有的家庭伦理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迥异于传统的养老观念:"日日问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