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希魁 《求是学刊》2004,31(5):57-62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 ,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中的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 ,不在城市 ,而在农村。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 ,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相似文献   

2.
薛明珠 《学术交流》2023,(3):158-166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民群众这一群体始终是主体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当前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仍然受到小农经济思维尚存、民主素质有待提升、文化涵养重视不够、社会生活慢于时代、主体能力拓展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应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农村文化服务力度,防范城镇化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大力培养农民职业能力,多措并举推进农民主体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3.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着重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共中央全会就有四次,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届三中全会是指导农村改革的两个最关键性的会议。对这两次会议加以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制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更加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一、两个全会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制定出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4.
历史进入新世纪,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转移;农民收入增长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对城市、工业的依赖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加直接地面对国际的竞争。但中国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穷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之一,既有对经典作家思想的继承,更有新的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新农村建设思想,这些思想或观点主要体现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重要会议及中共中央文件中。这些思想或理论涵盖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这不仅构成了新的理论体系或思想体系,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问题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增强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从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入手,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改革问题,其战略基点是一致的。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正确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也在具体方式、途径和做法方面出现了失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找到了实现这一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式。他强调发展生产力、改革人民公社体制,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并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业“两个飞跃”等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有关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在农村,这一主体就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农民内部已分化为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这一变化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针对农民群体分化的现实,选择、确定精神文明建设具体目标模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群体的阶层分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内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十年来整齐划一的人民公社社员群体已不复存在。如何概括农民群…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中的崭新实践,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农民工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行。如果说中国现代化是由外生力量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启的,那么以农村现代化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则是内生于中国农村的求富动力与党和政府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图强的外生挑战相结合的最佳方式,而农民工的流动则是农民主动求富的直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之下,分析农民工流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既是经济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因此,农民工从产生之时就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紧紧相连。当前,农民工的流动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本,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很多过程必然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才有希望实现.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制约了当前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9.
功能与变迁: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实践是中国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和法治现代化的关键。本文探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国家法萎缩与民间法兴盛的原因 ,阐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法律调控的变迁过程 ,并以农村土地承包、村民自治为契机 ,分析了法律在现代中国农村的运作与出路。认为要真正解决好农民问题 ,就必须关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平等与参与问题 ,而当务之急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寻求行政组织转向自治组织的有效过渡形式 ,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带头守法 ,使农民有尝试运用法律的机会与实践。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乡土农村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有效的供给不仅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需求,更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实行城乡"双轨"制的供给机制,导致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存在体制外供给、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调等诸多问题.这种低效、非均衡的制度外农村公共品筹资模式必导致我国农民负担日益渐重的后果.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其成本分担之间的运作系统存在错位失衡.这其中既有制度性因素,也包含非制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据此,应优化、创新相应的制度政策,改变农村公共品供给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以实现在增加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的同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庶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2):98-101
农民社会心理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逐渐成熟,社会心理的现代性特征不断增强,但农民社会心理还是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和迷茫,并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时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制度、重建乡土文化等来优化社会心理,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农民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工业是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僵局的重要力量,是沟通传统农业和现代城市工业的纽带和桥梁。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充分说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口城市化等,都与农村工业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依靠农村工业自身经济成长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二元结构经济的转换目标。因此,农村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农村工业这条沟通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的纽带的作用,必然带动中国现代化的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为落实和推进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西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主要通过国家转移支付等方式在政策上进行大力推动,目前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西藏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总体生产环境的影响,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仍然滞后,而且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遇到了巨大挑战。本文对西藏乡村青稞农业稳定性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青稞农业是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青稞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实现青稞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西藏乡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落后在于农业变革的滞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于对农业和农民问题处理的胜利;同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根本上也取决于农业变革的成功和农民身分的转变。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切问题的核心。文章认为,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仍然是农业与农民问题,是与此相联系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问题。其实质,是农业工业化的具体途径和传统农民身分的转变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科学地构建和推行中国式的现代农场制度。  相似文献   

15.
赵瑞政研究员等撰写的《中国农民养老保险之路》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 ,采用全视角对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进行全方位透视的拓新之作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赵瑞政研究员长期从事社会发展与应用社会学研究 ,对于中国现代化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农”(农村、农民、农业 )问题颇为关注。他曾于 1 990年主持国家社科“八五”重点课题《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 )经济社会调查·肇东卷》的调查 ,其中农民养老保障是重要内容之一。 1 998年 ,他中标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课题《肇东市农民养老保障研…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中期,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进入90年代以来,农民负担在一片喊减声中仍居高不下。孰不知,重负引起农民生活窘迫,重负引起学童失学,重负造成干群对立,重负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农民负担过重已经成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也成为困扰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见余红等:《当代农村五大社会问题》第2章)世纪末已经临近,我们切不可将过  相似文献   

17.
闫伟 《社会工作》2008,(13):56-56
在中国大陆有没有农村社会工作?很多学者、专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什么是农村社会工作有不同的定义。假设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是存在的,那么笔者觉得这其中有三点是需要明确的:第一,这是在中国,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受到国家的重视;第二,中国农村,农村的问题是什么,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角是谁等;第三,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的问题,怎样促进农村的发展。《农村社会工作》让我们走出了课堂,对农村的现状进行有益的探索。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刘涛  李敬 《创新》2023,(6):55-66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备了坚实的制度和政策支撑。然而,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任务依然艰巨,区域、城乡及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问题明显。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在城乡融合中促进共同富裕协同,在乡村振兴中提升共同富裕品质,在返贫治理中补齐共同富裕短板,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取多予"的农业政策,难以保证长效的农民增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农民增收的关键.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导致劳动力素质低,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致使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对于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的运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创新农村教育、农民培训模式,采取学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卫生保健和医疗保险等措施.同时,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张维权  仲伟 《社科纵横》2004,19(5):84-8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的根本问题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 ,只靠基础脆弱而发展缓慢的农村自然经济的微弱增长是不行的。现阶段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长效的经济保障机制 ,走法制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