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基础。2 0世纪 3 0年代前后 ,日形破产的中国农村 ,成为知识界和政府十分关注并致力解决的对象。为此展开了广泛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有以卜凯、费孝通为代表的学院派 ,以陈翰笙、萧铮为代表的研究机构 ,以农村复兴委员会为代表的国家机关 ,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农村改良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进行的农村调查与成果。此外还有日本“满铁”对中国农村的调查。这些调查与成果或在当时为解决农村问题作出有益的尝试 ,或为日后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能落后于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令人痛苦的时代。知识分子参政在中国有着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国共对知识分子宽容的政策环境,导致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参政达到一定的高潮。由于国共两党政策的不同,知识分子在依附两党基础上参政的情况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我国铁路体育运动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铁路当局既开展了全路性体育运动,也有地方路局举办的全局性体育运动,同时地方路局还派代表参与路外单位举办的体育运动。这一时期铁路体育运动之所以得到发展,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地方路局的积极倡导。铁路体育运动的开展既有助于铁路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能,促进铁路事业发展,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还为近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些许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推行读经,既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一面的拨正,又有对脱离现实的纯学术研究之风的纠偏,旨在提倡"以经为文"、"读经救国",企图恢复经学致用的功能,引起校内新旧之争.不过,在各种政治势力介入后,学校读经反而引发了新一轮的新旧之争.以"中大读经"的来龙去脉及其牵连各方为视点,既可明了"中大读经"是这场读经与反读经浪潮的发端,又可揭示经学在近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极端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太极操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对太极操的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短板。太极操兴起后,在学校和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在学校中,主要体现为提倡学校教员学习太极操、开设太极操讲习班、创办太极操研究会、将太极操列为运动会项目等;在社会上,主要体现为参加运动会开幕及闭幕表演、儿童节表演、报纸和讲义的舆论宣传等。不仅如此,太极操还走出国门,远播海外。太极操的全面广泛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子警察的设立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于30年代首次设立了女子警察,并对女警在教育、资格、任务、着装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女子警察的设立一方面完善了警界体制,为警界注入了新的血液,强化了警务活动;另一方面给女子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减了社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同时,女子警察的设立,也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天津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之下,频繁的行政区划更迭和多国势力在天津的角逐,华洋杂处铸就的市民性格特征成为天津犯罪小团伙滋生的社会背景;当时天津犯罪小团伙数目较多,有十大恶、玫瑰党、摩登破坏团等,其作案动机、手段各异;天津犯罪小团伙的活动与作案目标、与其他社会势-力和文化风俗的冲突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学术的边缘,反而由于国学院的创办而产生了学术自觉,与主流思潮颇多应和之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利用厦门地处东南沿海的特殊文化资源拓展自具特点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粮食流通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大问题。此时的中国形成了明显的余粮区和缺粮区,粮食的流通调剂极其必要,但事实上国内粮食流通困难,沿海地区与外国粮食贸易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畸形的流通状况。禁粮出省的流通政策和竞争力低下是主要原因,国民政府对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权力主体不明,行政不统一,自治政策不切实际,导致国民政府县政无为、无力、无效乃至失败。国民党第二次内政会议决定对县政制和政纲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权力主体明确、组织充实有效、行政统一、政策适宜的县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全国专科以上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呈总体增长趋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就业的特点显示了多样性与复杂性:就业渠道比较单一;就业相对集中于发达地区及都市;具备技术专长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些;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严重存在。  相似文献   

13.
远客     
父亲精通各科医术,尤其擅长针灸,在十里八乡是个很有名气的老中医。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天,一对夫妻抱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来找我父亲看病..父亲很认真地问过孩子的病情后,开始给孩子把脉、看舌苔等,然后给孩子开好药方交给孩子的父亲。这时,那个男人低着头对我父亲说:“老先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广西当局对对外贸易进行了整治,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成立广西出入口贸易处,由省府统制全省主要出口贸易,成立饷捐局,调整税率,限制进口,引导出口,同时鼓励、帮助生产,增加出口,实现自给。这一套综合措施的运用增加了出口,逐渐减少了入超,对稳定广西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新刚 《可乐》2010,(10):23-23
张爱玲很有服装设计天分,只是她的文学光芒太盛,将这一优势掩盖了。张爱玲在文章中自述:"自小就渴望长大,能抹上鲜红鲜红的口红,穿上有网眼的黑色丝袜!"因为家庭的变故,少年的张爱玲失去了衣着光艳的条件,一件穿了很久的暗红色旧棉袍,使她感到多年难以平息的"憎恨与羞耻"。"成为一个艳丽动人的女人",这种渴望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她成名以后,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保持完全的独立性,始终致力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坚持改革,力行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之路;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湖北汉江流域的农业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和1935年的两次特大水灾,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村经济遭受空前破坏。为扭转农业日趋萧条的局面,在国内工商界和农业院校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和湖北地方政府在汉江流域修复水利设施、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合作组织、整顿田赋积弊,这一系列农业改良措施,使处于困境中的汉江流域农村经济得到短暂的恢复,为全民族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从社会历史动因和哲学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出发分析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具体情形。分析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推动和实践探索;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学习和借鉴20世纪30年代的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即哲学社会工作者应该“民众化”、宣传内容现实化与生语化、宣传语言通俗化与大众化、宣传方法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俞平伯30年代散文风格"枯燥生涩",这枯涩文风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30年代复杂的政治背景,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及俞平伯自身独具的自然气质等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乡村金融出现了严重的枯竭状况。乡村金融枯竭的发生是由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决定的:乡村现金收入因农产品的价格跌落、农产物的输出减少及乡村副业的萎缩而不断缩减;乡村社会环境的恶化,一些地主富农商人携带大量资金离村入城;农民大量的资金消耗在沉重的赋税上;一些地区的金融枯竭与外来汇款的中断密不可分;乡村资金集中流向都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中现银的流失,导致乡村金融枯竭的外部原因是美国高价收购白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