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作为槐荫区第三批下派干部的一员,我来顺祥街社区工作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回顾这一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感慨万千,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最初的融人过程。这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认可、从外行到内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4.
母亲有颈椎病,经常眩晕,她还有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时常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手脚麻木无力、头晕。因为每次都是短暂性的,母亲很不以为意,但我心里却焦急万分。作为一个学医的人,我知道如果这种症状经常发生,总有一天会发展成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6.
7.
记得一年前,辞去工作后的那份惆怅尚未消除时,恰逢秦淮区招聘社工,我便抱着一线希望报了名。经过数轮测试,我终于踏上了社区工作者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分配时领导对我们说:不要将社工与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份报纸、一杯茶简单地联系在一起,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应做 相似文献
8.
我是去年刚从部队转业来到花园社区工作的,由于刚走出军营,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都十分匮乏,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一切对我来说都很茫然,幸好有组织上多次培训和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手把手相教,才让我慢慢地融入到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我是2003年到电翔社区担任居委会主任的,在杠区工作已有十多个年头。社区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调解居民之间的各种纠纷,这些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就可能产生新的矛盾和纠纷,不但影响邻里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居民对我们社区工作者的看法。在调解居民纠纷时,要针对不同的纠纷,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创建学习型楼栋以来,我们楼栋没发生一回夫妻间争吵的事和给邻居‘白眼’看的事,大家和睦相处,像是一个和谐大家庭。”2009年11月11日上午,家住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沈家门宫下路8幢1单元的潘美芬自豪地对笔者说。“那么,你们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作为社区建设的热心人,笔者慕名对沈家门街道8幢1单元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12.
我是北京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第一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入社区两个月来,感慨颇多。我原来在地方人大工作,因两地分居调动到北京后正好赶上机会,就加入到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队伍中来了。社区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岗位,我对居民而言也是陌生的新面孔。 首先是年龄上的差异。以前居委会成员大多数是老大妈,北京人称“小脚征缉队”,而我只有31岁,说实话,在平日老年人居多的社区里,我还真显得特年轻,我刚去时就有居民当面问我,“我们是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可你们年轻人喜欢和老年人打交道吗?人老了,腿脚不灵便,反应也慢点,各方面和年轻人都有些差距”。当我坦诚地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居民马上开心地说:“那我们就放心了”。是呀,古人尚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何况我们这些现代社会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再说人由年轻到年老,这也是自然规律。今天的大妈,不就是20年、30年后的我吗? 相似文献
13.
我是1996年从“孩子王”选择当“小巷总理”的。当初,我并不完全知道这份职业意味着怎样的奉献。然而,13年来,当我每天像陀螺般旋转不停,当我身心疲惫想抱怨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积极地面对,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并在工作中寻找服务他人、幸福自己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社区工作者”栏目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心支持,其中还有不少社区工作者主动讲述了自己处理社区问题的真实经历和可贵经验。这些来自实践一线的做法效能独到。本刊“交流台”栏目.通过为这些成功的个案搭平台,将“我的经验”变成大家共享的成果。欢迎基层社区工作者参与进来,说说您是怎样做好社区工作的。 相似文献
15.
以前,我总认为从事社区工作是不难的,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做这份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社区工作是“分线不分家”.居民只要找上门.不管是不是你这条线的事,都要热心接待.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所以每个社区工作者都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常识。到社区来工作。我才深深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记得2002年年底,家住煤建路71号的任福庚夫妇到居委会反映, 相似文献
16.
17.
19.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冠城园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在高档商品房社区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与物业公司配合,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社区内部矛盾,在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加快了建设和谐社区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从2010年10月加入社区这一大家庭,已经决两年了。两年间,我也从一名什么都不懂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能够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甚至可以独当一面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有很多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两件,对我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