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语交际中的“认同法”□张月新朋友,当您想用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而对方却对您紧关心扉的大门时,您该怎么办?当您想向您的上司要求加薪或减少工作量时,您能既不令对方反感又坦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吗?当您身为某公司的代表对外进行业务交涉时,您能做到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2.
要说今年春晚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非本山大叔的小品《不差钱》莫属。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小品不仅捧红了小沈阳,也给另外一个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就是注册了“不差钱”域名(www.buchaqian.com)的域名投资人郝鹏。日前,他已经将这个域名成功转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几十元赚回几万元。在网上,域名有时候被戏称为“玉米”,而域名投资人也就成了“米农”,郝鹏就是众多“米农”中的一个。现在就带您走近这些神秘的域名投资人群。  相似文献   

3.
“贵人”     
一瓶茅台,两条中华,一块在科。你推我换,一个非送不可,一个坚决不收。“老叔,您说什么也得收下!卷我的面子没啥,我的面子他几个钱!您的名声要紧,乡邻问我我怎么说呢,只好说您官当大了,不认亲了……”“当初求您的时候,我是空着手来的,明白您有忌讳;现今本办成了,我知思不报,叫不懂事理,昧良心,睡觉不安生,心里堵得慌……”“再说了,您给我什1办这么大个事儿,连个响屁也不放,人家会说我批六子属‘犁碗子’的——往一面翻上,今后我还怎么出头露面?……”“这点东西,只是个心情、意思,又不是给您‘点币子’……”他…  相似文献   

4.
颜大迁 《现代妇女》2009,(12):27-27
浩浩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妈妈每天。给他十元钱当零用.原意是让他在学校肚子饿时可以买东西吃,公车月票卡遗失临时可以应急,剩下的钱还可以存起来。想不到孩子每天都把钱花得精光.有时还不够用,甚至向妈妈“贷款”.结果当然是有借无还。看浩浩实在浪费得不像话,浩浩妈妈一度不想再给零用钱,可是浩浩抱怨说:“同学都有,就我没有,会被大家瞧不起。”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又给他.可心里却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5.
1.天气预报一个电影报制组在某山区拍摄外景,对天气晴雨要求判断准确。有人推荐了当地一位老人,说他对天气的预报每言必中。可是,当导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他时,他却说;“真不巧,今天不能预报了。”“为什么?”老人从衣袋里掏出一只袖珍收音机,说:“这东西坏了呀!”2.风雪之夜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面包店的老板正准备关门。这时来了一个男人,他要买两个甜卷。老板感到十分惊异;这种天气居然还有人为了两个甜卷出来跑一趟。“您结婚了吗?”他问。“当然结婚了.您想,我妈妈能在这种鬼天气把我赶出来吗?”那个答道。3.冷…  相似文献   

6.
他在朋友圈里有个外号“二手太保”,之所以这样叫他,是因为他的许多东西都是二手的。比如房子,是二手楼房;比如车子,是二手面包车;电脑也是二手的;就连接在电脑上的低音炮、打印机,还有他的书架都是二手的。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与新朋友结交之后,却不一定能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跨越了男女之间、上下级之间、尊卑之间等种种交往障碍时,却不一定能把关系推到更高一级的层面;当我们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却不一定能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相与为一的美妙境界。所有的这些关系都还囿于“一般”。纵观交际现实,这种“一般”的情景十分普遍。有人安于现状,但更多的人希望能超越“一般”,把自己的交往再推前一步。增加交往强度所谓交往强度是指交往的密度和深度。交往的密度是说交往要频繁、密切,不可失之疏淡。交往的密度是交际关系状况的反映,也…  相似文献   

8.
我儿他儿     
我儿他儿从前,有个泥瓦匠,妻子早年亡故,他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自己也老了。哪知儿媳进了门,却一日三餐连残菜剩饭也不让他吃饱。有了孙子,儿媳更把他当仆人使。他不计较,伊然百般呵护孙一子。邻居问:“儿子都靠不住,还想靠孙子呀?”他笑着写了几句诗:“辛辛苦...  相似文献   

9.
洗澡洗脚,本是寻常事,但如今城里却成了小姐的职业,而且是一份入不菲的职业。君不见,无论大小城满街都是桑拿中心、按摩城之类的所,多得乡里人没法数,城里人也数清。据说这是扩大消费的需要,也是市繁荣的标志。不过,我总觉得不正常,在这“荣”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什么。洗一脚花费几十元,“桑拿”一回上百元说农民穷得付不起,就是城里的工薪又敢自掏腰包“潇洒”几回!这当中非是公款消费在撑,“崽卖爷田不痛”而已。用款洗澡洗脚,或公款请人洗澡脚,在眼下也称上是“中国特色了,不过要归入败一类才妥帖。洗澡洗脚的腐败@侯…  相似文献   

10.
不说或少说     
会交际不仅意味着有一副伶牙俐齿,必要时侃侃而谈,妙语连珠,有时,却又需要你“大智若愚”、“沉默是金”……在父母家过感恩节时,您6岁的侄儿把面前的红草莓几乎堆到鼻尖,而他3岁的弟弟则偷偷把奶油洋葱塞进您的夹克口袋,弟弟和弟媳就像养了一群野孩子,您要不要教训他们“规矩点”?还有,在度假时,您听到一对夫妇为走哪一条旅游路线而争论,要不要上前指点一下?遇到上述情况,即使是最谦和的人,也忍不住要“多一句嘴”。然而,从无数生活经历中,我却学到:善意良言有时并不受欢迎。弗吉尼亚大学“家庭压力门诊”主任、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1.
心理案例:乃岁的林大妈老伴早年过世,自己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拉扯大。大儿子在外地开厂,女儿也嫁出去了,她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林大妈考虑到自己身体不太好,于是就想先把财产——套房子和15万元存款分配好。由于大儿子在外地开厂,生活“不差钱”;女儿出嫁后,小日子也很滋润;小儿子却生活比较困难,是个“啃老族”。  相似文献   

12.
当其他老师都在努力与班级学生“打成一片”时,他却主动和学生拉开距离;当其他老师紧跟改革步伐进行一体化教学时,他却“逆势而上”坚持自己的做法;当其他老师因为学生寝室内勤扣分而痛惜奖金时,他却对扣分的学生说“扣得好”。他是杭州市第一技师学院的“怪老师”王一群。他说:“只有跳出条条框框,有活性、有生命的教育才是真正持久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被称为“千古完人”,是世人仰望的楷模。可贵的是,他虽身居高位,却行事低调,处处小心谨慎,一点都不张扬。即使是后来成为封疆大吏时也依然如此。有一回,他的家人准备在老家重新修建一所房子,他的弟弟请人设计好图纸后,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今环境污染呈加剧之势,人类产生了太多的垃圾,却不知道要怎样去处理,不少垃圾直接被焚烧,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然而下面的故事却让人耳目一新。一座房子就是一个小热带雨林雷诺兹是美国的一名建筑师,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走遍全球,把当地的“垃圾”作为再生材料,如饮料罐、塑料瓶和废旧轮胎等等搜集在一起用来建造房子,这些房子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们温暖的家,同时这些免费的房子也成了很多人灾难后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5.
大大的窗子暖暖的家文/薛永健图/伟元明瑞儿子喜欢画画,他最爱画的是房子,他说房子就是家呗!子画的房子都有一扇大大的窗,他说这样才可以看见蓝天和小鸟;他画的屋顶总是“人”字型的,他说这样下雨下雪就不影响爸爸、妈妈和孩子了;画房子当然忘不了门,他说长大后...  相似文献   

16.
孔子老人家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告诉我们对待朋友和与人交往的根本道理。但在这里我却要提醒您注意,越是好朋友越要千万留神,尽管时下能交几个不错的朋友确实挺难。留神什么?难道好朋友还会害我?坑我?您别误会,我不是在挑拨您和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我是提醒您在面对您的好朋友时要留神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两个拇指,而且,每个人拇指的形状也没多大的差别。然而,在日常的交际中,人们却可以用拇指果表过许多不同的意思。我们中国人在对别人表示称赞的时候,是伸出拳头向上竖起一个拇指,意思是说:“好样的!”而攥起两个拳头,拇指相对,上端不停地勾几下,则表示男女间有了性爱的关系。至于西方人那就不一样了。同样是拇指,他们却有许多更为奇特的涵义,用法也多种多样,既有口头语,也有手势语,而且别具一格。例如,当英国人夸奖你报会种花草、有很高的国艺技术时,他会对你说;“y。uh。ve。aeen山umb?”(你有很好的…  相似文献   

18.
初识“您好”,是二十多年前在山沟破庙里的小学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认识是认识了,可那时很难用上。山里人老早就有了现成的一套问候语言:“您吃了没有”,“您到哪里去”,“您做啥呀”;要么干脆点点头,用体态语言表达。不知这套语言从何而来?见面问“您吃了没有”,并不请人吃饭,您道怪也不怪?问“您到哪里去”,“干啥去”,似乎给您出难题,往往弄得您不好回答而答非所问;点头简洁含蓄,可点多了,人家以为您摆臭架子或有意“扎势”。莫非过去人们总关心吃饱肚子问题现或有了解他人行踪的益好?不得而把叵正人g几辈都这么回,…  相似文献   

19.
称呼的奥妙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称呼”具有相当微妙的意义。称呼也就是人的名字。“您怎么称呼?”也就是您的名字叫什么。人的名字就是一种符号、代号,就是用来代表这个人以及这个人用来同别的人打交道的。简言之,就是用做交际的。然而事实上,在具体交际过程中,因不同的世事情态,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交际内涵,由名字而到称呼,不但其间发生干变万化,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含蕴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心理内容。李某某;如果直呼其名,我们大抵可以看出如下关系;“这李某某是他的晚辈而此时此刻又无须表示亲近;是他的同事而又不太外道;两个熟人…  相似文献   

20.
谢涛 《当代老年》2006,(12):28-28
邻居中有位70多岁的老妈妈,前不久老伴去世了。 她现在住的房子是已成家多年的三个儿子凑钱给买的。刚刚成家不久的小儿子找到她说:“妈妈,爸爸已经走了,你一个人很孤单,不如把房子卖掉.我也把我们住的旧房子卖掉,这样我们的钱合在一起买新房子,您住到我们家里,我来养着您。”老妈妈同意了,很快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把钱交给小儿子,住到了小儿子家里。小儿子找三位哥哥开家庭会议,三位哥哥同意了小儿子的意见,老人由他来瞻养,他们一起把给老人—年的生活费交到这位小儿子手里。小儿子还从他妈手中要走了政府给老人每月领取生活费的存折。这位老妈妈才住进去—个多月,新房子还没买,老妈妈就无法忍受小儿子及儿媳对她的无理态度,跑出来住到大儿子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