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日月文化”源流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中华各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同时包含着五十几个少数民族。从洪荒时代起,中华民族先民就生养蕃息于莽莽苍苍的神州大地。先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代表,绵延了五千年以上,尚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黄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最大的“共同体”汉族的摇篮。在上古,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包括两个基本单元:东夷和西夏。东夷文化属太阳文化;西夏文化属月亮文化。太阳文化的代表是先殷文化;月亮文化的代表是先周文化。夷、夏长期争斗与和盟,交相融汇,终于走到一起  相似文献   

2.
“汉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简称两个离不开)的政治观点,是在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当时的提法是:“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谁也离不开谁”。以后,很快发展为:“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徽。经过十几年实践的检验、丰富和发展,事实有力地说明,“两个离不开”这一政治观点既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也符合我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既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民族进步繁荣的客观规律。在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3.
“扬”“抑”策略在汉语交际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对这种交际策略的偏爱反映了汉族的民族文化内涵。“扬”“抑”策略是汉民族辩证思维方式的折光反映,是汉民族等级尊卑意识以及和谐价值观的折光反映,是汉民族新奇之美和一波三折之美审美观的折光反映,是汉民族乐观的民族性格的折光反映。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发源于黄河流域,居四方之中,故称中华。起初中华本是汉族的专称,随着封建帝国疆域的扩大和民族间的不断融合,中华已不仅限于中原地区,也不再专指汉族,而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兄弟民族的总称。然而,这样一个容五十六个民族于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她与“大一统”历史演进的关系又是怎样?以及研究她的成因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意识有何意义?都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在我国习惯上就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主持制定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第一次使用了“少数民族”一词.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教育”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少数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派生的产物,是同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卫生等概念并列的。它的提出和使用,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充实和丰富了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内容。从它被明确提出和正确地使用以来,它就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教育又是中国全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人口众多的汉族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学”是中华民族“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北方民族“史学”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不同于中原汉族“史学”的民族特色。 一、不平衡性与渐进性 从先秦至清末,先后活跃在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的少数民族计有四十几个。但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史学”。除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维吾尔等少数几个民族有“史学”外,其余大都未见形成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8.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更好地解决民族矛盾和边疆问题,往往都从“用夏变夷”思想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内容。贯彻“用夏变夷”思想,则是各政权在处理东北边疆问题时的最佳选择。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贯彻“用夏变夷”思想的原因和目的并不相同。贯彻“用夏变夷”思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加快了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步伐,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一、上古神话是原始文化的综合表现 历来,对中国上古神话的研究,泛指中国汉民族的上古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人所共知的神话的研究,这是由于汉族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而这种提法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五十多个民族济济一堂的当代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精华荟萃的今天,研究中国神话,对国内各少数民族应给予一席之地,同时还应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  相似文献   

11.
论“两个离不开”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离不开”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科学而又简明的概括,同时也是对历史上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科学而又简明的概括。从内涵上讲,“两个离不开”主要是指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些人对此不甚理解,提出了异议。比如,有的同志认为,我国有56个兄弟民族,只讲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不能全面概括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如,还有人甚至说“两个离不开”这个判断,是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反映。对这类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一些探讨,对明辨是非,坚持和发展“两个离不开”思想及其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户类划分一般具有职业与民族并重的双重标准,其中“民户”在与各少数民族人口并列时常简称为“民”或“民人”,所指称的是与各少数民族人口相对的汉族人群.在清代人口分类语境下,“民”或“民人”明显具有“汉”或“汉人”的内涵.清代民户与各少数民族人户的民族性质差别,是国家人口分类管理与赋税制度实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否定传统文化到“国学热”的兴起张继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共同创造和形成的反映本民族特征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审美情趣、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精神文明的总称。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  相似文献   

14.
在展示率先发展的中原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活力”.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由上而下”,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则是“由下而上”,这是一个旋涡型的轨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学,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学史应该把这种整体风貌和深层脉络描绘出来.当中原的正统文化在精密的建构中趋于模式化,甚至僵化的时候,存在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边缘文化就对之发起新的挑战,注入一种为教条模式难以约束的原始活力和新鲜思维,突破原有的僵局,使整个文明的动力学系统重新焕发生机,在新的历史台阶上出现新一轮的接纳、排斥、重组和融合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相结合,特别是根据我国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经验的科学总  相似文献   

16.
释“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籍上涉及到民族关系问题的地方,常常连带着“中国”这个词.这个词的产生和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具有的不同含义,一直是史学研究和民族关系史研究上的一个有不同见解的课题.本文作一个简略的考释,以就正于同人.“中国”这个词,根据于省吾先生考  相似文献   

17.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和”文化是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表达,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基础,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生存根基与创新根本。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之间具有“和”的基础,体现出“和”的状态。主亚文化的共荣之“和”是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共同的发展旨归。  相似文献   

18.
试析先秦“大一统”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大一统”民族观的内涵涉及华夷结构、华夷尊卑观念、以华变夷观念和华夷一统观念。虽然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灭,但也有诸多弊端:“大一统”民族观的主旨是汉族文化优越论;其思想是以中国为世界中心,受地理环境制约的一个封闭系统;实质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这种观念长期深存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造成不利影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民族政策是功利性的,同化性的,因而是短视的。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一年七月,党中央在讨论新疆、内蒙工作时,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以建国以来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我国新型民族关系为基础的。它一方面深刻地体现了我国民族关系史  相似文献   

20.
一、调查目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有一千五百多万人口,包括47个民族,其中超过百万人口的民族有3个,他们是维吾尔族(719万多人)、汉族(569万多人)、哈萨克族(110多万人)(均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加强民族团结是关系新疆全局的头等大事,也是新疆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1982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各族人民中深入进行“两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和五个“互相”(互相信任、互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