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现代研究《史记》的人都爱引用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笔者认为它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基本特征和司马迁的著书态度。细论之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之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发愤之作; (二)《史记》是“谬于儒术”的异端之学; (三)《史记》是效法孔子作《春秋》,即通过著书来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史记》与春秋公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桐生 《文史哲》2002,(5):53-57
《史记》的学术渊源来自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 ,其中以春秋公羊学对《史记》的影响最为深刻。“孔子作《春秋》说”是一部《史记》的理论基石 ,“纪异而说不书说”影响到司马迁的天人观 ,《史记》的政治观也主要来自于春秋公羊学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史记》研究的高峰期,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规模上看,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清人《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清人对《史记》的评论”和“清代辞章之学与《史记》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把《史记》比作“无韵之《离骚》”。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史记》中不仅有《骚》之情,《骚》之旨,而且《史记》与《离骚》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基本相似。一句话,《史记》中明显地存在着《骚》影。 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刘熙载说他是“学《离骚》得其情者。”(《艺概》卷一)。可见《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诗与史之间,本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离骚》中有着饱含激情的史:“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而《史记》中则处处流露出带有《骚》情的诗:《屈  相似文献   

5.
继《史记研究史略》、《史记与中国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之后,勤奋的张新科教授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新的力作———《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出版)。通读这部新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与此前出版的《史记通论》、《史记教程》这些著作相比,《史记学概论》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学”字。学,指的是一项专门学问,也就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从西汉扬雄在《法言》中发表片断《史记》评论到今天,《史记》研究已经走过了两千年的历程,古今中外研究《史记》的论文不下3000篇,论著不下300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史记》研究的层次都…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耗费了长达十五年的心血完成的一部巨著。自从这部巨著问世以后,注家蜂起,历代不衰,以《史记》名家者甚众,以至形成专门学问。在汉代就有徐广等人为之注解,随后增补辑注的主要有: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等三家。《集解》以广征博引为胜,《索隐》以探幽发微为著,《正义》则详于地名注释,它们为后世研读《史记》提供了种种方便。但是,“三家注”也存在许多错误,时有穿  相似文献   

7.
《史记》与古代姓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研究人的姓名称谓,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做“姓氏学”。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历史和文学巨著,不是专治古代姓氏之书,但是司马迁撰述古史时,却有意在这方面进行了整理,记录了许多有关先秦与西汉时代姓氏制度的可靠史料,为今天研究古代姓氏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司马迁对古代姓氏学的贡献,是《史记》研究中的空白,笔者有鉴于此,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1、中华民族是个古老文明的国度,因此中国人的姓氏也源远流长,从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开始,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  相似文献   

8.
<正> 史记论赞,系指《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仿《左传》的“君子曰”所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称篇末之“太史公曰”为赞。《史记》全书,序二十三篇,赞一百六篇。二十三序,即十表九序,《将相表》无序;八书五序,《礼》、《乐》、《律》、《历》、《封禅》五书有序;世家中有《外戚》一序;列传中有《孟苟》、《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货殖》八序。一百六赞,即十二本纪缺《今上本纪》,有赞十一;八书三  相似文献   

9.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史记论赞辑释》(以下简称《辑释》)一书(计38万字),是兰州大学教授张大可同志继《史记研究》一书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是研究《史记》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一部有益读物。 一、史记论赞,指《史记》这部巨著中的“太史公曰”。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篇后之“太史公曰”为赞。张大可同志编著的这本书辑释《史记》全书的“太史公曰”,其中序论23篇(即十表九序、八书五序、世家一序、列传八序),赞论106篇(即  相似文献   

10.
<正> 纵观《史记》全书,使用对比手法比比皆是.研究《史记》中的对比手法,对于正确评价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和借鉴司马迁这一高超的艺术技巧,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从《史记》的思想性和篇目结构方面剖析司马迁的对比手法,并对对比手法何以成为《史记》重要的艺术手段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 “变通”思想,是《史记》里极为明显而且重要的思想,历来为学者所瞩目。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很明确地提出,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史记》的“变通”史学思想的认识大都停留在表层上,缺乏深入的分析。事实上,《史记》的“变通”史学思想,内含丰富,特色鲜明,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谤书”的骂名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期的汉明帝即已以官方立场 ,判定这部书“微文讥刺 ,贬损当世 ,非谊士也”。到了东汉末年的王允 ,更是直呼《史记》为“谤书”。《后汉书·蔡邕传》载 :王允诛董卓 ,又欲诛与卓相善的蔡邕 ,邕乞残身以续成汉史 ,王允曰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 ,使作谤书 ,流于后世。”遂杀蔡邕。王允的看法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在官方立场左右下的正统文人对这部书的普遍看法。这以后 ,刘知几、王夫之等视之为“谤书”的更是络绎不绝。针对“《史记》是谤书”这一论题 ,历史上亦出现过不少持反对意见的人物。最早见载…  相似文献   

13.
在近世的《史记》研究中,风行着一种“微言大义”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由于有诸多忌讳,所以运用了许多手法,这样《史记》中存在着大量的“微言大义”,需要我们离开字面意思去另求。深意”,否则便不能算真正认识了《史记》的巨大价值。“微言大义”说是不是科学的结论?用这种观点去索解《史记》是否符合司马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计算机统计了《史记》中“且”字全部用例,并作以分析,力求总结《史记》中“且”字虚词用法的全貌,以期对虚词“且”字的研究提供一份资料.《史记》依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1959年9月版).《史记》中作为虚词的“且”字共出现594次,其中连词310例;副词223例;虚词连用61例.1.连词《史记》中“且”作为连词,既可连接词、短语,也可连接句子,甚至可以连接段落.主要表示进层关系,也表示并列、让步、选择等关系.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综合历代《史记》研究成果,汇集日本及中国学者对《史记》的一百多种注释,对版本、史实、人物、文字、词语等进行了全面考证,对前人未解释或者解释不详的部分加以重新阐释,《史记会注考证》成为《史记》研究史上的经典性著作,前人对其研究多注意所收张守节《史记正义》佚文的真伪问题,而对其校勘考证之功研究不够,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史记》研究的高峰期,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规模上看,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清人《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清人对《史记》的评论"和"清代辞章之学与《史记》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对勘,偶得两则,兹录于下: 一、《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战国纵横家中》无“山”字,《史记索隐》也说:“涉谷是往楚之险路。从秦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内是东道。”可以肯定《史记》的“山”是衍文。涉谷,地名。道涉谷,是说取道  相似文献   

18.
《史记·老子列传》中有三位“老子”。老莱子非老子 ,学术界已有确论 ;出土楚简确证“仲尼学乎老聃”的老子 ;何炳棣先生则论证了周太史儋即战国时的“老子” ;而细读《史记》则可知司马迁直笔肯定老聃 ,暗里却曲笔肯定太史儋。  相似文献   

19.
吴原元 《兰州学刊》2011,(1):159-163
作为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叙述学典范的《史记》,自19世纪开始就吸引美国学者的关注。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关于《史记》的著述蔚为可观,在美国汉学界已然发展成研究的经典领域。文章即旨在梳理《史记》在美国的两次译介概况,进而评说《史记》英译本的影响及英译《史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纪传体中“通古为书”的创始之作,但通常人们评论所及,多在《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方面。笔者在研习中国地方志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感《史记》对地方志发展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值得重视。本文仅就愚识所及,厘为三端,略作述议。 一、《史记》的著述主旨对后世修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