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柔然族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柔然人的族源,据《魏书》与《北史》的《蠕蠕传》所志,出于“匈奴”或“东胡”;后人又说出于“鲜卑族和通古斯族”的“杂种”等等。本人认为,柔然虽与东胡同种而非同宗,应该是东夷人(氵岁)闾的宗支。现就以上问题,一一加以考订。柔然人不是匈奴族的后裔认为柔然人是匈奴族者,南北朝各国史皆有是说,但皆无证明。唯中国史法:凡北方民族皆曰“狄”、“猃狁”、“匈奴”。唐人修《晋书》总称“北狄十九种”  相似文献   

2.
匈奴族源说法甚多,大致有汉人苗裔说;古代的荤粥、猃狁、獯粥、鬼方、混夷皆是匈奴的不同称呼说;匈奴源于义渠、林胡、楼烦说;匈奴来源于西方说;匈奴与其他族毫不相干说;匈奴来源于鲜卑和通古斯说.以上诸说以第二说即匈奴与古代的荤粥、猃狁、獯粥、鬼方、混夷是匈奴的不同称呼说最符合实际情况,其他诸说均牵强附会,证据不足,故不可凭信.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族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之一,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巳成为当今世界上人口逾千万的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我国的哈萨克族现有人曰111万余人①,主要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由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组成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我国哈萨克族最主要的聚居区。此外,新疆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以及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也是我国哈萨克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哈萨克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塞种、月氏、乌孙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族也先后部分…  相似文献   

4.
柔然官制具有明显的华夷杂糅特征.考察柔然官号的源流,可以了解柔然政权与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政权及中原政权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柔然军幢为编制的军队当系可汗的亲卫军;大人有具有实权者和"虚号"两类;使人是专门承担出使职责的官员;国相作用重要,但不常设;柔然国师可能受到北方和中原两地区政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茹姓是我国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现有茹姓人口17万余,分布在16个民族之中。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是茹姓主要源头之一。柔然是由鲜卑、匈奴、敕勒等族融合而成,柔然汗国所统辖的部众姓氏有60余种。柔然汗国灭亡后,柔然余众用"茹茹"为姓,后汉化简文为"茹"。茹姓宗祠通用联"望出河内,源自柔然",生动地道出茹茹后裔怀念祖族、永不忘本的心声,充分反映了茹姓群体绵延不绝的强烈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匈奴族源问题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而且至今仍未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在《匈奴民族起源于鄂尔多斯地区辩难》一文中,我们曾结合文献和考古学资料,考察了匈奴与自然地理环境,匈奴的葬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问题,切断了匈奴与北狄在族源上的联系,从而否定了匈奴与鬼方、獯鬻、猃狁、北狄同族源说.在此,笔者谨就这一问题再提几点补充意见,以求教于诸位学者.  相似文献   

7.
柔然与西域关系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柔然,又作蠕蠕、芮芮、茹茹等,是继匈奴、鲜卑之后,在蒙古草原兴起的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自公元402年其首领社仑自建可汗尊号算起,直至555年被突厥破灭为止,柔然支配蒙古地区达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除不断南侵中原外,柔然还西向西域扩张;其目的主要在于争  相似文献   

8.
“锡伯”为本民族的自称,汉族则有“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不同的译名.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大部分锡伯族人民认为自己是鲜卑(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人的后裔.鲜卑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至十六国时,慕容等部南迁到黄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后融于汉族;少数鲜卑人仍居住在嫩江、绰尔河、松花江一带,此为今锡伯族之先民.也有些人认为锡伯族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还有另一种说法,“锡伯”为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迤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此而得名.清代前,锡伯族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9.
关于蒙古族的族源问题,更具体地说是关于古代的匈奴人与现代的蒙古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从蒙古族史学家拉西朋斯克最早认为匈奴人即是蒙古人,以及俄国杰出的学者、东方学家H·R·俾丘林第一次提出匈奴、东胡均为蒙古族的前身之后,已不再是什么新问题了。日本著名的蒙古学家白鸟库吉研究匈奴语一些词汇的结果,也证明了匈奴人就是早期的蒙古族或者蒙古族的前身。这些研究为蒙古学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选择了几个与蒙古族族源有关的匈奴语词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同时结合历史学、文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等诸学科重新予以解释,以便进一步证实匈奴人和蒙古人之间的缘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论语》云:“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又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治长》)此二节似应合并综合考察,因为所说的内容均为孔子“干者七十二君,……一君无所钩用”(《庄子·夭运》)后的牢骚语。虽不必真的就立刻启程,但所言去向必非泛语,则是显然的。九夷,一般释以“东方的夷有九种,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四书白话注解》上册八九页),此说源于汉朝马融。马融释《论语》“九夷”,即云:“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九种夷的名称,则据《后汉书·东夷列传》。《后汉书》在列举九夷之名后,亦言:“故孔子欲居九夷也。”究其实际,此说大可商榷。第一,九夷分布范围极广。古华夏族团视四周的少数部族,均称之为“夷”,并不限于东方各族。如畎夷显即西方的犬戎。《汉书·匈奴列传》:“周  相似文献   

11.
稽胡(山胡)略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稽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土生土长的独自形成,的一个部族。它的主体部分既非匈奴后裔,也非西域胡种,不过后来羼入了少数的匈奴和西域胡的民族成分,故亦不妨称它为“杂胡”。稽胡是山居的农业部族,“语类夷狄”,其风俗习惯与匈奴、西域胡异,人口众多,社会组织是部落制。  相似文献   

12.
蒙古高原,自古即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从战国以来,匈奴、东胡、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民族,曾在这里出没隐现,聚散离合,政权更迭,勃兴衰亡,演出了一幕幕威武壮观的史剧。 蒙古族的起源,正是同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构成蒙古族的民族成份,也颇为复杂。长期以来,中外蒙古史学者对于蒙古族源问题,说法种种,争论未决。若加以综合归纳,其中有研究价值的主要是匈奴说、突厥说、吐蕃说、东胡说四种。现就这四种说法,分别述评于后。  相似文献   

13.
4~6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在追述自身族源时,往往将本族先祖归入到黄帝之后、大禹之裔的谱系之下,体现出对“华夏”的认同。铁弗匈奴王族强调本族的始祖是大禹,《魏书·序记》开篇追溯拓跋鲜卑先祖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柔然在给南齐的国书中自称“皇芮”,提出“光复中华”的口号。这种叙事模式是史官在司马迁“汉匈同祖”理念的基础上对北方游牧民族族源传说的阐释,其核心内涵“华夷同源”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族在“华夏认同”基础上进一步交融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4.
<正>现在流行着一种观点,以为吐谷浑其人是吐谷浑部族的始祖,认为慕容鲜卑乃吐谷浑王族唯一族源,完全否认其同赀虏的血缘关系。如此传统观点很值得质疑。 一、关于吐谷浑“谓之阿柴 虏”问题 ——吐谷浑部是在赀虏与氐人融合体基础上新形成的一个共同体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一般称吐谷浑部为吐谷浑国或河南国,《宋书·吐谷浑传》等又记“西北诸杂种谓之阿柴虏”,敦煌及新疆所发现的古藏文写本、简续亦“吐浑”(tho—gon)、“阿柴”(Va—zhu)两名并用之。对此、史家作过各种解释,但都否认其同吐谷浑的血缘联系。丁谦《宋书夷貂传地理考证》说“其国至阿豺始强,故人称为阿柴虏”;王尧、陈践认为吐谷浑进入河湟地区,在这里四处吞并、抄掠,引起许多土著民族的愤恨,遂轻蔑的称吐谷浑为阿赀虏。①日本学者松田寿男则云,因吐谷浑得以称霸于阿赀虏中,以致阿赀虏成了吐谷浑的别称。②周伟洲认为“阿赀虏”或“阿柴虏”当是西北诸族对吐谷浑的贱称。③这些解释都较空泛,缺乏实据。 《南齐书·河南传》云“河南,匈奴种也。汉建  相似文献   

15.
鲜卑源流及其族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名称的来源,在古代文献中有个较为一致的说法:认为这个民族是因住地有鲜卑山而以山名族的。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魏书》曰: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由)自与乌丸相接。”《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等记载亦与此略同。  相似文献   

16.
<正> 时下,谈论鲜卑族的文章有所增多。有的同志从“拓跋”、“秃发”、“吐蕃”的音近来谈鲜卑与藏族的关系;有的同志从马克思主义论民族共同体出发,看鲜卑族的阶段性。这些论文,我都拜读过了。我现在要谈的,又是另一码事。准备从民族融合(自然是与冲突相伴随的融合)这件事出发,来看鲜卑族的表现。我常常这样想,在匈奴、鲜  相似文献   

17.
简论哈萨克族宗教信仰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宗教信仰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变化,曾经信仰过萨满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本文主要论述哈萨克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信仰的演变。萨满教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马孙,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即由“祁连、敦煌间”迁居伊犁河上游,并创造了比较发达的乌孙文化。在这前后,马孙就由最初的原始信仰逐渐过渡到信仰萨滴教。张春出使西域时,曾对乌孙部有这样的记载:“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当时匈奴是信仰萨满教的,因此马孙应当也是信仰萨满教的。哈萨克族古代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许多地方反映出…  相似文献   

18.
族兵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兵役形态.在北方草原,从有明确记载的匈奴族兵制到入关前的女真人,北方草原民族无不实行族兵制.族兵制是北方草原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不断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是族兵制最初阶段的本质特征.匈奴国家政权建立后,先后征服、统治了周边民族,迅速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军队不再由居民“自动”组成,军队的组成具有了强制性,但这并未改变其全民皆兵、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匈奴、柔然之后的北方草原民族政权是以“地区部落”组织为基础的,随着部落构成以血缘为纽带到以地缘为纽带的变化,北方草原民族政权实行的族兵制的血缘色彩逐渐褪去,地缘因素日益增强,并最终成为了主导.  相似文献   

19.
李文才 《江汉论坛》2024,(1):89-102
《代歌》作为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口传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一些鲜卑族早期历史情况的信息,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史诗的性质,但是不应该片面夸大其所具有的史料价值。田余庆《〈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国史之狱的史学史考察》一文围绕“代歌内容实际上应该就是拓跋史诗”这一核心观点进行的各种论证,不仅存在预设观点、“以论代史”的突出问题,而且论证也存在科学性问题,诸如“代歌的正式名称是真人代歌”“燕魏之际鲜卑歌”、代歌与“北歌”的关系、对“真人”含义的诠释、“邓渊定律吕,协音乐”的真实意涵、歌谣的作用甚过文字等问题,皆存在严重误读,从而无法准确认识《代歌》的性质。《代歌》作为《真人代歌》的简称,在古代文献亦记述为《真人歌》《国语真歌》,《代歌》作为北魏掖庭、郊庙宴飨等场合演唱的鲜卑族歌曲,实际上是包含有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地的拓跋氏、慕容氏等鲜卑各支族音乐在内的一种“泛鲜卑音乐”。《代歌》具有鲜卑国家“史诗”的特性,它所歌颂的对象并不限于拓跋鲜卑,也包含了慕容鲜卑、吐谷浑等鲜卑诸族的开基、兴废事迹,透露出北魏统治者把鲜卑诸族视为同一民族的感情和心态。  相似文献   

20.
张颔 《晋阳学刊》2009,(1):122-123
山西在古代是我国汉族历代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纽带地区,所以至今在语言名词等方面保存着许多迹象。 我省宁武县城中有姓赫连者。在1981年间有名赫连福者,是旧剧演员,民间称为“唱戏的”。赫连福死时大致40多岁。赫连氏乃母系鲜卑的匈奴族姓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