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健全和发展,人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人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获得发展,实现其价值,“能力本位”的现代文化价值观日益突出,而墨家文化所提供给我们的“反对亲亲,注重能力”的精神资源是与当代的“能力本位”的精神相通的。因而,有值得挖掘的价值,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健全和发展,人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人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获得发展,实现其价值,“能力本位”的现代文化价值观日益突出,而墨家文化所提供给我们的“反对亲亲,注重能力”的精神资源是与当代的“能力本位”的精神相通的。因而,有值得挖掘的价值,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伊斯兰圣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一个令人注目的、不可规避的现象,它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传统化带来了巨大挑战。伊斯兰是中东传统化的核心和精髓,伊斯兰圣战是伊斯兰精神的典型体现和外化。有挑战必然有应战,伊斯兰圣战就是伊斯兰传统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应战。该从历史学、宗教学和国际政治学的视角,分四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问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尤其是《大学》中的"修身"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可以从《大学》中"修身"精神视角切入来探寻其为和谐社会构建所提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6.
总结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历程,有两种最基本的倾向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对外开放,二是内部改革。前者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的外部条件,可把它叫做世界化;后者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的内在机制,其核心问题是人的解放,是让每个人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我们把它叫做个性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即将跨越世纪转换的历史门槛时,中国人需要重新塑造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过辉煌的时期。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也显露出其某些不能适应世界近现代史潮流的农耕特质,中国人在现代化中陷入深深的精神困惑和迷失。因此,重建精神家园,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重建精神家园最关键的是要构筑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的理论指导是邓小平理论。同时,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们也应积极吸收。这样,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使中国跨入世界强国之林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法制现代化与民族法文化素质的关系,认为我国现阶段法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内在矛盾,是先进的法律制度与民族法文化素质落后的矛盾。针对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某些有法不依的混乱和无序现象,侧重从民族法文化素质的缺失和匮乏来寻找其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认为除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之外,还必须把法文化建设贯穿到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过程中去;使法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建设、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同步发展,互相促进;把法文化建设提升为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工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拓多种法文化信息传递渠道,营造浓厚的法文化氛围;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法文化教育学科,使法文化教育步入学科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培养大量合格的法学理论人才和实务人才,充分发挥其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以加快全民法文化素质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生女偏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青年生育观念变迁的最新特征。文章遵循主体性建构的方法论,考察大学生生女偏好的特征与形成机制,彰显了新一代中国人生育实践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生女偏好不仅仅是个体私人的感性偏爱,其背后折射出身份认同逻辑、情感价值逻辑、工具理性逻辑的多重形成机制。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化崛起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不再一味追求生育男嗣背后的神圣意义,而是强调生女偏好背后情感价值和生活体验的世俗意义;另一方面,生女偏好依然彰显了性别文化的传统规范。人们既在家庭的框架下思考实践,又使家庭主义成为个体乃至家庭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生活策略,从而来应对市场化和个体化背景下的生活负担与精神孤独,重构现代进程中家庭生活的再传统化。由此,生女偏好既是私人生活变革中的个性化表达,也是传统生育观念对接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反性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式现代化是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进程。人们在关注物质世界和物质丰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要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内涵是什么?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路径是什么?这是我们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后迫切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侧重阐述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因中西方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使中国文化具有中和性、人文性、道德性、内倾性、群体性、乡土性;使西方文化具有激进性、宗教性、智慧性、外倾性、个体性、拓展性。中西方文化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现代广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告,既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生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然要受到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制约、影响。中国现代广告也不例外,它明显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人本思想的熠熠闪烁,重义轻利观念的涓涓流淌,主体客体的融洽合一,以诚取信道德规范的娓娓诉说,积极入世进取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一切都规范着中国现代广告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中国现代广告还积极吸纳西方文化中合理的、有利的因素,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告飞跃。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广为关注的论题。学者们对于人文精神存在三类不同理解方式:或者从西方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来界定它的内涵;或者把人文精神归结为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或者立足于人类来理解。文章认为,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应当以中文语境的意义为基础,综合把握西方文化中的基本观点,立足于个人与人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史上第二次文化大繁荣的代表人物孔子 ,以“人本主义”构成儒家文化的核心——仁学。脱出了远古的“天本主义”与“神本主义”,导致了后来的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和当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目前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 ,中西文化应通过平等交流 ,融汇成新型的综合性的世界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于自然所抱有的亲和与对抗态度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如何确立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已经成为面对生态危机最为迫切的问题,重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天人合一"的理论是改善和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作为纪录片文化的内在灵魂,渗透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然而在当代,纪录片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正在被各种混杂的价值取向所遮蔽,人文精神遭遇了边缘恪守和中心遮蔽的尴尬状态。本文立足中国传统儒家人文精神和隐逸人文精神,分析了它们与纪录片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该力图探索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学术研究上充满了创新精神.在借鉴西方思想、继承传统文化中,坚持创新,是王国维文学理论取得成功的关键.可是,"失语症"论者将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病态归罪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替换,而将出路寄托于对传统的回归,这是与客观的历史情理相违背的."失语症"论既缺乏表述的准确性,又缺乏病态判断的确切性,更缺乏医治的疗效性.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患的是"失创症",医治的良方是创新!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难以分割,每一种语言都负载着其特定的民族文化。阐述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从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具象性思维与抽象性思维、圆周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等方面对中西方语言与思维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化了对中西语言文化的认识,对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外对《水浒传》文学意义的阐释,主要体现在翻译、文学批评和再创作三个方面,其中不乏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读。《水浒传》在海外的翻译,原著中的道德性往往被淡化或消解了。海外汉学家对《水浒传》所作的阐释,更多的是从西方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前理解出发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还有一些读者由于他们的期待视野超出了原著的视阈,从而进行仿写或再创作。海外对于《水浒传》的诠释都带有西方文化的烙印,由此形成的前视阈对西方人理解何所向具有规定性,从而生成了与中国人迥然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只要对小说文本中的人情物理解释得合情合理、能够自圆其说,应该说它们都是文学作品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中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探索管理理论的道路上 ,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这与我国传统管理有不谋而合之处。宗法伦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重人伦、重道德为特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管理理念。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 ,而人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 ,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所应做的 ,就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在西方有用的管理科学体系中注入宗法伦理的有效成分 ,从而整合出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