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近些年来,航空业的碳排放增长迅猛,针对该问题,欧盟已经通过法案,将国际航空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从2013年4月30日开始正式征收航空碳税。该法案将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中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相似文献   

2.
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承担的减排压力相当大。国际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有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本文在介绍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外实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者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不同时期我国应采取不同的减排手段:在短期我国宜先开征碳税,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但长远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措施应成为调控主导。  相似文献   

3.
开征碳税不仅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最终目标的需要,同时,对于减少碳排放量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开征碳税在理论上对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会产生一定影响,实证分析也证明将加大收入差距,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阻碍作用,然而对经济增长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不显著.显然开征碳税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性.为了抵消开征碳税可能产生的风险,应及早制定中国碳税制度.在碳税课税对象、纳税人与课税环节、计税依据与税率设计、税收优惠、碳税归属与使用方向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从整体上看,开征碳税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4.
碳税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最有效的政策手段,其立法已成为税法领域的重点议题.碳税的设立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完善我国现行税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我国已具备实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考察与借鉴欧日等发达国家碳税政策的基础上,本文就碳税的立法理念、开征时间以及碳税制度的具体设计进行架构.  相似文献   

5.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碳税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边贸易体制(wTO)通过世界贸易自由化提高经济福利,气候变化多边体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由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多边体制的目标并不必然一致,而绝大多数的WTO成员方同时又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潜在的冲突.碳税和边境税收调整是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实施是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面临的最大冲突.探讨碳税相关问题及其与WTO规则的可能冲突,对合理运用两大机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刻不容缓。针对国际社会讨论的碳关税和碳税问题,我国如何应对?通过对碳关税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碳关税还是有实施的基础。我国宜率先在国内征收碳税,以避免碳关税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吕南  肖娜  彭倩 《天府新论》2012,(4):46-49
碳税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政策工具,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效应,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中国关于碳税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关于碳税的研究,理论方面主要基于国外碳税研究成果,对碳税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其应用性,尤其是是碳税的税收制度构建完善和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但是对于碳税收入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立法的实质是国家利用法律手段对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的一种干预和控制.依据国家干预的手段不同,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分为“命令——控制”型管制制度和基于市场的管制制度.两种制度各有特点.气候变化立法要综合运用“命令——控制”型管制制度和基于市场的管制制度,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交叉使用,从而发挥基本制度之间的协同效应.我国的气候变化立法应属于促进型立法,“命令——控制”型制度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能效标准,基于市场的制度宜采取基线和信用型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低碳主义的宪治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主义"就是"主张"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将在以"保卫地球"为宗旨的原则下进行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一切行为,而且这种"主张"是不带任何意识形态色彩的中性"主张",完全是一种人类的共同价值诉求.我们应面对全球法治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借鉴国外做法,结合中国实际,研究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路径.低碳经济是法治经济,低碳经济的实现,落实低碳主义的顶层制度创新是关键.在宪法治理的框架中,征收碳税要遵循税收宪定,以保障纳税人权利的充分实现,从而实现碳税正义.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而征收碳税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受到众多国家的青睐。文章从碳税的使用途径入手,分析了其对经济的长、短期效应,并计算了能源生产结构弹性的替代值。研究结果表明,碳税制度确立之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了大幅度下降,生产总值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企业为提高利润率,必定也会大幅度使用洁净能源。文章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给出了碳税制度确立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 ,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不但难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有效的发挥 ,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分配不公。文章通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分析 ,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房产税功能定位问题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主张其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功能。在分析房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理论依据与实践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全国3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分析了改革后房产税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变动关系,可以看出房产税与地方财政收入显著相关。但要实现房产税的地方主体税种地位,还需要从短期和长期分别考虑。  相似文献   

13.
从税收法定到税收公平:税法原则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法定与税收公平都是税法建构的基本原则.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语境看,当今世界在税法原则建构上正发生着从税收法定到税收公平的演变,体现了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从依法征税到以完制税以及从人民主权到人权的法哲学变迁.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同时构建税收法定和税收公平的双重压力,对税收法定与税收公平都不能偏废,必须通过修改宪法第56条、完善税收立法、建立违完审查制度等措施,同时实现税收法定和税收公平的构建任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税收竞争理论的起源到发展对税收竞争文献进行了综述。基础的税收竞争模型讨论了资本税竞争的效率损失问题,发现资本税的竞争会导致过低的税率和公共品供给水平。此后,在基础税收竞争模型中加入非对称竞争、劳动的移动、多种税收工具、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承诺问题等因素,发现税收竞争也有提高效率的作用。与最初的税收竞争文献相反,近来的研究发现垂直税收竞争和双边税收协定也会导致过高的税率和公共品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15.
姚轩鸽 《阴山学刊》2009,22(4):11-17
税收伦理是现代伦理学研究的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其研究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生不必赘言。它既是税收治理面临税收法定主义、税收相对主义、税收技术主义现实挑战的催生,也是伦理学和税收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税收伦理是指征纳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以及应该如何的规范,其当代使命在于寻找和发现优良的税收治理道德规范,为税收治理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其基本问题在于探求税收活动中征纳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规律,社会制定税收道德的终极目的,进而制定优良的税收治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税收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税收公正、税收平等和人道,而诚信是税收治理最重要的道德规则。  相似文献   

16.
税收成本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收成本管理是税务机关强化征管职能,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加强税收成本管理与效率研究分析,有助于节约财政支出费用,降低税收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税收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根据税收公平的原则,对目前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和计算方法等存在的缺失进行分析,避免因缴税方法或计算而造成税赋的不公平。通过定量计算,提出新的个人工薪所得税计算方法,以期完善个税制度,有效预防涉税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引起的税率变化,以我国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为样本,分析集团企业基于避税动机的利润转移行为,研究结果发现:当上市公司与其子公司间税率差异扩大时,双方会开展更多基于非公允价格定价的关联交易,进而提高具有税率优势一方的税前利润水平;进一步地,对于内部税率优势扩大的集团企业,其整体利润水平也会较税率差异不变的集团企业更高,说明集团企业内部会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给低税率的成员公司,进而降低整体税负,提升整体利润;最后,上述现象更多地发生在民营企业中,国有企业由于具有较高的避税成本和风险、较弱的避税能力及动机,因而不会基于税率变化对利润分配水平进行调整。因此,政府需进一步深化税收改革,切实给予企业更多的税费减免,降低税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