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事实在正义价值判断中的辩证反映,是作为价值判断的正义对发展着的社会历史的辩证把握和引领,在正义价值与实践事实之间的“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辩证关系,在正义理论的演进中,又体现为个体与共同体,阶级性与人类性,价值性与事实性之间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深刻体现了历史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特质,又构成了马克思正义理论发展的活力,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正义论是批判正义论的典范,这归因于“批判性”是贯穿于经典著作的一条红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生动体现。正义批判论是无产阶级的正义论,它与资产阶级正义论在对待正义的立场、态度、方法与道路等方面存在根本分歧。正义批判论否定普遍、永恒的正义观,认为正义的实质是经济关系的价值映像,正义的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统一,实现了正义观念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3.
童萍 《东南学术》2021,(4):66-74
整体性原则是贯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成为理解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原则.以整体性原则审视马克思正义观,可以发现秉持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的统一、事实和规范的统一、批判和建构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整体面相.坚持马克思正义观的整体性原则,对于我们促进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问题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越正义的正义论:反思“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学术界,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之间关系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争论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1)马克思是否谴责资本主义为非正义,换言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剥削批判理论是否依赖正义概念?(2)马克思的革命和解放是建立在历史必然性基础上,还是建立在正义的要求和原则基础上,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可以理解为分配正义原则吗?在这两个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中存在着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立场.这里首先考察它们之间争论的核心分歧;其次,在考察当代平等主义正义论基础上,笔者把马克思的立场概括为"超越正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是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还是以某种正义观评价资本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争论双方都混淆了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和批判社会科学,割裂了马克思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忽视了在以解放为旨趣的马克思的批判社会科学中,对社会的科学认识与对社会的正义评价是内在联系的,而历史必然性的实现是无法离开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奋斗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通过批判"国民经济学"完成,其立论前提是消灭私有制,这由他的理论任务所规定。不是用公平、正义的政治法律概念解释分配关系,而是用生产关系来解释分配关系,用生产劳动解释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基本逻辑。只有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出发,才最能切中应得正义论的要害和现代正义问题的实质。自由主义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正义概念是一个低阶概念,而马克思的正义概念则是一个含义更广的高阶概念。马克思的高阶正义概念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出发,以"自由人"之间有机的社会合作为基础,刻画出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最高正义原则。这一原则是先前人类历史中出现过的各类正义原则在逻辑上和在历史上自我扬弃的结果。在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仅仅充当批判者的角色,而是担负着为现实生活提供规范的理论责任。  相似文献   

7.
傅强 《学术探索》2008,(4):25-29
凯·尼尔森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哥达纲领批判》进行了较为本真的解读,认为马克思葆有一种正义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被理论渗透的经验论述和道德评价。马克思的正义观要求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现象的正义性。共产主义两个阶段有着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义原则,无产阶级的正义诉求绝不是追求所谓的“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而是消灭阶级。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而哲学则集中地表现着哲学反思思维和存在的维度.科学作为一种重构方法,单纯"求真",是一个事实判断;而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的方法,在批判与选择的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它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的完美统一.因此,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9.
诺齐克的道德乌托邦体系不仅建立在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上,而且建立在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价值消解上.在劳动性质、劳动价值、劳动成果的道德分析中,诺齐克试图以自愿的交换、主观的需要、应然的权利分别颠覆马克思的被迫的奴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正义的利润等观点.这些批判反而更彰显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颜岩 《山东社会科学》2023,(3):51-57+183
正义的批判与超越始终是正义论题的核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原则的批判表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是超越正义的,但马克思并未完全拒斥现代社会正义规范和规则的合法性,而是主张充分地加以利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赫勒对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同时提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动态正义论”。“动态正义论”的核心观念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则符合形式正义的概念,因此它是一种分配正义;按劳分配因为涉及分配主导权问题,故未能超越正义;按需分配具有内在矛盾,只能作为调节性观念发挥作用,也未能超越正义;只有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出发,依据动态正义和不完备的正义,借助道德上关于好人的预设和哲学价值讨论,才能实现最佳的正义社会。赫勒的正义理论始终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左右摇摆,她既期待超越正义,实现良善生活,又担心丧失自由,反对离开正义。尽管其理论在某些方面溢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但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俞吾金深刻揭示了用抽象认识论哲学思维模式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做法的错误,提出用生存论思维模式来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但其理论还不够彻底,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依然是抽象的、片面的。在俞吾金的生存论阐释模式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实践就是人的现实生活,把人类现实生活的所有基本要素都纳入到实践范畴中。新的实践观使近代认识论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真正走向完成,并为建构一个能够统合所有社会历史科学的宏观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事实基础和理论原点。  相似文献   

12.
张文喜 《文史哲》2001,3(3):107-113
马克思的社会知识建构 ,遵循理性认知原则 ,以“科学叙事”风格体现着的社会批判 ,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活”的资源。尼采思想的最大成就 ,就是推翻了伦理价值自明性的概念 ,他的所谓终极混乱的说法 ,揭示了人始终处于价值创造与毁灭的张力之中。他的“美感叙事”的行文 ,具有隐约、不连贯、神秘等特点 ,与马克思社会知识学叙事的逻辑性 ,体现着的对物质、精神世界有序性的尊崇恰成对照。建基于“科学认识”之上 ,多维度、多旨趣地解读马克思 ,是在新的知识条件下 ,把握马克思丰富思想所必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其哲学变革基础上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实现了对西方传统正义观的超越。从形式看,西方传统正义观都从某种原则(不证自明的前提)出发思辨地阐释正义问题——只是观念正义、形式正义、原则正义;马克思正义观把正义问题置于实践中考察,是实践正义,揭示的是事实正义、现实正义、实质正义。从内容看,西方传统正义观由于其纯粹思辨形而上学的形式,正义在它那里成了抽掉正义的具体实践内容的空洞普遍性,只能存在于先验理性之中,无法在经验世界获得意义,无法对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世界有实质改变;马克思正义观则是通过实践批判资本主义种种非正义现象来揭示正义的核心问题——物质利益问题、物质利益问题的关键——分配问题、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内容——分配正义,揭示资本主义一切非正义现象的根源——私有制,因此,消灭私有制及由私有制引发的一切不合理、不正当现象就成了马克思毕生的正义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工业与商业的对立中,马克思的思想始终指向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所有权正义的问题线索可以作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条阿里阿德涅之线。但因为这一问题涉及多个层面与维度具有一定的理论复杂性,因而我们选择在所有权的视阈下重构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问题——亚当·斯密问题作为视角来呈现马克思的检视与批判,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展示出马克思所有权正义思想的独特品质。从这一视角来重构亚当·斯密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商业与正义、财富与德性这两个问题上。马克思在对此的批判中表征出其所有权正义思想的无产阶级立场,对剥削、支配与压迫的克服以及在共产主义实践中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所有权制度安排。同时,所有权问题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探究对于我国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规避资本主义私有制体系下的共同富裕理论在价值立场与判断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曾凡跃 《学术界》2012,(7):176-183,290
马克思与哈耶克的国家观批判的视角差异在于:马克思认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的寄生赘瘤,哈耶克认为国家和政府在知识论方面无知无能;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提出,无知论国家观的直接理论支撑是"自生秩序论"和"人的无知论";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是对近代契约论、黑格尔国家主义和当时资本主义现实本质的批判,无知论国家观是对西方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全权计划体制的批判。当然,两种国家观都有其现实诠释的限度性。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一部基础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作为考量正义问题的理论基石,以现实批判作为剖析公正问题的方法维度,以"自由人联合体"作为解决公正问题的价值诉求,内在地生成了其公正思想的逻辑轨迹,科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7)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是马克思理论中至今仍未过时但往往被人忽视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我们要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所作的一系列批判,无可置疑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他对资本主义正义观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同时,我们如果要真正做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对于这一逻辑起点当然应该回到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去寻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正义建立于所谓基于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基础之上。这种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在资产阶级看来理所当然地包括劳动力的自由交易。一旦剥掉了蒙在劳动力的自由交易这一资本主义基本行为方式身上的"平等"的漂亮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有赤裸裸的非正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进行了更深入、更彻底的批判,其特别集中的焦点是在所谓市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对革命的解释性作用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中蕴涵着一个根本的价值指向,这就是人类社会只有通过变革生产方式,首先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正义。  相似文献   

18.
李春生 《天府新论》2005,3(1):12-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不是纯粹的哲学概念之思辨 ,也不是抽象的哲学体系之建构 ,而是对现实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共产主义观的变革是统一的 ,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 ,其共产主义观也由与人的先验本质相符合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生存状态转变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重要内容.在汤普森看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包含三个主要方面:意识形态的论战概念、意识形态的副现象概念、意识形态的潜在概念.阿尔都塞则把马克思思想的变革划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由此认为,马克思实现了“认识论的断裂”.巴利巴尔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又主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者说拜物教批判)实则就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上述三位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分析启示我们,只有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正义观立足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其精神实质与价值旨趣旨在于建立自由平等、科学公正、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正义社会制度。马克思从不同方面,尤其是从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发展的维度,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为正义社会的实现问题建构了切实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