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艳 《现代妇女》2014,(3):183-183
近些年,军事教学片中运用摄像摇臂技术日益增多,较传统拍摄手法而言,其特殊的性能表现了影视作品的动态之美。如何在军事教学片中适当运用,从而得以通过屏幕形象艺术地再现,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叙事节奏。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通过充满"爱"与"美"的边城风貌,寄托了他"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理想和美学追求。平凡的故事情节当中,表现出的却是一番具有东方神韵的诗意之美。本文旨在探讨该部作品美的具体体现,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湘西少女之美、哀婉凄凉的悲剧美三个角度,感受其中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本文浅谈了宽容的教育之美。  相似文献   

4.
陈轶婷 《现代交际》2013,(12):71-71
《毕业生》中的著名主题曲《寂静之声》风靡一时,至今脍炙人口,在电影中反复渲染情绪,反映出当时年轻人的迷茫心理状态;音效与画面的相辅相成表现出蒙太奇叙事手法,塑造影片人物的精神挣扎;导演高超的剪辑水平通过两个毫无关联的镜头并置产生大于直接拼接的意义,从而丰满了镜头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5.
通过全面梳理叙事时间策略,探讨叙事时间对生成《百舌鸟之死》哥特主题意蕴的效果。根据叙事学相关理论,分别概述叙事时间策略中的时序、时距和频率的概念和作用,阐述其在作品中的应用和体现,最后总结出叙事时间策略对突显小说哥特主题意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闫岩 《现代交际》2014,(12):86-87
乐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取材于唐诗《琵琶行》,作曲家把文字转为音符,将原诗抒情与叙事兼顾的特点变为只抒情不叙事,使之更易直通心灵。本文对《诉》的情感表现和演奏技巧进行简要的探讨,首先通过对原诗意境的描述,找到乐曲的情感渊源;再通过对乐曲演奏技巧的讲解深化理解;最后以自身实际演奏教学经验为读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竞技健美操研究对象,从美学角度总结出其艺术性的"六美"姿态美、形体美、表现美、服装美、动作美、音乐美,这六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必须相互联系、相互衬托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此项研究,为加深运动员对竞技健美操艺术美的内涵理解,丰富运动员对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视角,增强运动员对竞技健美操美的表达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被誉为电影界的经典.影片通过兰花、古城墙等意象,并运用长镜头、慢镜头等拍摄技巧,充分地呈现出中国电影中少见的古典之美.古典的意境、古典的文化思想,再加上现代的电影叙事,使得《小城之春》成为中国艺术电影的代表作,而它的所得,同时也是当下中国电影亟待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五代时期的北方山水画派山水险峻、雄壮刚劲,气势逼人,表达出北方山川峻伟雄壮之美.南方派画家则在通过对秀雅、温柔的南方山水的精细而整体的描绘,传达出南方山水的秀雅之气、温柔之美.这是南北两派审美特征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OP艺术对电影作为叙事媒体、视觉艺术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借鉴OP艺术的抽象思维来分析、体会动画电影艺术作为媒体艺术中的美。文中以一些动画电影为例,从视觉效果、与叙事两方面来分析动画电影中的视觉美和媒体叙事美。探讨、分析的目的是开发影视媒体潜能,以期获得这种载体的成就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先生以其优美、恬淡的笔触,表现了具有纯朴民风生活状态的小说《边城》,呈现出一段唯美的“桃花源”之旅。《边城》构筑的是一个远离世俗的宁静、和谐的理想世界,一个未受现代文明冲击,充满原始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世外桃源之地。正是这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不仅勾勒出人人向往的理想圣地,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本文正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通过对《边城》的深入解读,揭示小说构筑的小城之美、人性之美,与当今社会的人性冷漠、拜金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强调人文关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青年的亲密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自主的社会主义现实爱,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为世俗化的浪漫爱,在21世纪初表现为流动的"超市"爱,在此演变过程中主要体现出情感化、物质化、流动化、公开化与欲望化等特点。通过"主导叙事——个人叙事"的视角发现,塑造青年亲密关系的主导力量经历了从国家到市场经济再到消费主义及科技的变迁,当代中国青年的亲密关系正在经历一种"超市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坛涌现出一批先锋作家,他们注重表现潜在于内心深处的自我,或描写存在的荒诞体验,或致力于批判社会文化。余华的作品彰显了先锋派创作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了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余华的创作以细腻精致见长,他的语言颠覆了日常话语秩序,他用别样、陌生、自足的话语体系,创造了一个怪诞而又奇异的文学世界。通过对残暴、血腥、死亡的描写,余华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非理性与非常态的生活景象。本文从"连续叙事与断续叙事相结合""主体叙事视角与民间叙事视角相结合""静观叙事态度与柔情叙事态度相结合"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无处不在,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美,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界,更存在于自然学科教学法之中。因此,审美教育应该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于,通过物理教师的审美再创造,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高中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理解美在物理学科中表现出的深刻内涵、以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相似文献   

15.
《拯救溺水鱼》这部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幽灵叙事的方式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小说的叙事结构交织在绝对的幽灵之旅的时思想情感和人物之间的差距,有着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虽然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美学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相隔二千多年,但西方美学范畴中的"存在"和中国美学范畴中的"道"在本质上有着相通性。本文从作为审美本体的"存在"和"道"在美学上的意义出发,探讨其在审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总结出"存在"与"道"在美学思维上的相通:即通过解蔽被遮蔽在存在物中的"存在"而发现美的本质;通过以虚静的心境从实体之"有"走向"道"之无而发现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韩剧《爱在何方》表现艺术手法的分析,从审美心理、审美经验角度探讨这部影视作品,从深层的心理层面揭示人类共同的心理品质——爱、善良、真诚等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是统一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表现出矛盾和对立。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统一的论著出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刻区别。不加…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方法、表现技艺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培养,以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呢?  相似文献   

20.
美学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内容,伊斯兰美学则以"认主独一"的"顺从美"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立的美学思想、理念、范畴和形态.本文从伊斯兰美学的视角,着重对《一千零一夜》的顺从之美、坚忍之美、淳朴之美、灵性之美、和谐之美等美学思想进行梳理和探析,从一个侧面洞察了伊斯兰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