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形式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概念.但是,围绕这个概念,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有关形式是普遍的种属还是具体的个体的争论,而这又特别涉及到对《形而上学》Z卷中一些广受争议的段落的具体的理解.本文梳理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立场和观点,明确地站在形式是个体的立场上,对其中最为困难的《形而上学》Z8中的1033b20-24一段话进行了深入的疏解,表明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形式和质料是不分离的;当形式和质料不分离时,形式就是个体,而仅当形式脱离了质料,它才作为一般的类来被把握.本文进一步对Z卷中其他一些和这一难题相关的文本进行了逐一的疏解,为上述观点的成立提供牢固的证据支持,并且最终在根本的义理上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关于形式因的规定是对“形式”概念的扩大化。形式因不 仅指事物的形式结构,而且还是事物的整体,所以可以说形式也规定了事物的本质。而连接 形 式和本质的应该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事物从有形走向无形的关键在于目的,亚里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对“质料”与“形式”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艺术创作过程的基本参照,他的观点具有普遍的文化学意义。实际上,艺术创作过程也就是质料的形式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质料本身的存在和意义被改变,其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原有的状态。在艺术作品中,质料被主观化和符号化,而成了表现的媒介。质料和形式是一种互动或反比关系,它可以用来解释两种相反的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4.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亚里士多德最初认为“实体”是个别事物,后来认为“实体”是一般的形式,最后认为“实体”是纯粹形式。亚里士多德“实体”观的这个演化过程表明了他的哲学立场的重大转变。他从最初的经验论立场转变到后来的逻辑化知性立场,“实体”的意义由此得以确立,这为后来的知性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般”与“个别”是一对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特别是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一般”与“个别”的较为合理的思想。但在他的思想中也存在着矛盾之处:在本体论上,他注重对“个别”的认识,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从而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他更为注重“一般”、“共相”,从而回到了柏拉图式的客观唯心主义,由此为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一生好学沉思,他从实在的个别事物出发,研究其存在、生成、动变,提出了一整套的实体论、四因说、形式质料说、潜能现实说。落实到人生哲学上,就是重视个体的现实生活,提出个体必须在社会现实的风俗礼仪中通过训练培养一种由于习惯  相似文献   

7.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研究“发生”问题最多的一位,他深度介入生物学、物理学和形上学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发生论思想。本文梳理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物理学、形上学等三重语境中使用“发生”一词的不同内涵,总结亚里士多德在这三个领域里的发生论思想。在生物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生殖,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动物后生论的思想;在物理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个别事物或宇宙的源起,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宇宙生成论的思想;在形上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实体的产生或生成,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实体生成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发生论思想具有原创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人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论“不能自制与知识”这一章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自制这部分的难点和重点。我们作为行动者在实践三段论方面具有知识有三种形式:完全具有知识、具有知识但出于粗心等原因而没有运用,以及不能自制者的具有知识而没有运用的形式。不能自制者没有运用的是实践三段论中的具体前提。同一个事物作为具体前提对于一般人和不能自制者是不同的,后者对这个事物所形成的具体前提是一种来自感觉的知识,是个别的,从而无法与作为科学对象的普遍前提相结合。因此,作为感觉的具体前提就完全主导了不能自制者的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9.
“就偶性而言的存在”是亚里士多德揭示的四种存在方式之一。本文利用亚里士多德讨论偶性的核心文本,亦即《形而上学》E 2-3,并结合理查德·索拉比和多萝西·弗雷德讨论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深入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在其中所表达的有关偶性的形而上学思想,揭示了偶性的存在论的内涵,即,它并不指向反常或例外的事情,也不仅仅指各种伴随性的属性,而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指向一类基本的存在,即具体的可感事物,因为构成偶性存在的根本规定的是“可以是别样”,而这恰恰是一切经验存在物的基本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在《蒂迈欧》和“未成文学说”中所讨论的生成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论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在与前者的对话中形成的。无论是三本原的生成模式学说,火、气、水、土四元素相互生成学说,还是由四元素生成同质体的理论,甚至个别事物的生成理论,亚里士多德都从老师那里获取了理论资源。本文即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表明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生成理论。本文还就柏拉图的“接受者”与亚里士多德的最初质料和终极质料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11.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抓住了其要害;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又陷入“稚气的混乱”和“毫无办法的困窘”,从而表现出他哲学的动摇性和矛盾性。一、亚里士多德以前关于一般与个别问题的认识早期希腊哲学家在探讨万物始基时,讨论的中心是世界万物和唯一始基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尽管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更没有明确提出这个问题;巴门尼德已经或多或少地感到要区别一般与个别,而提出存在物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是第一个要从特殊的个体去寻找普遍的定义的人,即他第一次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特  相似文献   

12.
罗兰·巴特的后结构主义文本《S/Z》,阅读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小说《萨拉辛》,将一个爱情故事重写为一个“阉割的故事”。在阅读中,巴特指出了在《萨拉辛》的雕塑、油画和文字三种艺术形式中存在的“恐惧感”,并通过这种感觉的强度建立了一个“审美体验强度序列”,其中雕塑、油画和文字三者的强度依次递减。这一序列建立在艺术实体的空间维度上,反映了传统艺术观念对物质世界的重视。然而,现代艺术却轻视艺术实体,齐泽克将艺术品视为放置在艺术空位上的任意物,艺术实体的重要性被消解,符号的象征意义得以强化。论文立足于两种艺术观念的冲突,受到《S/Z》的启发,在精神分析学引领下,阅读并重写了《S/Z》中艺术审美体验的文本,发现三种艺术形式带来的“恐惧感”来自于不同性质的暴力。根据齐泽克的暴力理论,论文发现雕塑的“爱欲的暴力”强度最轻,其次是油画的“男性凝视的暴力”,最后是文字的“剔除的暴力”,具有最大的强度,因此颠覆性地确立了“雕塑,油画,文字”依次递增的“审美体验强度序列”。  相似文献   

13.
海登·怀特的转义范式论试图扭转由语言外部寻求意义之源的传统思路,其新思路大致可作如下描述:暂且悬置文本意义的“出处”,反观文本意义自身,直接追溯文本意义的当下呈现。这就确立了以文本的多维展现作为意义溯源的可能性路径,也构成了其转义范式论的真实价值。怀特在其理论建构中主要分两步完成这一可能性路径的实现:第一步是取消传统历史主义的“事实” 基础,确立以文本作为意义溯源的合理性路径;第二步是进一步把意义的生成推进到原初的层面,从文本的展现机制中寻求意义的最初发生,这是更为本源性的一步。由是,转义在怀特那里既是一种被预设的思维状态,也是一种意义生成的机制。那么,作为预设状态的转义是如何引领文本意义的生成的?作为被预设的思维形式究竟在哪里发生了这一预构行动?本文试图通过对怀特的转义范式论做出进一步的反思,追问并回答“文本意义的原初生成何以可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关于时间的文化寓言,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式结构使文本获得一种立体的横向延伸和纵向衍射的时间形式意义,以“现在时间”为核心,“过去时间”、“将来时间”为参照的时间场域与文本所生成的意义结构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和介入个人时间的觉醒,这种主观时间的绽出与确信具有现代品质,其现代性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15.
双义或多义,是对任何符号文本的解释中常见的情况。一旦出现多解,它们之间必须形成一定的共存关系。意义一致,就会出现“协同解释”;双解矛盾,就会造成“反讽解释”;意义流动方向性的来回修正,可以造成“解释循环”;而在许多情况下,关于同一事物的同一个解释,可以设法修正两个不同的认知差,这两个解释很可能互相不能取消,由此形成“解释漩涡”。解释的不稳定,是解释丰富性的源头;而解释的基本动力,来自于意识要求填补认知差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16.
<正> 内容和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王鹏令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上,发表了《内容和形式范畴新议》一文,对这一范畴提出了自己的新的见解。我认为,王鹏令同志的观点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本文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与王鹏令同志商榷。(一) 按照通常的解释,作为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一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而“形式”则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部形式)。我是赞成这种解释的。我认为,所谓“内容”和“形式”,是人们在观察和分析事物时,在思维中把事物分解成所内含的东西以及这些内含的东西的存在形式、表现形式这么两个侧面,并进而探究这两个侧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对范畴。对于内容和形式范畴的含义,应当、也只能作出如上的规定。可是,王鹏令同志却不同意这种规定。他认为,按照这种规定,在分析有机化学中  相似文献   

17.
问题逻辑似乎还说不上有什么历史,更不用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了。的确,严格意义上的问题逻辑的有意识地、专门地探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没有的。可是,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亚里士多德对问题逻辑提出了某些思想。一、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的问题逻辑思想明显受到其认识论,特别是认识的目标在于求得事物之“所以然”的观点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对古希腊文化背景下的论辩风气的自觉反应。  相似文献   

18.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单纯物同人、牛、马一样具有“种—个体”的概念关系,真正作为实体存在的单纯物是诸如“这一滴水”或“这一个土”的单纯物个体。然而,单纯物的个体究竟与诸如“这一个人”或“这一匹马”的复杂物个体不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即便构成单纯物个体的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仍无碍于保持其自身的同一。虽然连续性对单纯物个体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但单纯物个体的同一性并非根源于某一具体个体的质料的连续性,而更有个体形式的统一性作为其连续性的基础。当我们试图理解这种个体形式时,要进一步诉诸个体功能概念。唯有具有功能统一性的单纯物,才是真正的个体实体。  相似文献   

19.
“卡塔西斯”说,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一个关于悲剧效果的著名理论。在《诗学》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卡塔西斯”(Katharsis)一词,原来是宗教术语和医学术语,意思是“渲泄”或“净洗”。那么,在《诗学》中卡塔西斯具有怎样的意义呢?亚里士多德本人没有解释。不少人都参照它的原义,把它理解成“净化”或“渲泄”。在这些流行的解释之外,罗念先先生别具慧眼,他认为“卡塔西斯”应译解为“陶冶”,他说:  相似文献   

20.
谈词的形式     
词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词又有别于其它事物,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知道一个人的名叫雅各,我对它还是不了解。”词的形式和内容发生种种联系的基础是“约定俗成”。这是由“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决定的。多年来,我国对词的内容——词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词的形式,特别是词的形式和内容间的“约定俗成”的联系,虽经多次讨论,但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