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一书中透视了当代资本主义由传统帝国主义向帝国的范式转换以及随之而来的、在社会历史运作层面"帝国"的合法性建构这一问题。哈特和奈格里蒸馏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历史过程,帝国的发生、延展表现为资本的"狡计",似乎帝国的合法性在对以正义、自由等主体价值得到了现实确认,历史运作层面的光辉增加了工人现实解放的认知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从确认现代性及其危机到出现了后现代帝国主权的历史轨迹,伴随着现代性革命叙事的终结,最后至大众政治学的形成,展示了《帝国》替代性革命政治规划出场的内在逻辑。作为政治主体的大众、大众的政治策略和大众的政治诉求构成的大众政治学,宣告了哈特和奈格里后社会主义方案的正式出场,从而再现了当前以他们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对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作的新颖而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性劳动”是《帝国》一书的核心概念之一。哈特和奈格里认为非物质劳动就是创造非物质性的产品,分为象征性或智力的劳动和情感劳动两种类型,并且这种劳动在劳动形式中处于霸权地位。这种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判断和理解虽然有值得称道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马克思劳动观点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断"虽然写于150多年前,但它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范式及其统治策略的转型具有重要价值。奈格里、哈特等西方左派学者正是通过对"机器论片断"的解读,开辟了一条使马克思走向当代的道路。首先,在《〈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中,奈格里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机器大生产时代"劳动与生产过程分离"的论述,建构起了劳动与资本彻底对立的自治主义理论,实现了由劳动与资本的辩证对立到自治对抗的逻辑转变。其次,在《帝国》和《大众》等著作中,哈特、奈格里通过对"一般智力"的当代阐释,实现了由物质劳动到非物质劳动的转变,建构起了以生命政治为核心的大众哲学。最后,他们通过对"自由时间论"的批判性分析,重构了马克思的形式吸纳和实际吸纳理论,揭示了帝国统治的权力机制及其湮灭之路。虽然他们的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机器论片断"的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启示,但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对"机器论片断"的过分政治化、主体化的解读之上的,严重夸大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维度,滑向了一种充满伦理色彩的主体政治学之中。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下全球数字资本主义不再完全是以逻各斯为中心,奈格里在《抵抗三部曲》中采取了后解构策略的解构建构模式,以史诗剧形式触及了"反帝国"的许多核心议题,感性地呈现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的共产主义宣言.他将戏剧实践视为对抗"帝国"的一种有力形式,通过在舞台上展现诸众的暴力反抗,意在为实现帝国后现代语境下的共产主义创造新的革命主体,最终走向大同世界.《抵抗三部曲》彰显了西方激进左翼戏剧的先锋实验性、政治实践性和审美乌托邦的力量,对丰富和拓展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戏剧创作和文艺观念的研究,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很强的启迪性.  相似文献   

6.
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构成学说力求从工人阶级的视角读解资本主义发展全程,宣称工人阶级斗争是引领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本体力量。工人阶级不断通过自身的转型,从专业工人,到群众工人、社会工人,推动着资本主义历经自由资本主义、计划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这一独特的历史阶段论恰恰是哈特、奈格里帝国与大众逻辑的理论前提,有必要加以考察以反思批判当代西方左派的“帝国”话语以及全球化时代的革命主体学说。  相似文献   

7.
针对全球化和民主的关系问题,艾伦.伍德采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方法,沿着政治经济学的进程分析了"新帝国主义"的本质并提出了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反抗方向;哈特和奈格里则在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下重新定义了"帝国"并构想"全球公民权"以推进全球民主事业。比较而言,伍德的方法和结论对于我们剖析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特质和民主事业的前景更具有启发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人阶级的时代变化重新解读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家们思考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哈特、奈格里从现实的工人运动出发,依托《大纲》重构马克思的政治形象,为新的革命主体生成提供了理论依据。雷蒙·阿隆立足于实证主义方法论,解构了无产阶级阶级概念的合法性,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导向神话。虽然他们的分析部分切中了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马克思的理论语境中,无产阶级是现实性与建构性的统一,是一个动态、复杂且尚未闭合的一个概念。只有在马克思追寻人类解放的整体脉络中,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真实意涵。  相似文献   

9.
生命政治概念能够相对系统化地进入大众视野,福柯在这个方面是功不可没的,而奈格里与哈特根据马克思的相关思想理论和福柯的生命政治思想,以新时代所面临的社会变化来建构其理论框架和批判逻辑,从而形成了具有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生命政治思想。奈格里与哈特对当前世界秩序的讨论与研究,毫无疑问,这不仅充分地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风格与鲜明的创新精神,也为我们了解全球化时代下的政治秩序、劳动范式等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0.
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动——围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工作形式正在发生快速的变更。按照哈特和奈格里的观点,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业劳动已经被新的后工业形式的劳动所取代,这些已经不能通过马克思所阐述的以工业模式为基础的劳动理论来理解,我们需要崭新的关于“非物质的劳动”和“生态政治的生产”之概念。然而,哈特和奈格里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是错误的,他们关于后工业社会劳动理论的阐述是混乱且无用的。适当地理解并且恰当地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将会继续提供一种在现代世界中了解劳动本质的更为恰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奈格里依托福柯生命政治概念、马克思资本与劳动辩证关系理论,发起了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主权结构、劳动范式、阶级构成等要素的全新思考,贯穿其中的便是生命政治理论逻辑话语。在这种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的生命政治理论思想脉络中,奈格里建构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生命政治语境。在他看来,生命政治不再只是后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辩证产物,其既表达了权力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全面入侵,又蕴含了生命本身对权力和资本的彻底反抗。生命政治生产霸权地位的确立预示了革命主体的出场,而这种另类主体模式的建立将会带来全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劳动是奈格里与哈特共同提出的关键性概念和理论观念。他们将“诸众”、社会关系、抽象与现实、生产与再生产等重要命题置于非物质劳动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考察,成功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与后现代艺术语境中激活了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并融入美学与艺术方面的思考,提炼出以救赎与抵抗为核心的艺术生产美学思想。非物质劳动思想在生产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为当代艺术生产理论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与话语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主权领域中,阿甘本建构了一种弥漫式的无所不在的主权形象和话语逻辑。这既相异于福柯将主权权力视为逐渐隐退的历史发展过程,又区别于奈格里与哈特描述的那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统治帝国主权。他将赤裸生命的生产视为主权原初政治活动的内在基质,并以禁止、纳入-排除、例外状态机制为构境,阐释生命与主权、政治间的互动关系,以批判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阿甘本具有一种激进政治哲学批判立场,其颇具敏锐性、挑衅性的解释框架容易引起共鸣和关注。这一解释框架虽然没有为人获得自由和解放提供合法性依据,但为审视生命政治技术治理模式下人的生存境遇和被宰制局面提供了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几乎哈特所有的主要理论都经历了一场场论辩的洗礼。可能由于哈特认为德沃金的批判是众多对其理论的批判中真正具有理论深度与广度的思考,哈特对德沃金的回应也是相当谨慎的,这从1994年版的《法律的概念》的《后记》可见一斑。但是哈特绝未全线退让,而是有所坚持的。从这一来一回的过招中,可以管窥哈特的学术立场以及真理可能的栖身之所。  相似文献   

15.
电影《紫色》改编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小说,从性别角度审视电影《紫色》,电影台词揭露了女性鲜明的人格特征,呈现了电影中的四个主要黑人女性茜莉、索菲亚、秀格、奈缇的反抗意识之觉醒与改变的过程。而这四位女性的反抗方法也各不一样,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反抗,才会最终赢得尊重,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6.
模仿是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奈保尔小说中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殖民策略,培养的是西方文化的寄生虫。然而,经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笔者认为奈保尔笔下模仿这一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早期到中期的深化、超越过程。在以《模仿者》为代表的中期作品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予辨证而矛盾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殖民者培养寄生虫的殖民策略,也是模仿者的反殖民策略。被殖民者通过模仿中的背离对殖民权力进行消解、嘲讽和抵抗。本文以《模仿者》为例分析奈保尔中期作品中模仿的涵义,集中探讨模仿中的背离问题,分析模仿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贵族革命运动高涨时期,格里鲍耶多夫完成了得力剧作《聪明误》(又译《智慧的痛苦》)。他因此被誉为写喜剧的莎士比亚,和俄国现实主义喜剧的奠基人。他的喜剧《聪明误》被称作是一部真正的《神曲》。 《聪明误》一剧,从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和十二月党人运动汲取了激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二十年代俄国新与旧两种世界观、两种社会势力和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当时整个莫斯科的图景——它的时代精神、历史时机和社会风尚。同时,它以雷霆万钧的愤怒  相似文献   

18.
当代国内外学术界以固定资本作为重新阐释《资本论》的切入点,在以一般利润率下降等规律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危机的内爆性之外,又以固定资本的当代发展形式即一般智力的介入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危机的外部动力。以奈格里、保罗·维尔诺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以“机器论片段”中一般智力为切入点,引入活劳动之于固定资本的重要性,最终从阶级斗争层面激活了《资本论》中固定资本的当代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任务,也因此引起了国内学界关注“机器论片段”。在此背景下,从马克思固定资本概念的思想史背景、何以并以何种方式卷土重来为切入点,可以厘清当代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的新方案。唯有如此,才能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信息社会与教育刍议梁锐一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断言,从现在起,开始了第三次浪潮。他将它称为信息革命阶段,并认为可能只要几十年时间就可以完成信息革命。另一学者奈比斯特也得出几乎与托夫勒一样的结论,他宣称美国社会正在蜕变...  相似文献   

20.
加缪一生的创作中渗透着荒诞与反抗的主题。其哲学思想以《西绪福斯神话》和《反抗者》为主要体现;小说《局外人》、《鼠疫》和《堕落》展示了加缪一生创作的思想发展线索,从其人物的经历和思想行动中,作者展示出人对世界荒诞性从觉醒到反抗的过程,也透露出了反抗后的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