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尔巴译师,原名塔玛旺秋,法名却吉洛追(1012——1097年)。生于山南洛扎普曲琪,自幼习法,先从卓米译师学习梵文,继又三次赴印度、四次赴尼泊尔,从纳若巴、弥勒巴、智藏等大德学习喜金刚、密集、大手印等密法,又将许多经典从梵文翻译成藏文。返回西藏后定居于洛扎卓窝隆,多方宏扬佛法,从学的弟子甚多,最著名的有米拉日巴等四大弟子,至其再传弟子塔波拉杰时,其教派势力更为强盛,世称塔波噶举,玛尔巴遂被尊奉为塔波噶举派的祖师。  相似文献   

2.
达波拉杰是达波噶举派的开山鼻祖,如来藏思想是其佛学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他认为如来藏即是成佛之因,是众生之所以成佛的根据,然而在其不同的著作中,他对如来藏思想有着不同的表述.为了完整地深入了解达波拉杰的如来藏思想,本文试着从“本元心”说、“俱生心性”说、“自性印”说、“平常心”说、“法身”说和“法性旨趣”说六个方面全面对其如来藏思想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玛尔巴历尽艰辛赴印度,迎请四大教授至雪域;米拉日巴勤修苦炼结硕果,塔波又把法种洒四处”。这首诗概括了藏传佛教噶举派三位祖师的功绩。玛尔巴是噶举派奠基人。经过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塔波拉结(1079——1153)三代人的努力,不到一百年时间,噶举派即告崛起。塔波拉杰之后,分成四支八派,声势浩大。1239年蒙古将军多达那波抵藏,其向阔端(元大祖窝阔台之次子)报告说:“唯噶丹派寺庙最多,达垄巴(达垄噶举)法王最有德行,止贡巴京俄大  相似文献   

4.
噶举派(bkav brgyud pa)是藏传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因它是用口头传承教敕的宗派,故称噶举派。又因为该派是“以领得亲语教授而为传承,故称作教传为宜也。”噶举派特别重视密法的修习,此密法的修习全靠师徒口耳相传,所以又称口传派。另外,又有人把噶举派译成“白传教”,这是因为其祖师玛尔巴(mar pa)、米拉日巴(mi la ras pa)、林热巴(gling ras pa)等在修法时著白色衣裙,“遂有书称本派为白传者(dkar brgyud)”。该派派系众多,以大手印为其主要教法。  相似文献   

5.
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认为,学习与研究佛教,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而只有懂得缘起论,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因为缘起论是整个佛法的理论基石。论文从原始佛教、大乘空有两宗、佛性理论、中国佛教“真常唯心”系乃至人间佛教等几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和揭示了缘起论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带有论纲性质,今后将分若干专题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心性论是从本体方面立论的,这种立论方式使中国佛教哲学也具有本体的特征。同时,中国传统心性论哲学资源丰富,极大地影响到佛教心性论的形下层面,从而构成了中国佛教体用一如、以用显体的基本思维模式。《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以及以后的几乎所有佛教心性论都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思维模式,使其哲学思想与民族思维方式一致起来,形成了更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7.
单正齐 《江淮论坛》2007,37(2):110-116
道生的涅槃学说建立在实相本体论的基础上,完满地体现了大乘佛教生死与涅槃不二的解脱宗旨.在证涅槃的方法上,道生主张顿悟说,与先前的佛教解脱论有本质的不同,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量论因明学作为印度大乘佛教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标志着大乘佛教在理论上的终结,其内在价值至今尚未被学界所完全领悟,而这一价值本身的深远意义当然也就尚未被世人所普遍认知.作为一个完整全新的理论类型,量论因明学本身内在地具有彻底的理性精神与批判的超越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与批判精神可以从陈那"不顾论宗"、法称"成量"论证以及二位圣者对圣教量之批判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9.
一九○六年十一月章太炎在《民报》第九号发表了《建立宗教论》以后,开始引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疑惑。一九○七年六月他在《民报》第十四号发表《答铁铮》,主要就是公开答复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映了他们在一九○七年三月第一次倒孙风潮开始后对章太炎利用、改良佛教主张的疑惑和不满已经很明显。一九○八年二月出版的《民报》第十九号,虽非章太炎主编,却一下就发表了他的《大乘佛教缘起说》、《辨大乘起信论之真伪》、《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藏传佛教噶举派与天台宗从佛教义理,思想渊源,思维倾向,修持方法等方面作了初步比较。论述了它们相同的中观性空理论及佛性论和止观双修学说,同时也说明了二者的不同特色。本文认为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是一种消解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