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文昌神是道教信仰体系中的神灵之一,然而在安多藏区也普遍存在对文昌神的信仰,并且在汉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体系和文化现象。从人类学的视角,以赤噶尤拉颇章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对安多藏区文昌神信仰的文化特征做一些探讨,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卓尼大寺在安多藏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卓尼大寺是安多藏区一个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在推动、引领安多藏区文化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卓尼大寺的教育制度不仅影响着安多藏区的寺院教育,还影响着安多社会的发展和藏族文化的进步,因此,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安多藏区的双语现状和双语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通过实例来探讨如何搞好安多藏区的双语教育。因为未来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又是未来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安多藏区在明朝经营整个藏区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明王朝把安多看作是经营整个藏区的示范区和桥头堡.明王朝对藏区的治理沿袭元制,并有所突破和创新:治理安多藏区的原则是羁縻与怀柔并举,主要措施有“土流参治”、“僧官制度”及官办“茶马互市”等.总体而言,明王朝对安多藏区的治理是成功的,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安多藏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创建与地方产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多藏区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多民族聚集的多种文化共存的有地方特色的地域。由于地域性的限制,传统的安多藏区地方文献数据库很难为广大用户所熟知和利用,而网络则为这类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条件。文章主要论述了运用现代网络、数字化技术创建安多藏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必要性以及与地方产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安多藏区有着众多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更具有上令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区域功能.文章通过对清代前期实施于此处的藏传佛教政策"威德"两方面的考察,可知其政策形式上虽然万端变化.但"宗旨"不变,即,便于其有效地管理藏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宗法文化在安多藏区亦有全面表现,涉及政权、教权、血缘传递、婚姻缔结、生养死葬等诸多方面。教权强化了政权和族权,政权保障了教权和族权,族权则延续了教权和政权。安多藏区的宗法文化体现出边缘性及混融性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8.
安多藏区有着众多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更具有上令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区域功能。文章通过对清代前期实施于此处的藏传佛教政策"威德"两方面的考察,可知其政策形式上虽然万端变化,但"宗旨"不变,即,便于其有效地管理藏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拉卜楞寺与华锐藏区之法缘关系探析华锐·东智拉卜楞寺建于公元1709年,近三个世纪以来,在历辈嘉木样大师和诸多高僧活佛的苦心经营下,该寺对包括华锐藏区在内的安多地区乃至西北藏、蒙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过颇为深刻的影响,为整个安多...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宁玛派典籍和敦煌古藏文P.T.996号文献,有证据显示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是在传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受苯教以及藏传佛教等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宗教群体,并于吐蕃末期传播到安多藏区之今青海贵德、尖扎等地区,从而为藏传佛教初传安多藏区的历史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东部藏区,即历史上分别称为"康巴"、"安多"、"嘉绒"的藏区.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原因,东部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且也明显落后于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其他地区.东部藏区与西藏唇齿相依,是整个藏区和中国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需把东部藏区作为一个侧重点.只有东部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了,才能带来整个藏区和西部的持久稳定和发展.①  相似文献   

12.
大量文献记载表明,除梓潼的地方神信仰外,古代的天文历算学亦是道教文昌信仰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背景。宋元之际,文昌神与梓潼地方神合流后,逐渐衍变为主管科举、文运、官禄之神,文昌信仰中的天文(自然)因素,亦渐渐向人文回归,文昌星神遂成为中国文化的守护神文昌帝君;而相应地,梓潼神亦被赋予了天文内涵,神学位阶得到极大的提升。文昌信仰反映了道教独特的神学形态:信仰依赖于科学实证传统,信仰不以神而是以文(人文)为中心——这正是文昌信仰独特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阿尼玛卿是安多藏区著名的神山。长期以来,它不仅受到河源居民的尊崇,而且还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河源文化的重要内容,该文通过对阿尼玛卿地区的文化学考察,对河源文化作了介绍,并就河源地区环境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藏区的神山崇拜是该地区藏、羌等族群的传统信仰,也是人类学界研究的重点对象。近年来,也有一些人类学者通过摄影与纪录片影像拍摄的方式进行神山信仰的影像民族志创作。2000年至今,云南、青海、四川等地藏族村民影像创作活动是当代藏区最为活跃、丰富、自觉的文化运动。在村民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中,神山信仰这一藏族文化的核心主题在村民影像作品中反复呈现。其文化主体性、信仰本真性、崇拜地方性的文化意义以及由影像这一现代性媒介所展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变迁,都值得人类学界审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藏区,尤其是雪域高原,普遍信仰宗教,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具有全民性、坚定性、敬畏性和创造性.藏区宗教既包括宗教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体验.又包括宗教的行为制度和组织制度.藏区宗教信仰的特性有助于形成藏区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神经中枢的经营哲学是藏区企业家精神和藏区宗教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藏区宗教中的"六和敬"(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法则,有助于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企业风气、转化为企业道德以形成和追求共同的企业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藏传活佛转世制度形成历程中,不同藏区对活佛崇拜方面出现了不同的信仰认同观,从而形成了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活佛多元信仰认同观.因此,不同藏区不同信仰层面出现了不同的活佛权威符号认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香根”权威符号身份的认同观和认同现象.它既表现了活佛宗教威望认同方面的信仰内涵,又展示了区域活佛特殊符号身份认同方面的权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共同作用,安多地区民族文化阃互相依存,和谐共生,形成特点鲜明的多元文化共生格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安多三大文化体系问的势力总体均衡与民族文化个体间的差异显著并存、安多区域文化特质是包容和开放以及在同一宗教场域内的文化相融更为自然而广泛等三个方面.在现代性下,安多多元文化共生格局演进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在广度与深度上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政策变量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影响力也将日益突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安多地区多元文化共生现象的演进形态仍将是"和而不同".影响文化共生格局形成的基础性因素是安多地区社会经济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调查发现,白马藏区民间信仰融合了自然崇拜、苯教、道教和佛教等文化元素,远古的蛙神崇拜是其凝聚性结构的核心。通过研究发现,白马藏区的文化交融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路径:远古到唐代前是文化采借,唐代到宋末是文化整合,元明清以降则是文化涵化。文化交融的动力来自于主流文化的引力、互嵌社会的拉力和互补经济的推力。白马藏区的文化交融不仅为汉藏交融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而且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作为地方儒学教化体系核心的庙学,存留了大量用于祭祀道教文昌神的祠阁,这一现象从表面上看是道教神灵进入官方祭祀场所,实际上是儒文化对道教神仙的儒化改造。文昌神的形象在这一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从自然神到人格神,从道教神到儒化神,从淫祀到国家正祀的过程,呈现出儒道二象性,是儒道文化融合历程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藏族信仰文化的历史变迁与藏区社会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族的信仰文化随着藏区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近几十年来,藏传佛教的政治作用,寺院经济结构以及群众的信仰观念、程度和信仰方式等均发生明显变化,而这种信仰文化的历史变迁充分反映出藏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