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王朝的边疆封授政策是一项柔性的政治、文化措施,唐高祖通过其施行初步区分了东北边疆地区的藩国和羁縻地方政权。前一层次包括高句丽、新罗与百济三国,后一层次涉及靺鞨、契丹等民族或政权,唐王朝对这两个层次的首领进行了不同性质的封授,虽然封授政策本身尚不完善,但得到了顺利实施,使东北边疆秩序初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海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的主流话语脉络有三:其一为"民族国家"语境下的20世纪初期日本"满洲"研究,表现为非正义性与非理性;其二为由拉铁摩尔"农牧对立"观引发的"征服王朝"研究及其在战后日本学界的发展,其核心观念是将辽、金、元、清等王朝视为独立于中国史之外的游牧政权史;其三为"内亚史"与"新清史"研究,其特征是以"内亚"视角观察中国东北边疆,认为边疆影响中国。此三类研究,其本质特征都是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话语解释中国古代东北边疆,甚至直接割裂了中国与东北边疆的关系。从根本上看,这些海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面临着两个基本矛盾:"民族国家"话语的普适性危机与西方"边疆"观念在中国的不确性。  相似文献   

3.
唐王朝自640年灭高昌,设西州,到790年放弃安西四镇,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维持了对西域地区全局的掌控.其关键在于在巩固边防、治理边疆等方面多有创新,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治边之道:一,分别主次、缓急有序、离强合弱的地缘战略;二、战和相济、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治边战略;三、一区两制、双轨并行、顺俗施化的政治战略;四、立足边地、征募蕃兵、胡汉一体的兵力动员战略;五、依托军镇、精兵布控、屯戍结合的综合防控战略.唐王朝的治边之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利益,促成了唐王朝盛世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女真族的故乡,是女真所建金王朝(1115年——1234年)的肇兴之地。故金统治北部中国的一百多年期间,十分重视东北的经营开发,在东北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一东北地区(1858年和1860年两个中俄不平等条约签订前尚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以及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金以前的历代王朝,如春秋战国时的燕,后来的秦、两汉,尤其是唐、辽诸政权,都很重视对东北的经营管辖;东北的古代各民族,自然都对开发东北做出过巨大贡献。而金朝建立,特别是灭辽统一东北后,对东北的经营管辖则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耗时十余年的南诏入犯唐朝安南都护府的战争,不仅对唐代南疆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同时也使已是强弩之末的唐帝国遭受沉重的创伤并由此导致国家安全的严重危机。战争折射出安南都护府在唐代边疆防御体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它既是唐王朝用以经略西南边疆的军事基地,也是防范南诏内犯的边塞铁篱。南诏的兴起使安南都护府失去其西北屏藩,唐朝的南部、西南边疆也因此失去彼此制约的平衡。而南诏对安南的频频进犯,则直接击溃了自唐初以来帝国精心构建的边疆防御体系。安南失陷,敲响了唐亡的警钟。  相似文献   

6.
唐宋王朝在西北的民族安置政策比较研究任树民唐、宋王朝对西北归顺内属的诸少数民族部落的安置政策,不尽相同,各具特点。但对敌对部落的战俘、犯罪者及诈降者的配流政策,则基本是大同小异的。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粗述浅见,以期有关学者指教。(一)唐王朝对西北归顺...  相似文献   

7.
作为唐王朝与四邻交往的直接产物,唐代对外交往诗歌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唐王朝所开展的积极主动的外交在有效维护边防安全、密切与周边诸邻的友好往来及扩大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东亚各族积极主动学习先进唐文化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新罗、日本等国所受唐文化之沾溉。除此之外,有唐三百年国势之盛衰变迁及其对于文人心理的深刻影响,也在此类诗歌中得到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8.
唐朝时,在岭南地区置广、桂、容、邕等州都督府及安南都护府,称“岭南五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桂管、邕管、容管之地。其南界的安南都护府所属州县,同处唐王朝之治下。因而唐邕管左江羁縻州,既非边疆,亦无边疆民族关系问题。到唐末五代,这种情况有了变化。昭宗李晔时,随着唐王朝的日益衰弱,安南地方豪强势力乘机崛起。到哀帝李柷时,豪  相似文献   

9.
和亲政策是唐王朝治理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其影响之下,边疆民族与唐朝统治下的中原汉族形成了双向的文化认同,且边疆民族对唐王朝的国家认同也在逐渐加深。两种认同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既存在统一又相互矛盾,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淡化民了族间的差异与隔阂,推动了民族同化;加速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增进了民族情感;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华夷一统”思想是在“大一统”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完善于以后历代王朝。在治理东北边疆过程中,“华夷一统”思想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起到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它的繁荣和富强,极大地影响了周边的政权,尤其是西北和东北,而且也正是唐朝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与西北及东北各政权的关系。唐朝逐步处理好了其和西北及东北各个政权的关系,最终达到了与周边的政权建立起宗藩关系的目的,并维护它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浅谈唐代的文化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化辉煌成果得益于唐代的文化开放,唐代统治者以空前的政治自信开拓文化疆域,开放意识形态,开放文化政策,开放社会生活,使唐代文化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成就了光耀千古的文化伟业。  相似文献   

13.
初盛唐时期的东北边塞诗创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为代表;第二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第三阶段以高适为代表。东北边塞诗具有丰富的内容,情感基调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将陈子昂、高适的东北边塞诗与开元、天宝时期的西北边塞诗相对照,会发现前者写边疆负面现象较多,情绪不及西北边塞诗高昂。这种差异,只有统观唐代武后至玄宗后期从国家西陲到东北的总体边疆形势、民族关系态势以及朝廷的应对策略.将相关诗歌置于初盛唐时期总体民族关系态势影响下的各战区实际状况之中,方可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渤海国时期,是中国唐代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史上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兴起于今吉林省境内的数十座城镇在渤海国政治、经济、军事、对外交往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辽金时期,今吉林省境内的城镇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一些城镇的兴起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尽管辽金时期与渤海国时期吉林城镇的发展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辽金时期与渤海国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形势不同,发展基础各异,因此,它们各自的城镇建设与发展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唐代时期的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诗人诗作作了综合性评述。  相似文献   

16.
廖美玉 《东方论坛》2011,(6):87-101
在唐代统治者“开边”的大背景下,唐代诗人迈出了“浪迹穷荒”的步伐,并用诗歌展开了对边境的书写和对天下的想象。而这一书写题旨的开拓,有很大的成分缘自浪诗人们浪迹异乡的生命经验,特别是在边城绝域、殊风异俗的多重冲击下,产生传统与当下、故乡与他乡、自我与他者的多元交会。  相似文献   

17.
川陕古道上有4座山岭名七盘岭,自北向南依次为褒城七盘岭、嘉陵江东岸七盘岭(唐宋时)、广元东北七盘岭(明清以后)和武连七盘岭。自古至今,多有人将几个七盘岭特别是将唐宋时嘉陵江东岸与明清时广元东北七盘岭混淆,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人张邦伸对唐宋时嘉陵江东岸五盘岭又名七盘岭的误驳和《唐诗鉴赏辞典》误释褒城七盘岭为广元七盘岭,因而有必要进行分辨。历代关于七盘岭的诗,或抒情,或壮怀,或咏物,或纪事,或豪放,或深沉,或一地一咏,或两地合咏,精品迭出,各有所重,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18.
盛唐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诗歌创作与演唱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唐诗成熟与繁荣又和唐乐有重要关联。唐诗在唐代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歌诗”, “歌诗”的发展则与唐教坊关系密切,唐教坊作为一个准娱乐行政机构,在唐诗创作与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王立著《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从制度层面对此做一解读,并在方法论层面上做出了系列突破。   相似文献   

19.
以林鸿、高木秉为首的闽中诗派活动于元末明初 ,他对明代前期尊唐诗风的演变起有重要作用。他在理学诗、“台阁体”诗风行时 ,使尊唐诗风得以保持和延续 ,又对弘、正时期诗法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崔国辅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其既以五言诗称雄于诗坛,更以意境明丽、风格雅蓄为擅长,取得了重要的创作成就,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形成其诗歌鲜明的艺术特征,为唐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