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曹雪芹《红楼梦》80回后的稿子佚失了。上个世纪不少学者对曹雪芹笔下的贾府结局,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重要人物未来的命运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一定成绩,对于把握原著整体的精神风貌,认识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构思、《红楼梦》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
徐乃为 《南都学坛》2003,23(3):42-46
秦可卿故事的改写是《石头记》成书过程中的重大变动 ,将原稿中的“淫丧天香楼”改成“死封龙禁尉”是曹雪芹遵照后于脂砚斋的评批人畸笏叟的意见所致。曹雪芹改写的时间当在壬午年年初 ,其改写起讫的章回是第 1 0回至第 1 3回。这一改写所留下的信息 ,为版本流传、创作过程的研究留下了珍贵的探研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研究中,对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作一些"探佚"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探佚"切不可违背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更不能用那些"探佚"出来的"真事"来取代小说中的"故事"。一切考证和索隐都应当更真实地靠拢文本,有利于人们准确地把握《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4.
《石头记探佚》在证伪高续后四十回的基础上勾勒出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可能面貌,使读者对八十回后原著的意义的理解的视界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周汝昌借助类比推理提出了“大对称”的周氏探佚学,其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易》学的基本观念阴阳。但阴阳是对比,周氏将对比向对称陈仓暗渡,是为了使探佚学达到量化和精确化,达到操作上的理想化状态。这就与索隐红学殊途同归。浦安迪也运用了“大对称”模式,王国华的《太极红楼梦》也在“对比”的意义上使用“对称”。以主体价值诠释去完成逻辑命题的做法是探佚学实行体系化、整体化的必经之路,但也是探佚学无法自我实现的明证  相似文献   

5.
余英时和宋淇的红学研究,本质是追求曹雪芹的“原意”和《红楼梦》原著的完整艺术构思,其实与红学探佚研究一脉相通。他们追求的“红学革命”没有实现,根本原因是当时探佚学还没有大规模突破,以及他们缺乏更宏观的文化视野。是探佚学实现了他们的未竟之志。《红学通史》对文本意义阐释之绝对的相对主义立场,使它的某些“视界融合”陷入悖论。  相似文献   

6.
陈维昭 《南都学坛》2007,27(5):41-44
文学想象是索隐红学、探佚红学与文学创作的相通之处,是索隐红学和探佚红学的生命源泉。"拟真"是索隐红学、探佚红学和历史文学相同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7.
8.
《红楼梦》第十八四,写元春省亲时,点了《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是谓“省亲四曲”。历来的研究者,大都认为这四出戏是出于作者有意的安排,带有“谶兆”的性质;不过,它们究竟预示了什么,各家的理解就很不一致了。  相似文献   

9.
对<全宋诗>所辑录的欧阳修、米芾、黄庭坚、朱熹、杨炎正、赵师秀6位名家的佚诗进行了考证,或订其误,或补其缺,或校其失,可为翻检<全宋诗>之一助.  相似文献   

10.
冯山,北宋中期蜀中诗人,颇有盛名。其家世个人资料匮乏,今无系统研究。根据古籍相关记载,对其家世谱系略作整理,编次其个人行年及其创作,试图系统地研究冯山。对《安岳集》的版本作详细地考证论述,以期对四川文学研究略有补益。又据《永乐大典》补冯山《黄沙村》七律一首。  相似文献   

11.
2014年4月25日至26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宋人佚简》与公文纸背文献整理及研究研讨会在石家庄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宋人佚简》与公文纸背文献的研究现状、意义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现存元杂剧《西厢记》的最早文本出现在明代。有明一代,曾出现60多种《西厢记》版本,至今尚存40余种。本文主要介绍明代《西厢记》的佚本情况、部分目前暂不知下落的刊本,以及学界对其是否曾经存在仍有争议的版本。  相似文献   

13.
程高本安排的林黛玉的悲剧结局不独令许多读者心怀不满 ,许多的研究者亦根据不同的材料提出有关黛玉结局的不同观点。本文从分析小说文本入手 ,联系旧有资料 ,得出新的结论 :曹雪芹本意欲写林黛玉成为北静王水溶续弦妃子 ,婚后未及圆房即因感伤过度而魂归离恨天。  相似文献   

14.
《医古文》教材《丹溪翁传》的某些注释不尽恰当:“婺之义乌”注文中的“金华”之名与许谦籍贯的“金华”之名今古相混;对“朱子四传之学”的传授源流解说有误,许谦不曾受学于王柏;“宋理宗”在位之年算法不合常例;“阴道虚”非谓“内伤所致阴气不足”;“后复投四物汤数百”的“百”非讹字.  相似文献   

15.
明人吴守忠所纂《三峡通志》中收元不伐、刘克庄诗各一首,佚名碑记一篇,为《全宋诗》、《全宋文》及诸家补遗所失收,可据以辑补。  相似文献   

16.
《全宋诗》出版后,学界所作的增补辑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宋诗分布的区域广,涉及的史籍文献浩博,因此增补辑佚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翻检史籍文献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为《全宋诗》漏收、同时也为其他《全宋诗》辑佚文章所未及注意的佚诗,计有100余首。  相似文献   

17.
邦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女神)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最终重述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的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曰"邦沫若诗学".  相似文献   

18.
这是《老舍全集》等众多出版物都未收录的老舍的一封信。该信内容丰富 ,涉及老舍当年创作、社会活动、身体等诸多方面的情况。解读此信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舍研究中的一些难点。  相似文献   

19.
《全宋诗》及诸家补正之外,仍有一定数量的宋诗散落在各个时期的方志之中,可据以辑补见于《全宋诗》著录的20位诗人的30首佚诗。  相似文献   

20.
《病馀长语》所收边连宝佚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人边连宝认为词是小道,云“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但偶尔为词,却也清新疏朗,乃“花间”之流亚。在其学术笔记《病馀长语》中夹杂其词作17首及其妻子李氏词4首。此外他还收录了其友方鸣皋词12首,并认为方氏“诗宗晚唐,小词绝工”。所有这些佚词随着刘崇德先生主编《边随园集》3(2007年9月,中华书局)的出版而第一次为世人所知,相信这势必会为当前国家重点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全清词”之“雍乾”卷的编纂提供重要选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