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主、宪政民主与宪法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民主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表达意愿的自由,实践民主则意味着只能有部分人或所有人的部分意愿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法律或政策,宪政民主既在法律上强调对“每一个人表达意愿之自由”的尊重,又在事实上承认每一个人表达意愿之自由都有被忽视之可能,甚或有被约束之必要,还在实践上致力于让每一个被忽视的意愿都有通过宪法诉讼而获得救济之机会.正是在宪政的意义上说,宪法诉讼是民主之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民主宪政与精神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各个领域和层面,其中民主宪政与精神文明具有内在联系:民主宪政是精神文明的高级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同时民主宪政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3.
宪政民主是西方近代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从历史渊源来看,宪政和民主都与法治存在着紧密联系,“法治”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当时强调的是法律对所有人的平等性,民主是这一概念的自然产物。民主的发展在古希腊表现为直接民主,其极端化的发展是法国大革命,是一切秩序的消失,因而也就是法治的消失。民主与法治的互动在宪政的发展中找到了平衡。作为英国法治进程丰碑的《大宪章》确立了早期宪政的精神和体制框架,此后,以美国宪政之路为代表的近现代民主与法治的发展,基本都是在宪政的框架体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或宪政发展就是对宪法进行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修正,修宪必须兼顾到宪法的至上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我国的宪政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1982年立宪和此后的三次修宪,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宪法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科学地认定,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推理和审议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从而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协商民主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事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欧盟宪政中的“民主赤字”问题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民主赤字”问题的一些基本理论, 接着指出了欧盟宪政中比较突出的一些“民主赤字”表征,最后,具体分析了欧盟宪法对被人们广泛批评的“民主赤字”所做出的回应和一些仍然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两次历史性的挫折后,在抗日边区提出了民主、团结、抗战的口号,继承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民主宪政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指导下,结合边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三三制”为特征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并付诸实施。它的实施揭露了国民党假宪政的欺骗,树立了真正民主宪政的榜样;增加了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推动了边区民主政治建设;从实践上完善了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的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政冶事务中最基本的权力应属于人民,但如果对民主不加限剜将会造成多数的暴政。间接民主和自由主义民主都不足以完全控制多数的暴政,还需要加入法制的元素,民主的缺陷需要宪政的补正。协商民主作为程序的民主,强调法律和议事规则在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功能性作用,同时以商谈的方式达到民主的实质,从而控制多数的暴政。  相似文献   

9.
宪政概念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剖析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和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宪政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孙志刚案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宪政建设的迫切性,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其他国家宪政建设的经验,我国的宪政建设应从制度建设、宪政实践和宪法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制度建设是前提,宪政实践是根本,宪法文化是基础,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宪法移植与宪政困境——以中国宪政百年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宪政产生于西方的原因及中国宪法移植的历史教训,进而指出中国在宪法制度创新的同时,应注重西方宪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宪政发展不在于宪法规范的修改,根本在于中国宪政精神的培育和宪政文化的陶冶;不在于人权原则的入宪,而在于社会生活中人权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2.
宪政是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想状态,以民主、法治、人权、分权为其基本构成要素。民主、法治、人权、分权构成了现代刑事诉讼宪政机理。民主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产生的前提;法治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理念指引;分权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机制保障;人权保障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不管"宪政是民主政治"的观点,还是"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状态"的观点,或"宪政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衡及对人权保护"的观点,都无法得出"宪政是什么"的满意答案;而传统的三种综合回答"宪政是什么"的范式,也陷入了"宪政客观属性回答法".鉴于此,以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理论为依据,通过价值的范式,对"宪政是什么"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相似文献   

14.
不管"宪政是民主政治"的观点,还是"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状态"的观点,或"宪政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衡及对人权保护"的观点,都无法得出"宪政是什么"的满意答案;而传统的三种综合回答"宪政是什么"的范式,也陷入了"宪政客观属性回答法"。鉴于此,以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理论为依据,通过价值的范式,对"宪政是什么"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宪政模式之际,回顾并总结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历史症结在于“宪政亏空”,核心在于经济与文化基础的双重缺失。在经济发展尚未到位、文化尚未跟进的情况下,一方面,作为一种变法图强的工具,宪政制度硬性移植到中国政治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宪法理论、宪法的制定与运行同作为公民的个人生活关联性不强,宪政运动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整体自觉,同时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也打断了中国宪政自然演进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形式,与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存在许多相关性。发展协商民主,在协商中实现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 向民主、稳定的宪法秩序过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建民主、稳定的宪法秩序是中国人民奋斗了百年而未竟的事业。本文第一部分从重建政治合法性、依法治国和追求理想的社会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等方面,说明了近代以来中国人之所以不懈追求宪法秩序的原因。第二部分用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理论构架,讨论了中国为什么经过百年努力仍未实现宪政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从认识上探讨了民主与宪法秩序,宪法、宪政和宪法秩序,富强、市场经济与宪法秩序,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等四个问题,就中国在21世纪如何进一步向民主、稳定的宪法秩序过渡,阐述了一些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法治国家与政治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立法工作,确保民主政治稳步发展;注重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实现民主法制化;强调严格执法与依法办事,确保公平公正;完善监督,实现监督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倡导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依法治国,并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解决治国理政依据与依法执政要求相适应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国家权力运行方式与宪法规定相统一的问题,三是要解决宪法监督制度对党的执政活动相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造成英国渐进的宪政之路,主要是因为英国宪政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结构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市民社会的成长导致了政治上的变化,从而使近代早期英国的宪政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