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经过激烈讨论,与会专家取得基本共识,倡导中国新诗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全球整合,推进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和现代诗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1999年5月25日下午,香港《世界华文诗报》主编兼社长孙重贵先生应我院中文系华文新诗研究中心之邀请前来讲学。报告会在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行。会上,孙先生向我院图书馆赠送了他的专著。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韩福海同志代表学院和华文诗研究中心向孙重贵先生颁发了“客座教授”和“中心顾问”荣誉聘书。我院沉重对孙先生的《远游》等五首诗歌了深情地配乐朗诵。而把大会推向高潮的是孙先生的专题报告《香港当代文化漫谈》。孙先生从香港教育、大从文化、社会面貌、经济等深入浇出地叙述了香港当代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香港《世界华…  相似文献   

3.
陆游的“工夫在诗外”不仅总结了这位大诗人一生创作的经验,也道出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古代和现代著名的好诗和诗人启示人们,探讨华文诗歌突破现状的出路,不应拘限于就诗言诗,而在于诗作者以全生命关注人生的阅历修养、广博丰厚的学识修养和才情气质的修养;此外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现代派诗从法国波特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拿来",始作俑者是20世纪20年代的李金发。尔后经三四十年代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而初具雏形。50年代崛起于台湾,经"现代派"、蓝星诗人"和"创世纪诗人"的进一步锻造,呈现出成熟的风貌。此后逐渐向海外华文诗坛扩展,70年代之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比写实还写实,比现代还现代"的现代派诗风貌。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内地掀起新一轮的现代派诗风潮,逐渐与海内外的现代派诗接轨。百年现代派诗的发展,依不同的阶段而呈现出不太一样的审美意趣。滥觞期的奇崛新异、感伤怪丽,探索期的朦胧意境、知性抒情,繁盛期的秘响旁通、韵外之致,海外拓展期的百川归海、落日熔金,展现的是海内外华文现代派诗发展的轨迹和审美意趣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前赴后继,根的事业……”在10月25日召开的马来西亚槟城华文培训点的告别仪式上,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特别官员周锦聪用汉语念起这首自创的诗。汉语推广,就如他的诗一般,被称为海外华裔的“根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华文新诗审美传统与中国诗歌是一脉相承的。但新加坡独立之后,华文新诗摆脱了"侨民文学"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审美特征,其审美传统主体由儒家经世致用的审美取向向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禅宗的直觉顿悟,以及现代派纯粹诗的心灵高度净化的审美取向逐渐移位的现象,表明了诗性回归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诗》与孔子罗华文一《诗》是一部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庙堂和民间诗歌作品的合集,它主要反映了从王到各国中贵族和平民的时俗风尚。《诗》,有贵族的创作,也有平民的歌谣;诗歌的作者采用赋、比、兴等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作为讽喻的手段,因而表现出不...  相似文献   

8.
作为华文诗歌之一种的香港新诗从1950年代的滥情、呐喊,到1960年代迈向内心探索,1970年代本土意识确立,再到1980年代本土诗意识进一步深化和高扬,后现代诗主义诗作开始出现,香港成了两岸甚至中西诗脉贯通的桥梁,以及"九七诗"体现的彷徨怀疑情绪,有更多的作者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抒写中国的历史文化,为时代的变化作见证,说明香港新诗道路越走越宽广,香港诗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比以往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9.
华文传媒在华文教育起到了拓展教育方式、营造语言环境、提供背景素材、丰富华文知识等重要作用,对华文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均有促进作用。华文传媒使华文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技术性的"汉语语言教学",更深入到华文的深厚文化底蕴、哲学价值观等文化历史层面,为华语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加坡“差异教学”理念下的小学华文教材(定向阶段)进行了系统考察。三个层次的教材在字、词、句的难度与数量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其中,“华文”与“高级华文”属于高水平华文,两者之间是量的差异,“高级华文”的内容和难度在“华文”基础上略有提高。“基础华文”属于低水平华文,与“华文”“高级华文”之间是质的差异。教材在体现“差异性”的同时,对字词的科学复现还应进一步重视,文章依据考察数据对该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政府“菲化”的教育制度、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模糊的教育理念 ,是造成华文教育现状主要因素。华文教育发展的前景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也取决于华文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华文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也为我们反思海外华文教材的编辑出版提供了新契机。作为海外华文教育重要支撑,华文教材的编写水平决定着华文教育的质量。华文教材编写中的语料选材是实现教育目标、形成教材特色的重要因素。从编辑出版的视角对国内出版的华文教材在语料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华文教材编写的可行性建议,即在华文教材的语料选择上实施经典性策略、文明互鉴策略及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契合华文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区域分化,是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区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生态视角下海外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要夯实科学、全面的宏观统筹与法律保障,打造华文教育生态链;明确区域华文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增强华文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互动;强化海外华人基本盘,以文化认同为枢纽建立华文教育群落生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促进华文教育区域资源的高效整合;基于生态平衡法则,建立华文教育区城化发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10月12~14日,第十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于福建泉州举行。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主任、香港作家联合创会会长曾敏之,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美国华文文艺会会长黄运基先生等海内外著名的华文作家、诗人和华文文学研究者百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的主  相似文献   

15.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的诗评家主要有黄晓峰、陶里、云惟利、郑炜明、李观鼎等。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文热或华文教育热在全世界持续升温,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在华文解禁后,其华文教育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师资匮乏、教材单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等等弊病成了东南亚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培训师资、编写本土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无疑是促进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华文文学透视——余光中、骆明、庄钟庆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从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东南亚华文文学活动与创作、国内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探索,希望能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诗创作中各种问题的积压,以及新诗创作本身所面临的整体性困境,新诗理论研究界的回应之声日益自觉与迫切.近年,西南大学吕进先生连续发起举办三届华文诗学名家论坛,对新诗创作所暴露的各种弊端及时予以理论上的清算与探讨,其理论建构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华文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本文阐释了媒体融合下的华文网络媒体发展状况,界定和分析了华文网络媒体的概念和研究,剖析了华文网络媒体的舆论构建、舆论特征,对华文网络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海外华文教学与华文教育呈现出一个由复苏、复兴到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培养目标、华人的语言观和文化观等方面讨论了新时期海外华文教学与华文教育的形势及主要变化,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契机。目前的海外华文教学和华文教育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祖(籍)国应该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