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服务生问他:"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  相似文献   

2.
海纳 《中华魂》2012,(1):30
越是成功的人,越说自己浅薄;越是伟大的人,越说自己平凡。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主持研究的超级稻,亩产已经达到926.6公斤,但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他仍把自己比作"种子"、"小学生"和"运动员"。袁隆平的第一个比喻:"我是一粒种子"。他说:"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种子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力量。但要做一粒好种子,就必须埋入泥土,深入基层。想当初,袁隆平也是可以留在城里的。因为他出  相似文献   

3.
付丹 《新天地》2012,(12):49
老张外号"冷面王",全家人都要看他脸色,经常被他数落不说,他的情绪还阴晴不定,说翻脸就翻脸,好像看什么都不顺眼,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脾气不好"、"性格不好",这样的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不少人承认自己是"脾气不好"的人。然而,根据心理医生的临床实践,这些人其实是"病"了,他们患有一种叫"心境恶劣"的情绪病。"心境恶劣"在美国称为"心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坛上一名重要的文体学家.对于他的作品,人们往往重他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轻他的内容.其实,他的小说对人类的生命主题之一--时间也进行了审视,在他的作品中,纳博科夫表明了自己独特的时间观,他认为,"过去"与"未来"都是虚无的黑洞,"现在"如同牢狱将人囚禁在里面,使人既回不到过去,也到达不了未来.而人总是在"现在"这所牢狱中不停地进行着抗争.  相似文献   

5.
冯至的早期诗歌,是对"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这一主题的深入和发展.但是,在冯至的视角里,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永恒的和谐,诗人始终把一种"人"的精神上的再生放在首位,因此"人的文学"这一主题在他这里呈现出的是另外一种意义,即以强烈的理想主义渴望"人"的再生,在内心深处憧憬一种真正自由、和谐的理想境界.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给我们的是生命与生命的情投意合,自然万物与人的灵魂的冥冥相契,而且凸现了一个对理想之境怀着热烈向往的追寻者形象.  相似文献   

6.
作者凭借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构筑起"一个人的村庄",这是他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上对"人"、"人之外"和"形而上"不舍追问的结晶.他的"自审"与"自恋",是东西方哲学碰撞、融汇的果实;"看戏"与"演戏"的巨大张力成就了他独特的言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救救孩子"的呐喊者,他的小说,以令人震惊的笔触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命运和精神病苦.鲁迅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在思考"救救孩子"这一问题时,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和远见.他将造成这些病态孩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归结到旧的家庭关系和父子关系.他指出,要"救救孩子",使"人之子"立人,首先是父亲要成为"觉醒的人"和"人"之父.  相似文献   

8.
敖德嘉在他的《关于技术的思考》中,提出了"人的存在"之谜的主题.他以一个三段论式的人与技术关系来阐述人的生存问题.他认为,在创始期,人在技术中展开自己属"人"的东西,将人创造成为了他自己的主体.第二阶段,人从潜在地"无所不是",变得实际上"一无所是",堕入自己构造的虚假主体性.第三阶段的拯救之途,敖德嘉提出展开西方技术与东方文明的对话,找出"人与自己灵魂的奋争"的生存方向.敖德嘉最后的思想虽然并未明确,但他的思路引发我们思考和了解东方文明中的生存智慧,以及人作为主体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是萨特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把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本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自我"与"他人"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之间虽然充满矛盾与冲突,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他人"又是我们的镜像,但是我们需要"他人"而生存。萨特的"他人"观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个出色的学者,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他选择了自杀"他是喜欢轻松乐观的人"。12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杨慧林院长按照余虹的风格,选择了座谈形式的追思会。追思亲友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人坐在地上,许多人站在门口。这个屋子,2002年  相似文献   

11.
在《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一文中,费尔巴哈将自己称为"共产主义者",他的根据在于他承认每一个人只能占有人的全部本质的一个方面,而只有一切个人的总体才能占有人的全部本质。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小资产阶级的。承认每一个人只能占有人的一种特殊本质是对小资产阶级生产工具私人占有制的确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握到"自动化体系",并且将"自动化体系"理解为"生产工具唯一全体"。"生产工具唯一全体"是人的全部本质的个体化表现,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生产工具唯一全体"而直接占有人的任何特殊本质。马克思由此决定性地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小资产阶级视野。  相似文献   

12.
闽路 《新天地》2012,(6):51
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不论遇上好事坏事,也不分时间地点,一张嘴就是"没意思"。他自己是真的没意思了,也给别人扫了兴,弄得大家都很没意思。我有个熟人就是这样,平均每两句话总要带出一句"没意思"。工作,在他眼里肯定是第一件没意思的事。钱拿不了几个,官也不大,还得按时上下班。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恋栈,他是个说干就干的人,马上打报告提前退休。  相似文献   

13.
柳萌 《新天地》2011,(5):24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时写过一首诗《有的人》。诗的开头四句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开头的四句诗,常常被人们引用,借以说明生命的长度并非由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中国政治的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做",他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着一场改造现实社会制度的实际斗争;二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一家之"说"———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实的"叛逆"斗争中,毛泽东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人政治意识的价值取向,把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趋古"意识变为一种"前景"意识。随着这个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毛泽东在多方面表现出了对传统政治思想的"叛逆"。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印象中,印度人个个都是"趴火车"的高手,猿臂一挥,火车外面挂满了印度人。除此之外,也就对"印度飞饼"有点印象。我到新德里旅游后,改变了对印度的看法。朋友住在新德里,他打电话让我去他那里做客。我坐火车时,火车外面并没有"挂"着印度人,火车里面很多座位是空的,车票也不贵。朋友因为有事没能来接我。我到了火车站,一个披头散发的印度男人冲了过来。看他这个造型,有点丐帮洪七公的意思。男人手里拿着棒子,嘴里乌拉乌拉说着印地语。我以为他要打劫,交流半天,才知道他是个搬卸工,是个苦力。他晃晃手中的"扁担",指  相似文献   

16.
“傻大爷”     
我家邻居是一位憨厚朴实的老大爷。他不太爱说话,还有一股子"认死理儿"的劲儿,人们都称他"傻大爷",外人也不知道这是褒是贬。傻大爷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儿子在县里开小汽车。有一次,他儿子在回县城的路上,正好碰到傻大爷去赶集。儿子就停下车,对他说:"爸,正好顺路,您坐一段车吧。"你猜傻大爷怎么说?他说:"坐什么车!多坐一个人,那不多费汽油吗,不坐!"儿子知道他的"傻"脾气,只好开车走了。  相似文献   

17.
陈淳是朱子闽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从人的本性的角度,辨析了"性"、"命"、"道"、"理"等范畴,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他把心中之"理"解释为心的主宰,将"未发"理解为动机,并从天性中寻找道德自觉的依据,这些均继承了理学的传统观点。他将理既释为心的依据,又解释为心对道理的把握,这一矛盾则表现出他在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徘徊。陈淳论证了情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将情与天地阴阳之神联系起来,使得情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则接近心学。  相似文献   

18.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对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马剑 《新天地》2012,(8):24-25
在沈阳,老杨的"和事佬"的名气大得很,找他的人络绎不绝。对于没有钱请他去解决矛盾的人,老杨有时还会不请自到。意外的"红包"63岁的杨哲民在退休前是某国企工会主席。他自感精力充沛,还想再找份工作。可是由于他仅有一个政工师职称,业务上没有一技之长,加之年龄又偏大,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雇用他。几经周折,他放下架子,在一家水暖器材公司做了一名更夫。  相似文献   

20.
公共性为“自我”实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实现问题不仅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的问题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自我"的确证、实现要以成就"他我"、"共我"为条件,成就"他我"、"共我"就是"为他"。这种"自我"在确证、实现自己中所要体现出的为他属性,在我们看来,可以称之为人的公共性。公共性为"自我"实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社会,由于人的公共性陷入困境和危机,因而使得"自我"实现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的公共性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有人发出主体性黄昏的哀叹。因此,就人的公共性与"自我"实现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