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为探讨中国人人格这一系统结构的有机整体性,文章对词汇学研究范式下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建构过程进行解构,以每一因子的要素结构解释其因素结构,从而将中国人人格结构完全还原为行为指向的结构,统一了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2.
覃青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5):29-32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三种基本关系,现实中由于人主体意识的强制入侵导致这些关系的冲突与恶化,因此人作为理性的一方必须为恢复这些关系的和谐做出自己的道德承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必须超越人类利己主义,主动承认自然的“赋予性主体”地位,从而通过保障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他人关系中,人必须摈弃个人利己主义,根据对所有人普遍有效的理性法则行动,从而通过尊重他人的目的性存在重建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关系中,人必须节制自身的情欲,彰显人不同于动物的理性本质,从而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就是人在道德上必须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做出的道德承诺。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蓉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1):114-118
中国人的自我不同于西方人的自我 ,中国人常用“自己”与“我”来表达“自我”。但是中国人的“自己”与“我”却有其不同的含义和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的“自己”是个体最真实、最核心的代表物 ,它具有实在性、自私性和狭隘性 ;中国人的“我”是在交际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符号 ,是角色期待的结果 ,因此 ,中国人的“我”就具有了间接性、不真实性和虚假性 ;中国人用“我”来表达“自己” ,用“我”来与人交往 ,“我”是嵌套在“自己”上的外环。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双文化自我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已有的研究也是香港和台湾心理学者所进行的研究,他们多从宏观文化上进行以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自我的心理学研究,而没有进一步将宏观文化自我进行微观文化的划分。区域心理学从微观文化的角度将文化自我进行微观分解,进一步扩展了中国人双文化自我的研究,为今后中国人自我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江龙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37-39
萨特写<密室>的用意不是要描绘人际关系恶化的场景,也不是要探讨人际间相互防范的策略,而是要阐释其自由理论.他指出了人的存在中来自自我及他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即我的自由被他人禁锢和他人的自由被我禁锢、我被我自己对自己的定见所禁锢、我认同他人对我的成见并与他人一起禁锢我自己.<密室>为人们认识异化、避免异化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自我·故我·他人——谈索尔·贝娄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索尔·贝娄以“对人类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理解和分析在人物塑造上则表现为对人的完整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在他的作品中,贝娄将人物的自我作为叙述的中心,在自我、故我与他人的对立统一中塑造自我。本文结合当代哲学的相关理论具体探讨贝娄的人物塑造,和其表现出的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7.
蔡旭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6):127-130
事物形容词和动作形容词是形容词的两个小类。从语义和语法的关系入手,并结合谓词隐含理论,主要讨论两小类形容词在谓语和补语位置上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问题。通过考察发现,无论作谓语还是补语,事物形容词的语义总是指向静态的人或事物;动作形容词的语义总是指向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事物。研究还发现"NP 动作形容词"和部分"NP1 述 补(动作形容词) NP2"格式中隐含了一个适配的谓词(群),隐含的谓词与NP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述谓关系,动作形容词与隐含的谓词存在补充或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内隐特质观与自我、他人判断关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美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3):9-1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展心理学界探讨了人格特质在儿童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中的作用.主要研究集中在(一)学业成就领域和人际交往领域中,儿童的内隐特质观与自我判断的关系;(二)儿童的内隐特质观与他人判断的关系.但在该领域研究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蔡旭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92-96
事物形容词作为形容词的一个小类,其主要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其语义特征是固定性和静止性;有时它也可作状语,但是往往要采用重叠形式或转变成带后加成分的形容词以后才能充任状语。这类重叠式形容词或具有能动意义,或表示伴随状态。无论作定语还是状语,事物形容词的语义总是指向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10.
11.
文化,语言,人格结构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人格结构是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其形成过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语言中留下明显的痕迹。通过对语言中有关人格特点的形容词的分析,可以获得人格结构的具体维度,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文化的内涵,从中文和英文人格形容词入手,通过系统分析,得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人格结构,由此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与西方文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通用CAD系统采用开放式结构体系,提供相应的二次开发手段和方法。研究了面向对象的参数化二次开发技术及方法,以期为CAD的二次开发提供指导,并以Pro/Engineer为软件平台,利用其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实现了面向对象技术在参数化设计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4-67
对中国画主体、客体和本体的地位升降及三者对于中国画意义的分析可知,主体、客体和本体是中国画三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依相存,舍此无彼。在创作中可以也必须有所侧重,但却绝不可偏废。创作如此,鉴赏亦然。 相似文献
14.
试论低自我价值感者成就动机的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低自我价值感者的基本特点是中庸和保守。他们成就动机的特点是:(1)成就动机水平低,倾向于避免失败以求自我保护;(2)自我效能水平居中,在活动中的情绪既不十分积极,也不十分消极;(3)行为追求表现目标,而不重视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二元人格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人格结构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当前的中国社会是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转型社会,因此,当前中国社会人格结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二元人格结构.仅从观念层面看,当前中国社会的二元人格结构表现为安稳型择业观与风险型择业观并存、价值型择友观与工具型择友观并存、社会条件型择偶观与个人素质型择偶观并存.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将从对立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那么它的振兴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将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凝聚中国人民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有其深刻的理论规定性、历史选择性和现实客观性。由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三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7.
探讨宠物个体差异的结构,检验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采用特质评定法,在1 520个中国人格特质形容词基础上,经讨论筛选合并,选取适用于描述宠物行为特点的70个形容词7点量表,得到北京城区193名宠物主人描述193只宠物(其中狗71.2%,猫28.8%)的有效问卷.结果表明,宠物主人描述的宠物个体差异结构由7个维度构成:忠诚温顺、活泼热情、攻击计较、精明节制、畏惧退缩、任性浮躁、机警自主;基本对应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个维度:善良、外向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情绪性、行事风格、才干,即宠物主人对宠物的描述维度与他们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维度是一致的.结果提示,这种个体差异的结构也许反映了我们对其行为的归类加工.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中西方人格概念的词源和内涵的分析,人格内容可划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包括个体的外显行为、内心体验、动机和神经生理基础等四个方面,不同层次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关系;文化对人格的不同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行为含义观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人格结构的特点也是对文化意义的直接反映.以后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人格、行为和适应之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邱文元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21-25
西方现代科技知识体系,带有西方文化的逻辑主义文化人格特征,是现代性危机的根源.中国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道德主义文化人格,体现在<九章算术>体系的科技传统之中.中国特色的,以实现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人格,和克服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危机为目标的崭新的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姚爱文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思想时代内涵的探讨,倡导人们用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待世界,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互动和人性关切中实现自然与生命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