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下,青年人对于新技术的热切拥抱和掌握程度都远超于他们的父辈,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网络空间利用新媒介技术主动创建一个亚文化生产场域,以此声张他们所认同的价值理念,但这个亚文化生产场域并非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空间,其中存在着各种矛盾与权力宰制。以中国网络字幕组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分析青年群体在网络亚文化生产场域中面临的困境与博弈行为,肯定以网络字幕组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亚文化(Subculture)是通过风格对主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特殊文化方式,往往涉及边缘文化、弱势群体对主文化和权力的抵抗,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研究的重点所在.如何看待亚文化的抵抗?亚文化以何种方式对社会产生影响?亚文化的风格究竟该如何估量?亚文化如何被主文化收编?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国内学术界目前研究亚文化大都误用或滥用某些概念,致使一些相关研究每每带有"失语"和"错位"之感.因此,梳理、考察并剖析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关键词就显得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宋红岩 《江淮论坛》2013,(3):124-128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尺度的改变影响了人类表意甚至文化"。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社会的形成,网络权力表达也日益活跃。文章在厘清网络权力发展的要义与旨趣的基础上,对权力网络与网络权力、空间权力与权力空间、权力秩序与秩序权力等问题进行了道义上的阐释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肖克  张龙辉 《学术探索》2022,(11):80-90
在社会治理中存在着非组织化利益共同体,它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而形成、具有非组织化特征、能够承当秩序供给者角色的治理主体,其合法性源于利益相关者的接纳和认可,权力来源于共同体成员的权利转让和在治理实践中获得的认同,并据此建构基层微权力。城市蔓延过程中,大都市郊区的空间不断扩大,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叙事规则和秩序供给体系被解构,但因组织化秩序供给主体的缺位而未得到有效的建构。非组织化利益共同体通过行使微权力对基层社会进行权力嵌入和权利供给,重构基层社会叙事规则、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叙事空间和秩序供给逻辑,进而推动基层社会秩序生成。同时非组织化利益共同体通过塑造治理权威、加强与政治性治理主体的利益勾连、强化自身的秩序供给合法性、增强对社会资源的运用能力等措施,来维护大都市郊区的基层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5.
空间正义是都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追求社会正义为旨归的上海亭子间文化一度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代名词,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激进人文地理学在中国历史性互动的产物。亭子间的文化飞地特质兼具包容性和异质性,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青年亚文化———"薄海民文化"。货币、出版和身体的解放力量在文学空间聚合,空间正义成为文学实践无意识层面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亭子间亚文化从边缘到中心的演进历程则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空间权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米歇尔·福柯通过对西方法权模式权力观的批判,以及对马克思经济决定权力的否认,解构了宏观权力学体系.福柯用后现代技术分析手段建构了无主体性的微观权力体系,其独特的微观权力理论研究视角开创了政治权力学研究的第二维度.当下我国频发的医患事件,其背后便是微观权力的空间博弈.福柯微观权力理论可以对缓解我国医患矛盾提供有益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网络圈群以网络技术为载体,超越时间的限制,打破空间的壁垒,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新型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立足网络圈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网络圈群的概念进行辨析,通过深入探析网络圈群亚文化所具有的娱乐性、标识性、对抗性、嵌套性等特征,甄别网络圈群亚文化所衍生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探究其成因,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为优化网络空间治理、正确引导网民话语权方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杜赞奇对"分叉历史叙事"和"复线历史观"的认可, 或者说对分层生活历史的叙事在<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经由正当性概念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一概念将不同的分层生活整合进一个文化网络,从而使得这些生活在理论自洽与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呈现出秩序.换言之,一旦权力运作得不到文化网络的支援,整个乡村社会则会失去往日的秩序.权力的文化网络对于利益的组织在静态的意义上是比较成功的,也即是在横向的利益传输方面是可能的.但对于纵向的利益传输以及动态性的利益组织,文化网络却缺乏说明的张力与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一个基层社区的隐性权力网络与社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考察了一个小城镇中在正式权力体系与正式权力体系之外的个体之间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种隐性权力网络主要有四种类型 :为营造社会资本而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 ;由于正式权力进行寻租而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 ;由于正式权力角色形象扩散而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 ;由于正式权力垄断知识和话语权力而形成的隐性权力网络。各种类型的隐性权力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0.
“情感地理”(EmotionalGeographies)是都市空间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情感表现与地理空间关系的具体化。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都市亚文化的情感-空间-身体结构呈现出“杂糅感”和“抵抗欲”等包容性特质。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游民心态”也参与到了地理身份的构建,并且借助“群落生态”的亲缘聚合效应在亚文化中重构了社会关系。这种激进的人文地理学孕育出了集体主义均分式的空间观,进而形成对“五四”传统中指向个体解放的存在主义空间观的压制。这对当下都市亚文化的研究和规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永平 《理论界》2014,(11):106-111
近代中国基本废除了家长权,模仿西方的亲权制度建立起监护制度。然而,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与法律文化当中,传统的家长权、家长制以及家长观念仍然影响甚深。我国古代家长权确立于汉代,后随法律儒家化而逐步加强。我国的孝文化强调子女的义务与关系的等级化、差序化,甚至利用孝道建立起一套"差序格局"。而现代法治中,规范"父母——子女"关系的亲权制度则借鉴于西方,长于建立一个人格平等、旨在推进权利实现的平等性。当现代的亲权制度遭遇传统的观念遗存,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法律的实践与表达的"二律背反"。理解和处理"传统家长权与现代亲权意识"并存这一矛盾现象,是我国法治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政权的优越性和行政管理效率的追求,德国早期创设了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后引入许多国家。在我国的许多行政管理制度中也采用了这一理论的相关做法。而现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各国追求的行政法治和人权保障产生了冲突,因此受其笼罩的相应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我国由于受现有立法和司法制度的制约,这一改革将是一个从理论研究、司法实践到制定法律的逐步推进过程。  相似文献   

13.
赵宗博 《理论界》2014,(8):17-21
作为政治权力取得、分配和行使的制度化安排,政治权力体制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中枢和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权力的取得与分配,是政治权力体制的基础和支柱;政治权力的行使则是其外在表现。政治权力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取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体现出民族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运行方面的特性。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政治权力体制的中国特色,即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体制。要发挥政治权力体制核心的功能,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就必须超越一般政治组织把取得执政地位作为中心目标的境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陈殿林 《学术探索》2009,(1):107-110
作为亚文化类型的山寨文化,既具有一般意义上亚文化的风格特征:抵抗,在器物层面、文化理念层面、文化产业层面,山寨文化向主流文化叫板,以图建立自己的认同;也具有由我们这个特定国情多种因素决定的风格意义:揶揄,它是传媒策划者和社会小资本所有者的社会小众诉求着快感满足和平民化,借助于破坏既有符码和表达新符码的方法,创造特别意义,揶揄着主流文化的惰性和刻板,宣告着草根阶层的生存方式,同时,由于利益动力,加快山寨文化成型化,使之及时地表达了草根阶层对社会现实的文化诉求。然而,无论山寨文化如何风光,都必然逃脱不了亚文化的宿命:缴械与收编。  相似文献   

15.
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和谐理念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和谐利益是构建企业和谐文化的根本基础;和谐管理是建设企业和谐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把建国以来单位体制在全国城市社会范围内的普遍确立,视为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巨大的"空间重组"。就会发现在普遍、同一的"单位模式"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不同单位类型的存在。因东北地域在1948年率先解放,加之"一五"期间重工业基地建设特殊的历史契机,遂使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超大型"工业社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典型单位制",为单位制建立及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提供了"典型示范",对东北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刑罚制度之设立既有防恶于前又有惩恶于后的法律功能,而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在其设立、实施过程中,人性的痕迹非常深刻,无论从刑罚实施的受体还是立法者的主观导向,都把对人性的打压和保护作为一种平衡手段。从古代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楚地发现,刑罚对人性的考量是中国古代法律伦理法倾向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文明进步幅度与对人性认识的高低有着较强的关联:先秦时期以摧残人性为刑罚惩戒的基础;在封建法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性力量之张扬是酷刑主义向轻刑主义转变的重要因子;而其中过于重视人性保护,又使得封建刑罚制度偏离法律建设轨道,在伦理法的道路上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8.
行政处罚法推动了行政法上的制度创新,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听证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建立一种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相关人表达意志的机制,形成相对人和相关人对行政过程更为有效的参与和监督,以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本文主要围绕我国《行政处罚法》听证程序的规定,结合国内外一些听证理论和实践,谈一谈目前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方法。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修改《行政处罚法》的建议,并呼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相似文献   

19.
米良 《学术探索》2009,(6):52-58
马来西亚宪政制度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由英国殖民者为其作了初步设计,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以后,马来西亚的统治者也没有对其作根本性的改变,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下院多数党领袖组阁、国会两院权力的分配等方面向其宗主国英国学习,在联邦与各州的关系上,似乎更多借鉴了美国的制度,如实行联邦制、联邦与各州的权力分配、每个州都有自已的宪法和法律等。苏丹通过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设有伊斯兰法院和土著法院等制度更使马来西亚的宪政制度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分析马来西亚宪政制度的特点,对完善我国宪政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