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十年来,"土地财政"成为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一个实际发展模式。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土地财政"行为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要思考其不足之处与改进对策,使"土地财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应重构以"民生服务"为"标尺"的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投资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应推进土地资本化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地方"土地财政"由"出让收入为主"向"税收收入为主"的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2.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的急剧扩张,地方政府把土地视为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对土地财政依赖严重,不断透支着城市未来。土地财政在给地方政府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土地财政"现象不可持续,必须尽快破解。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和政绩的双重压力。我国目前实行地方政府垄断的土地出让制度,许多受"土地财政"理念主导的地方政府通过一些方式抬高土地出让价格(例如实施"饿地政策"),以弥补预算内收入的不足,缓解财政压力,但是却可能会推动居住用地价格和住宅价格的上涨。更进一步,为了在招商引资中占据优势,许多地方政府压低工业用地价格,抬高居住用地价格以弥补机会成本。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越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以及通过低价出让工业用地进行招商引资力度越强的城市,居住用地供给的受限程度越高,居住用地价格上涨的压力也越大。但上述地方政府行为通过土地市场传导至住宅市场的效果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确定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税收划分办法,财权向中央集中,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为了缓解财力紧缺,地方政府采取了被称为“土地财政”的措施,内容包括高价出让建设用地、低价出让工业用地以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扩张、土地抵押融资等.这些措施造成了剥夺农民利益、土地资源浪费和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从重划中央和地方财权、改革土地出让金分配、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土地财政的收入分配效应。土地财政是一个过程,包括土地征收、土地出让和土地开发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显著的逆向收入再分配,不利于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红利,不利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均衡发展,不利于缩小城市内新移民与老住户之间的福利差距。政策方面,应改革当前的强制性土地征收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入市,增强集体议价能力;调整城乡财政关系,建设集体所有制下的新型土地财政;健全城市土地开发规制体系和房产税制,公平分担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6.
类型化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过往的土地财政研究大多笼统地讨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忽略了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形态的差异,没有对土地财政进行差异性研究.该研究试图以两个向度,即土地开发过程的土地审批、征收、转让;土地开发的直接、间接收益等13个客观指标,以全国30个省或直辖市为单位进行聚类分析,区分土地财政的类型及比较不同类型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可将土地财政区分为三种类型,并且三种类型在土地财政的收益结构、开发规模和重点以及发展趋势上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统计技术,依据客观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逻辑进行分类,避免了主观判断的偏差.分类的结果不但有助于土地财政研究的深化,而且有助于不同类型的地区如何选择差异化的土地开发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分税制、财政压力与政府"土地财政"偏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税制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间的巨大缺口;而地方财政压力所引发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冲动,形成了普遍的"占地竞赛".获取"土地财政"成为政府的普遍"偏好".分税制进而地方财政压力导致了对土地的掠夺;有必要对政府的"土地财政"进行测算;以阐明农地为什么会成为掠夺的对象.改善分税制的制度设计,强化地方政府预算外和预算资金收入的约束和规制,特别是变革农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民土地权利的法律保障以及对农民行使产权行为能力的保护,是改变"分税制"-财政缺口-土地财政-农地流失运行逻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立君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2):61-66,218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之弊端,客观上已给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其形成与中国的城市土地有偿制度设置有密切关联,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客观上导致地方政府实行"土地财政",出让金收入机制又促使地方政府偏爱"土地财政"。要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不仅须从制度上解决现行土地出让制度存在的问题,而且更应关注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再生能力,提升地方政府的理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土地财政"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土地财政从表象看是一个财政问题,但通过从土地相关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切入分析表明:土地相关的制度供给与制度目标的矛盾是土地财政产生的内在原因.土地财政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提供了财政支持,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它的核心问题在于耕地资源流失、城市化质量低、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及收入不可持续并蕴含了极大的财政金融风险.土地财政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以土地制度的改革为首,以相关的财税政策为匹配,使地方政府以可持续的“以地生财”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分析了中国粮食供给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粮食生产是中国粮食供给最主要的来源,粮食储备是粮食供给的重要补充,谷物净进口占中国谷物的供给比重很小,但中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却远远超过粮食安全要求的水平;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和灌溉用水等资源性投入以及肥料等现代生产要素;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并不明显;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书籍出版经过60余年的不断发展,品种和总印数已居于世界首位,总定价和销售额也逐年稳步上升。书籍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朝阳产业,并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广大人民提高了文化生活水平,为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更好地促进书籍出版正常有序稳定的发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书籍的总体增长和产品结构变化进行梳理。总结书籍出版发展成绩与不足,有利于书籍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养老金制度的起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海 《兰州学刊》2012,(2):72-76,87
现代养老金制度源于西欧,各国制度诞生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社会运动思潮、利益团体的主张、政党政治影响的力度殊为不同,导致了各国养老金制度模式和形成时间的差异。这种小同下的大异产生了养老金制度模式的国别差别,直接赋予了养老金制度起源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主要依靠家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儿子是高龄失智老人的主要照顾者,儿媳和女儿在照顾中的比例相当.社会照顾中,保姆的比例最高.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结构存在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和城乡间的差异,他们是否依靠家庭、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照顾,与高龄失智老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同居人口数、基本生活自理以及地区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开放土地金融 搞活土地资本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金融制度是欧美市场经济国家一项基本制度。本文分析金融业的特点,指出发展土地金融业的必要条件,阐明了中国发展土地金融业必要性、可能性及发展前景;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围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目标需要,提出了中国土地金融制度创新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巴渝地区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因自然地理、人为的因素,形成了众多的巴渝古镇。这些古镇街区蕴含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化生态、商贸文化、民间文学、民间乐舞、节庆文化、手工技艺、信仰文化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发展之路,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鉴于此,通过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斐然成绩,但仍存在诸如文化产品附加值低,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意;文化“走出去”缺少文化共鸣的基础;文化“走出去”缺少品牌战略意识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从技术、文化产品和服务、传播者、受众等四个方面探讨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土地产权、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产权权能不足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从而抑制了农村金融发展,导致农民在农村和城市中的双重贫困.在土地所有权改革存在意识形态刚性束缚的情况下,大力提高土地使用权权能,可以改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缓解农村金融贫乏.含有土地抵押信贷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告诉我们,土地使用权权能的增强,可以通过土地金融机制带来农业资本投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当前我国农村可以选择的土地金融模式按照金融化程度依次包括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融资租赁和土地证券化.在土地使用权权能提高后,这些土地金融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特定的传播过程,构成这一传播过程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动态性的变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及其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传播过程应加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研究,采取恰当的对策,才能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意愿生育性别偏好虽然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生育意愿,但会对生育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生育数量不受限制时,人们通过多育来满足性别偏好。当生育数量受到生育政策的约束和限制时,人们往往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满足性别偏好。生产力、文化、社会、经济、政策领域等方面因素是城乡居民意愿生育性别偏好差异的形成原因.应从文化、经济、社会、政策层面削弱城乡性别偏好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