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词句类比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比喻运用在先秦典籍中具有鲜明的特色.目前对<孟子>比喻的研究,分类过于简单,其比喻运用的具体研究也不够全面.运用当代比喻的理论考察<孟子>的词句类比喻,可以发现其词句类比喻有比喻的基本类型与比喻的变式二类,每类的比喻形式尚可进行细分.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散文特别善于运用比喻。比喻在先秦诸子散文、《左传》、《战国策》中都占有重要位置,而荀子却用得更为集中灵活。其所用的比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精彩贴切,在用比方面,堪称诸子之冠。  相似文献   

3.
按照修辞学理论关于比喻类型的结构特点的论述,把比喻型成语分为明喻类、暗喻类和借喻类三大类别,从修辞角度对其结构、语义和表达分别进行分门别类的细化阐发。  相似文献   

4.
先秦寓言一般都形象鲜明、寓意深刻,从而代表了先秦诸子散文中善于设譬、深于取象的特征。这个特征又正是通过比喻、虚构与夸张、拟人化等艺术手法来具体实施的,在我国先秦文学中以《庄子》《战国策》运用寓言最好,笔者就以《庄子》、《战国策》中寓言运用为例,浅析先秦文学深于比兴特点。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历史悠久又运用广泛的言语表达方式。早在西周时期,就被广泛的运用。到了春秋战国,比喻已成为非常有效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先秦诗文中的比喻使用呈现出了两极化的形态:《诗经》《楚辞》中的比兴手法,是不想把话说得太直,所以尽力保持一种含蓄的形态;而诸子散文中则与之相反。使用比喻则是为了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其原因是在于不同的使用主体。各自出于不同表达目的,这是先秦诗文呈现两种比喻形态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形象语言的核心.运用比喻性成语,乃不同语言共同的修辞方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使用成语尤为频繁.比喻性成语翻译的关键,是对形象的处理.在汉语比喻性成语的翻译中,对形象的处理采用"等值译法"、"类比译法"、"模拟译法"、"描写译法"等手段.既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又表现其风格韵味,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三种类型,认为它们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方向之演进。这种归纳整体上指出先秦诸子文体的发展历程,然而新材料为先秦诸子文体的具体演进带来新的认识。《论语》载录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及其行为,但孔子的言论、行为还散见于《论语》之外的其它文献,这些文献可视为《论语》类文献。《论语》文本的真正特征在于言、行两录,其中记行文本的分量少,记言则占据主要地位,其记言文本又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但除事语体外很少长篇大论。《论语》类文献一方面继承《论语》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这些形态,但又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语录体向长篇大论演进;二是语录体向专论体演进。《论语》类文献表明先秦诸子文体的类型是复杂的,其演进路径也是多元的,所谓三阶段说的直线式演进思路显然遮蔽了诸子文体多元演进路径的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生活于春秋战国那个大致相同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审美观念有着某些共通的时代特质,其文也具有一些共同的时代特征。先秦诸子散文,内容上,多为对时政的批评和对未来的建构,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行文时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情感,饱荷情韵;艺术上,多借助于比喻、寓言、类比等方法说理,富于形象性。  相似文献   

9.
经由梳理先秦文献,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系统研究先秦的杂家文化.先秦杂家的学术宗旨是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理论方法是不主任何一家地兼摄诸子、融合百家,思想体系以"天、地、人"贯通和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框架的经纬.以此新的界定,先秦诸子中的《尸子》、《尹文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尉缭》均应归属杂家.先秦杂家在理论方法上深受黄老道家的影响,但在学术宗旨和理论方法上区别于黄老.先秦杂家的产生与地域文化有关,也与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相一致.先秦杂家充当了诸子学向儒学经学学术形态转变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把水作为传达某种理念、表达某种思想的载体的现象.先秦诸子的思想倾向不同,他们的作品中通过水意象所传达的理念,既有差异,也有很多一致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蕴.先秦诸子视野中水意象的多种内涵,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的意蕴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不断地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