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叙事模式是社会政治、文化特征在文学艺术界的反映,是文学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套路.陪都电影在叙事模式上呈现出"木兰从军"(女性革命叙事)、"革命的罗曼蒂克"(女性爱情叙事)和"娜拉出走"(女性成长叙事)三种明显的模式化倾向.这几种模式彰显了陪都电影的价值诉求,在本质上仍是革命叙事的"同质异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叙事视点的角度,分析了自八十年代以来二十年的女性写作的发展、变化,探讨了女性作家在创作中由自省、自审、寻找及至回归同性、自恋的写作视角的变化,并指出了女性写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蛇传》为宋元明清以来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以小说、说唱或戏剧等多种形态出现,备受赞赏喜爱,其中白蛇的形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某种程度折射出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以及双重期待心理。  相似文献   

4.
5.
6.
7.
"十七年"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党和政府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它们通过借鉴成功影片的意识形态策略实现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像化和民族政策的影像化,通过叙事结构的功能化展示影片人物、视角、声音的意识形态选择与对立,通过淡化女性性别身份、民族身份及文化身份的方式建构女性形象来映射新疆社会的嬗变,这些都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了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革命"和"解放"的总主题,对于中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合法性建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遮蔽与张扬:新中国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角度审视:新中国的电影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我国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然而,这时期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新时期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男性的传播方式,在男性的、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遮蔽和扭曲下,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依然是缺损的。第四代女导演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烛照她们的创作,赋予了女性形象更为丰富的性格层次,也十分准确地传达出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韩琛 《东方论坛》2012,(1):51-57
台湾电影的日本想象在"解严"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作为一个殖民帝国主义的负面形象,悄然变身为"殖民地怀旧"与"大众文化迷恋"的对象。"殖民世代"的"恋日情结"与"战后世代"的"文化哈日"在电影中混杂汇聚,共同形成了一个融铸"后殖民乡愁"和"国族身份狂想"于一体的影像奇观。重构"日本想象"是台湾社会进行主体历史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其不过证明了当下台湾社会的物质生活与文化想象,依然笼罩在殖民主义的无意识梦魇中,"去殖民"仍然是一个有待在未来完成的项目。  相似文献   

10.
从朴拙率真的乡村想象起步,到对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上下求索,再到警醒与反思乡土文学的叙事传统,刘醒龙的创作历程,颇能反映出一位优秀作家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追求。其作品从看景到写人,再到小说现代性品格的呈现,充分体现了一位乡土作家继承五四启蒙传统,不断超越自身,反拨现代乡土小说创作陈规的成长历程。刘醒龙对于乡土小说的发展流变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理应值得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叙事者可以使相同的叙事内容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同样是美国奴隶制度下女性黑奴弑婴所造成的"鬼魂复仇"事件,小说和电影站在了不同叙事角度,采用不同的叙事结构,构成了不同的叙事文本。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叙事比较分析,展现了文字与影片叙事的差异性,进一步揭示出美国奴隶制度下的女性黑奴的生存状况以及白人奴隶主异化的人格表现,以及莫里森对于全人类人性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塑造出3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教养、性格气质迥异却具有依附男人而生活、靠男人的追逐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共同特质的女性人物。这种特质表明了这些女性人物的生活模式以及意识领域中的腐朽寄生性,折射出"爵士时代"的女性心理结构及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3.
柯布西耶在《东方游记》对建筑的敏锐感觉勾勒了富于异国风情的建筑、风光和文化景观,并且拓展了有关东方世界的文化思索。建筑意象是柯布西耶游记再现东方城市空间与历史的手段,而东方音乐和绘画则在艺术的层面再现了异国城市的历史深度。在此两者基础上,柯布西耶完成了一次跨文化的感知旅行和意识形态旅行。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文本叙事中的宗教既不是正统的道教或佛教,也不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实质是民间宗教白莲教。小说叙述的时间、地点、称谓和标志等都暗示或表达了白莲教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作为,表明《水浒传》叙述和体现了元末领导和组织红巾军起义的白莲教的宗教记忆。从而水浒好汉乃白莲教教徒的艺术镜像,梁山泊的旗帜"替天行道"即红巾军所崇尚的"大义",而水浒世界则是关于元末白莲教起义的叙述与想象。  相似文献   

15.
人类如何解读有关两性关系的男女符码 ,往往从根柢处规范着父权制以来男性中心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意义。中西女性边缘化、男性中心化的方式不同 ,由此建构的男性权力话语各具形态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道德想象力是道德探究与道德选择所需基本能力之一,实用主义伦理学针对性引入道德想象力概念以对规范伦理学的程序思维模式提出挑战,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对道德想象力及其运用过程加以详尽说明。与此相关,道德叙事作为美德伦理诉诸的基本探究方法,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供深入探究道德想象力概念的理解框架。基于美德伦理叙事视角,可以从道德想象行为主体、道德想象社会空间以及道德想象传统情境等方面深刻把握道德想象力概念内涵。另一方面,也可获得关于道德想象力运用过程的有益借鉴,从而为人们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空间中合理进行道德选择奠定有力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理论迁移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然而,通过梳理与研究西方主流学术话语中理论迁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可以发现,在关注时间性和空间性之外,还必须对引介西学理论的立场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把握,引介西学的目的不是要充当西方在中国的代言人或传声筒,而是为了我们自身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8.
晚清“女国民”话语及其女性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思想界逐渐形成的"国家-国民"概念体系中,"国民"概念不仅标示着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而且意味着一种新的现代身份认同.包括男女两性在内的晚清知识分子都把引导女性认同"国民"身份作为重要的启蒙任务,但在具体的言说中,不论是对"女国民"之责任和权利的辩难,还是对"女国民性"的界定,抑或是"女国民"的实践路径,不同性别的启蒙者所采取的价值立场和论述策略呈现出微妙而有意味的差异.同时期小说中的"女国民"想像,一方面呼应了思想界的讨论,另一方面并未脱离男性中心的女性身体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个人叙事方式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女性自我话语权威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女性文学从五四时期开始,其个人叙事文本经历了从简单明了的日记体到复杂多姿的"私人"自传体的流变,这一进程中反映出女性文学对自我话语权威逐步建构的历史行程.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民俗文献整理及文本与生活研究时,需充分考虑到文本的记录与书写如何呈现了记述主体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体现了书写者怎样的身份归属与身份认同,抒发了什么样的家国情怀。因为文化记忆多带有怀旧的情感,在进行文本分析过程中要区分记忆真实与想象真实,即文化记忆中哪些是真实的记忆,哪些是想象添加,彼此之间程度如何把握?南北宋之际出现大量的岁时民俗文献,这些文本书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记忆,体现着书写者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宿,既有对曾经生活见闻的真实记忆,也有对故国故土的浪漫想象书写,书写过程中饱含着真实生活记忆与浪漫想象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