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来西亚独立初期,马、华两族曾发生严重的种族冲突.此后,政府一方面大力扶持马来人,另一方面也适时调整华人政策,平衡马、华两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与文化诉求,使两族关系逐步从对抗走向共荣,但共存共荣中又充满着矛盾和竞争.未来两族关系的发展,也是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并存.  相似文献   

2.
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使海南黎族、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急剧变迁的背景中,黎、苗民族关系也呈现出新变化、新格局:黎、苗关系向好发展始终是两族关系的主旋律;互相离不开是两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实;友好与矛盾并存在是两族关系的新特点;"和而不同"是未来两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之一。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内涵,是在农业文明时期,通过畜牧业生产方式而体现的蒙古族牧民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外延,包括种类上的“五畜”和时空上的界定。时间自蒙古民族形成到清朝末期,空间以蒙古高原为轴心地区。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贵州"里民人"是个未识别族体,有的"里民人"取"黎族"为自己的族称可能是出于"里"与"黎"两字读音相近的巧合,与海南黎族没有任何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时间与空间是讨论社会现象的两个要素,以往学者在研究白族的族性时强调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历时性强调的是时间与族性的关系以及汉人对白族族性生成的影响.本文运用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基于大理村落的田野研究,讨论洱海区域内部上关、下关、海东、海西文化地理空间对白族人族性生成的意义.认为洱海区域的地理所具有的物质性基础给生活于其中的白族人提供了有差异的空间经验,将洱海区域的白族人内部差异彰显出来,在一个统一的白族概念下存在着他们相互区分和相互参照的内部边界(inner-boundary).  相似文献   

6.
纳西族与羌族原始宗教祭司及祖师的称呼、有关传说以及所使用法器相同或相似,说明两个民族原始宗教都源于古羌人原始宗教,这从一个方面证明纳西族与古羌人确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三撬人是因清代清水江流域山地开发而由湖南靖州锹里地区迁徙至黔东南黎平、锦屏两县交界区域的边缘族群. 三撬人的迁徙落寨和族际居住隔离模式,既是这一区域间资源竞争中必然结成的合作、区分、对抗的一种物质化的隐喻形式,也是其族群生存必然采取的一种文化保护和文化表达形式. 多族群共生环境中的族际居住隔离模式,既是族群边界区分的一种形式,也是建构族群认同的一种必然形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期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是形成菲律宾社会制度的重要外在因素。作为菲律宾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菲律宾人与菲律宾华人之间族际关系始终以美在菲的利益为导向,并通过具有两面性的菲律宾民族资产阶级予以贯彻和实施,造成菲华族际间和谐关系遮蔽于紧张氛围中,导致两族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和谐。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是菲华两族认知混乱和菲华两族关系紧张的重要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开始对发展进行反思.人类发展有五个基本矛盾,除技术矛盾、资源矛盾、环境矛盾外,还有物的功能高速进化与人的道德缓慢进步的矛盾、国家的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矛盾.矛盾的实质是生存与发展的冲突,并导致人的异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古代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师法自然、选择自然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习惯和习俗,并制定了相应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这些古老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规定对保护蒙古族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调整人与自然资源间的矛盾,以及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