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字,主要有两种解释一说为"牝牡相诱",一说为"走逸".从三方面论述认为,此二说均不可靠,"风"当训为"如风奔之速","风马牛不相及"即"如风奔之马(牛),(人们)难以追及",以取喻彼此之间有距离而互不相干.  相似文献   

2.
马年与人才     
大野 《中华魂》2014,(9):24-25
正欣逢马年,人欢马叫,万象更新。马年说马,便自然想到人才问题。把马与人才挂钩,是国人数千年来约定俗成的说法,最出名的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旧时,许多杰出人物怀才不遇,蹉跎一生。韩愈为此浩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若把人才喻为千里马,那就首先要相马有术。也就是善于识才辨才,发现人才。关于如何识才,古人多有明训。宋玉在《楚辞》中说"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即不要推开良马不骑,驱赶劣马上了路。司马迁  相似文献   

3.
“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这句是说开始学解牛时期——头三年——的情形。“所见”,指庖丁目之所见的东西或事物,包括牛在内,但远远不止于牛,是千差万别的。“无非牛者”,意思是说没有不是牛的。此句用了两个否定词,强调了肯定的意义,肯定了庖丁所见唯牛,别无他物。这就怪了。以时间之长,天地之大,作用于庖丁眼睛的万物之多,庖丁皆视而不见仅唯牛是瞻,这可能吗?可能的。同类的故事,庄周在《达生》篇里还讲过,说是有位捕蝉老人,身处林中,“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即蝉)之翼”,“而唯蜩翼之知”。庄周讲的这两个故事,与王充讲的伯乐学相马的故事相仿佛:“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  相似文献   

4.
被张载作为宇宙本体的"太虚",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品性."太虚"主要的价值品性是:"至诚"、"至善"、"太和"与"神化"."至诚"可谓是"太虚"之"真","至善"可谓是"太虚"之"善","太和"可谓是"太虚"之"美",而"神化"则可谓是对真、善、美的综合.张载之所以赋予"太虚"以价值意蕴,是为了确立人的价值理念,建构人的价值理想."太虚"价值品性的人文意义有四:"太虚"是人性价值的渊源,是道德价值的根据,是人格价值的标准,也是人世间理想的价值世界的蓝本.在张载看来,若要实现"太虚"体现的价值理想,关键是通过寡欲、为学、大心、守礼和行实等环节,改变人的气质之性,使其向天地之性复归.  相似文献   

5.
公羊家提倡改制,"元年春,王正月"寓意新王即位当更元建始,以示禀受天命、王权合法、一统于君.重新纪年,赋予其"天地之始""岁之始""人道之始""政教之始""一国之始"之义,倾注以王道正义的价值理念,传递"天下更始""成与维新"信息.从"天端""王政"到"诸侯即位""境内之治",隐藏的是王道逻辑.《春秋》"王鲁""据鲁"...  相似文献   

6.
秦人先祖本为赢姓,周孝王时,秦人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而受封,附庸"秦"邑,"号日赢秦",秦人遂有"秦"之称。秦邑至秦汉时由单字"秦"而改称秦亭,其地当在今甘肃清水县。"秦"与秦亭不仅存在于陇右天水,在上古东方即今河南范县亦有其名,且为秦人始祖伯益封地,则范县之"秦"显系早出。这东、西二"秦"虽非同支,但早有东方一支将地名"秦"随部族迁移而带至天水,后中涌一支商末西迁天水之后,至非子时因受封又袭用"秦"之名。"秦"之本义,《说文解字》以为是封国名,而以"禾名"为第二义或派生义,实则本末倒置。溯其本源,"秦"为禾即谷类作物,则东、西二秦俱因多产禾而以"秦"命其地,又因其善种禾而以地命氏,进而成为族称国姓。可见,"秦"之含义的演化,包含着秦人起源与西迁的丰富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互"字每可用如"亟"字的现象,推测在<天下>篇较原始的本子中此三字本作"互无有","亙"本应读为"极",但被后人误读为"恒"(已有学者指出,<庄子·天地>篇中就有"未始有极"被误读为"未始有恒"之例).上博简<互先>篇的"亙"字亦应读为"极".此篇首句为"亙(极)先无有","极先"与"太始"、"太初"同意,在篇中还被简称为"极".<天下>篇的"极无有"即是<亙先>篇的"极先无有",与<庄子·天地>所说的"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同意.  相似文献   

8.
对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不同阐释,是阳明"心学"著名公案之一.学界多将"心之体"理解为"心体","无善无恶"常常被诠释为"至善"."四句教"如是解读过多强调了上半截的形上"心体",而下半截的形下工夫则被遮蔽.本文指出"心之体"不是"心体"之本然,而是心之"本来体段".而心之"本来体段"指的是"心体"的外在显用,即阳明晚年的工夫法门——"致良知"."良知"能够知是知非,又在于"好恶".于此,阳明对先秦儒家"好恶"观既有承继,也有突破.  相似文献   

9.
<荀子·劝学篇>中"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王念孙认为应作"绝江海",本文认为还应作"绝江河";"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苇苕","发"乃鸟之长毛,即鸟髦,窃以为原文应作"髦"而非"发";苇与苕并非如杨倞所说为同一物,苕乃是陵时,与苇有别;"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秣"当如杨倞注,泛指喂马,不与"末"同.  相似文献   

10.
"和",是在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为核心的综合性概念,作为一种状态理解,是不同要素间和谐、平衡、圆融、相遂相生的最佳关系状态.以《淮南子》"法"思想为论域,"道""法"之"和",以"道"入"法",缓解"法"的刻薄寡恩;"儒""道"之"和",以仁义入"法",化解严刑重罚的残暴之失.《淮南子》以旨近《老子》融和诸子,为调和矛盾、化解危机提供天下"和合"的为治方案.  相似文献   

11.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9.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20.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