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没有一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近年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说:“有计划”,顾名思义,是主观的东西,把它说成是客观经济规律,不合事实;另一些同志则认为,“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其中不应该包含“按比例”;“按比例”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共有的规律。总之,不少同志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置疑。我认为如果从实质而不是从字面理解问题,是不会把有计划说成是主观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地发展的观点,是已被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争鸣与信息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质疑《经济问题探索》1985年第10期发表了庄鸿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质疑》,认为一般所说的让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制约其他各条经济规律,实质上是从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去干扰和破坏真正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通常被称为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但是只提了“不断发展生产”的愿望,并未提出如何实现的手段;只提出“满足整个社会”需要,没有提出分配消费品的原则,没有考虑个人物质利益的处理问题。社会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已经有按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问题,是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文选》(下)第602页)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思想,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马列主义作出的一个重要的新贡献。本文拟根据我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于凤村同志在“试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一文中,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1)“个人必要价值”与“公共必要价值”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矛盾;(2)“公共必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我认为这些论点是值得讨论的,特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于凤村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学术月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刊登了漆琪生同志的一篇短文,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一点补充》(下简称“补充”),看后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与漆琪生同志商榷。“补充”认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非常笼统而不完善”,这主要是没有说明高度技术基础的具体内容,特别没有重视发挥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只字未提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原则。“所以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根据我国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必须加以补充。应将毛主席所制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包  相似文献   

6.
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从而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并为我们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1、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质疑众所周知,斯大林曾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过一个定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选集》下册,第56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各种传统的  相似文献   

7.
自从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了表述以后,经济理论界就把“满足整个社会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理论界在回顾总结我国30年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时,往往认为30年来生产虽然发展了,却没有带来生活的改善,生产和需要严重脱节,这些似乎都是因为不知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都是由于生产的目的不明确所致。因此应当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使每个经济工作者都能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以便按照这个目的来开展经济工作。能不能说过去许多人不明确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说。应该说许多干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內容应该反映什么?在经济学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是赞成“目的与手段就一论”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应该反映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內在联系,决不能孤立地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有人认为生产的目的是主观的范畴,不能包括在客观的经济规律之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在任何时会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并不是由人们随便选择,而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主要是由生产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政权的一种职能,体现着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关系。分配是生产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中创造出来的社会产品,要通过交换和分配,进入消费,满足需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的。因此,要搞好社会主义财政工作,就要研究生产总过程,要认识同生产总过程密切联系的经济规律,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10.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基于我国的社会实践,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见解,在认识上有所前进,在理论上有所深化,这对当前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加速四个现代化的步伐,是颇有裨益的。在讨论中,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发表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同志认为斯大林的“表述”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但是,也有不少的异议。在这些异议中,我认  相似文献   

11.
研究社会生义初级阶段的消费问题,是深化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一、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问题的重要意义消费,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产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相似文献   

12.
最近,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斯大林的经济理论,提出了各种商榷意见。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生产目的的表述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较为笼统和不够完善。如: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手段问题,他虽然提出了“用在高度技  相似文献   

13.
任何社会都有若干个客观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其中又必定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那末,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这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一个时刻不能偏离的方向性问题。 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贡献之一,就是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侓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斯大林是这样表述基本经济规律的:“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过程中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在这个新的基础上,也就产生了新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哪些主要经济规律在起作用?可以说这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问世以来,一般都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以及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起作用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等。应该认为,还不能说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哪些主要经济规律”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科学比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科学还要落后得多;不仅如此,如果一旦例外地能够认识到某一时代的社会存在形式和政治存在形式的内在联系,那末这照例是发生在这些形式已经半衰退和濒于瓦解的时候。”研究经济规律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崭新的历史时代,它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当然,我们不能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规律,目前已穷其尽了。正如《决议》指出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在今后相当长的年代里,人们都应该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去努力发现它们。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章,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看来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本文拟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含义和它的基本特征,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要弄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确切含义,必须先正确理解“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几个概念。什么叫文明?报刊上有好几种提法:有的同志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摆脱愚昧、野蛮状态而逐步前进的一种过程。有的同志认为,文明是指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的同志认为,文明的实质是人类改造世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贵刊1982年第12期载有刘溶沧同志“论资金范畴”一文,对资金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我很难苟同。刘溶沧同志给资金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资金,是垫支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用于创造新价值并增加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媒介价值。”我认为这个定义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由于劳动者活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加入,发生价值增殖。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认为资金充当了“媒介价值”。如果认为它充当“媒介价值”,那么它作为什么实体的“媒介”呢?刘文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形式,才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需要资金这个媒介的介入才能得以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才得以开始和继续”。刘文在这里显然认为,资金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两个实体相结合的媒介。可是,资金到底是什么?生产资料是不是资金?从刘文对资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生产资料是在资金范畴之内的。这样,“媒介价值”就和其媒介的实体的价值,存在同一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现论的重大课题之一。自从斯大林同志于一九五二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做了第一次表述以来,我国理论界进行了长期研究,写了许多论文,虽然有人提出过质疑,但基本上还是沿用了斯大林的表述,对我国的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有很大影响。斯大林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的表述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原理指出:生产和消费是相互推动和制约的。生产决定着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列宁说:“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列宁全集》第四卷,四十四页)。与资本主义情况不同,社会主义的生产手段和目的,在基本上是统一的、和谐的。用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断满足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根据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安排得是否合适,决定着生产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人民生活改善提高的程度。因此,选择积累和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是发展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志都承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有自己的生产经营目的,但是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究竟是什么,则还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目的是为了利润。对此,我和有些同志的基本看法一样,认为难以成立。除了他们已经讲到的一些理由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这就是这样去讲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没有讲到“底”。人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获得利润又是为了什么?总不能说,国有企业是为利润而利润。在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读了1982年第5期《学术月刊》所载刘诗白同志《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精神生产的研究》一文,很受启发。但刘诗白同志把自然科学说成是上层建筑,我认为不大妥当。他说:“精神生产既然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性质的活动,它应分门别类地由哲学、政治与法律、文学、艺术、宗教、伦理、自然科学等学科来进行研究”,又说:“精神生产则是人类认识、反映与表现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过程,是人类主观的精神活动,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我对这种提法,有点不同意见。是的,自然科学是精神生产成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但并不是上层建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