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实际科学推理的思维过程成为可能。于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交叉点上形成了“人类问题求解”理论。同时,又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与逻辑研究的交叉点形成了适用于计算机的新颖逻辑理论及算法。计算机人工智能(AI)研究虽化分为两派,但无论哪一派,在对于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包括机器学习和机器实现方面的研究,都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带来革命性变化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对谓词逻辑在人工智能科学中应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谓词逻辑是人工智能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理论基础,从计算机系统理想化知识表达法的要求来看,谓词逻辑表达法在人工智能科学应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但由于受形式逻辑本身表达范围的影响,它在表达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上又存在一些局限,而这正是我们应进一步探讨以求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也逐渐成为了科学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这一趋势也促进了人工智能与其他诸领域的比较及融合。文学达尔文主义是西方学术界近些年新兴的一个批评流派,主要以达尔文主义为基本阐释框架,从进化生物学及科学的角度阐释文学作品。文学达尔文主义自诞生之日起,也受到了多方的质疑与批评。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的前景及特点,旨在进一步例证文学达尔文主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认知差异、著作权法中作品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致使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属性的多元论断。尽管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形式上较易落入文学、艺术和科学范畴,并且可通过有形形式复制,但是,依循康德与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人工智能并非具有自在目的的理性之人,只能作为人的劳动改造对象以客体形式存在,不能像人一样具有思想与情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并不符合作品的独创性标准,在法教义学上不能归为作品。不过,为了文化市场中的多重价值之实现,符合独创性“客观标准”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有必要被拟制为作品。既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权属的观点多属于规范层面的逻辑证立,有僭越著作权法之嫌。在确保著作权法“话语权”的前提下,应将“署名者”认定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属者,以确保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文学指的是人工智能作为代理主体,在独立或者半独立状态下模拟生成人类文学作品。虽然人工智能文学生成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它仍然面临三重挑战。首先,从文学语言来看,人工智能难以生成具有“审美逻辑”的语言。阿多诺等人认为,艺术的逻辑是具有辩证特性的逻辑。这种辩证性是人工智能程序难以实现的。其次,从艺术性来看,人工智能文学产品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但是却不具有艺术的核心要素,如情感、在场感和超越性,这些要素与生命、身体等联系紧密。最后,从社会批判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进一步发展了机械复制艺术,是技术对艺术的高级整合。人们应该警惕机器对人的异化,应该重视艺术中的辩证要素,促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内涵逻辑、内涵语义学和内涵形而上学是由逻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在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领域共同缔造的为数不多但却无可置疑的进步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内涵逻辑诞生以来,这一逻辑分支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和哲学甚至数学基础等众多领域以其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工具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然而,作为一门激动人心的学科,在内涵逻辑的研究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对这些困难的解决不仅对逻辑学家,而且对哲学家、语言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都是一种挑战.本文通过解释内涵逻辑的关键性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梳理出一条20世纪内涵逻辑理论发展和未来趋势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他在1879年写的《概念文字》是第一个一阶谓词演算系统,标志着现代逻辑的诞生。弗雷格所以能突破传统逻辑的局限,开辟逻辑科学的新时代,主要是因为他对于逻辑的哲学问题特别是逻辑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逻辑观是他创立现代逻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本文旨在从逻辑的对象问题、逻辑规律、逻辑科学的性质问题以及逻辑与其他科学的关系问题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弗雷格逻辑观的基本内容,分析它的理论基底,并且阐明它对于现代逻辑的影响。弗雷格逻辑观是紧紧围绕他的“真”理论而展开的。而“真”理…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是将人工智能伦理价值和要求转化为国家规范化、常态化的正式性行动原则、集体规约与管理制度的过程,探索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成逻辑是完善我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体系的关键之义。运用扎根理论对我国人工智能伦理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构建出“条件—工具—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情境、价值感知和政治势能是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的重要发生条件,经验准备、保障基础和配套支持是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的必要辅助工具,国际竞合和多元协作是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的主要联结行为。三者发挥驱动力、托动力和助动力的合力作用,共同推进我国人工智能伦理制度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两种思维及其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刘薇琳尤然1这里所说的两种思维,指体现在计算机硬件软件构成中的“机器思维”和人的思维,前者又被称作机器智能或人工智能,参考计算机科学开山人物之一冯·诺意曼的论述,它集中代表着精确的算术和逻辑演算,也有同人脑神经系统的一定...  相似文献   

10.
孙玮 《学术研究》2023,(10):58-62+177
媒介视角的人工智能研究以人—机交互的外显行为为出发点,综合技术脉络与人文脉络的双重逻辑,探讨人类与智能机器系统性交互的特定意涵及社会影响。媒介的作用在于连接、交互、转换、生成,人工智能依赖人—机交互系统的机制与运作。“异类”的交互与共生,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核心点。异类智能数字接合形成的交互,数字系统中节点主体的共生,展现了智能社会新世界、新主体的一种样貌。  相似文献   

11.
张涛甫 《学术月刊》2024,(2):149-157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了网络舆论环境的生态化转型,使得网络舆论热点的酝酿、发展与爆发环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进而为智能媒体时代个体的信息接受与观点表达设置了新的“技术—文化逻辑”。具体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借由自动化信息生产、精准化算法推荐与情感化交互对话呼应了网络舆论在场景、主体与内容等维度上的发展趋势,在任务型知识生产与辅助型角色层面为网络舆论研究理论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论治理,须满足两个前置条件:确立技术向善的价值立场;科学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舆论生成、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论逻辑学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宁莉娜逻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科学,它的诞生为人类的理性文明开辟了新天地,它的发展给人类的思维进化带来了勃勃生机。那么,驱使逻辑学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这门古老的科学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主要以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技术与学科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经由“技术—教育”的嵌入逻辑,人工智能从范畴、要素和范式等方面助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实践,生成了“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主体性消解、价值性偏离、情感性威胁和自我性失衡等潜在风险。亟需从把稳“恒”与“变”的逻辑主线,驾驭技术与价值逻辑的现实张力,提升人机交互的情感温度,匡正虚实相融下的自我失衡等方面构建“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一体互嵌的深度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次协调思维的逻辑机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协调思维是一种能容纳矛盾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矛盾进行灵活处理 ,使其削弱、软化的一种思维模式。次协调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科学领域内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而且在理论上亦产生了对经典传统逻辑的反传统性。这些特性导致了人们对思维科学乃至逻辑科学的全新理解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次协调思维产生的逻辑机制及其意义和应用潜力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理论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哲学的维也纳学派应该称之为逻辑经验主义,而不是逻辑实证主义.从该学派诞生的时间顺序、资源条件以及主要代表人物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当时面临的科学发展状况来看,它既与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同时,又是经典实在论与实证论、经验主义等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卡尔纳普作为这个学派的关键性代表人物之一,他阐述的科学理论的层次结构模式与区分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的工具主义的科学理论观,第一次明确与突出了科学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对象域;为科学哲学的历史演进提供了批判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但是,它蕴含的二值逻辑的思维模式,并没有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而消失,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从历史、实践、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等视角对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是生产工具进化的必然产物,其产生与发展体现了生产工具从人的体力延伸到脑力延伸的持续更迭发展。资本的增殖逻辑推进生产工具与技术不断升级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机器大工业时期的“劳动贬值”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人“被边缘化”,人工智能在带来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其资本主义应用也造成了人的异化,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不会停滞,就如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可避免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逻辑共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当今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科学与经济学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斌 《东南学术》2002,(2):109-113
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科学,是一个会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只要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是表面现象,而是表面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同时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符合一定的逻辑基础,那么该学科就应当称为科学。经济科学与经济学的分界线就在于,是否坚持经济科学的三大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数理逻辑。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思维与理想实验周慧超一科学创造的主体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思想中用理想的客体代替现实的客体,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通过设想、推导、类比、论证,进而最终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即理想实验。科学创造的主体在整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如果对思维客体进行科学抽象...  相似文献   

19.
杜艳 《重庆社会科学》2023,(12):115-127
新时代,人工智能跨界赋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态势。基于理论、现实与实践三维逻辑,缕析人工智能驱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守正理论基础,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积淀与时代的科学应答,揭示人工智能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契合的考镜源流;审视现实样态,从主流意识形态偏离、资本合谋技术宰制、数据重构遮蔽价值和思想凝聚结构性失衡四个方面探究风险隐忧;创新实践要略,从坚定价值引领、强化智能融渗,创新跨界赋能、提升智能融合,优化数据推荐、增强智能传播,构建制度体系、完善智能保障四个方面,立破并举、靶向施策,推进人工智能驱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类智能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类智能吗?王黔玲我们应当怎样判定人工智能的历史地位?怎样估计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怎样认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相互关系?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哲学问题。我们必须突破具体科学的局限性,从哲学和世界观的高度俯瞰人工智能,建立起一种有别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