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的"元轻白俗"之论意在衬显柳瑾的才华,不能看作是苏轼对白居易的真实评价.实际上,苏轼对白居易怀有一种很深的敬慕之情,且非常重视对白诗的学习和借鉴.而他学白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既常在诗中表现出对白居易思想观念、人生态度的深切认同,而又改变了白诗津津乐道于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浅俗直白、琐碎繁弱的作风.苏轼学白诗的这种特点对宋诗的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敌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一生中树敌甚多,他的政敌不但包括整个新党,也有不少旧党中人.事实上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枢,但是他那名震天下的声望和直言无忌的性格不但使新党将他视同敌方的党魁,而且使旧党中的不端之士将他看成通向宰执宝座的最大障碍,从而不约而同地将他视若仇雠,对他进行无休无止的诬陷、迫害.如果说从友人的身上可以发现苏轼的某种性格特征,那么在敌人的身上就可以反衬出苏轼的这些特征.忠谠与奸邪、直率与狡诈、坦荡与阴险、善良与凶恶,这些互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往往分属于势不两立的双方.本文考察了苏轼的敌人以及他们视苏轼为敌的缘由,为我们深入观察苏轼的性格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此外,才高招忌也是苏轼树敌甚多的重要原因.苏轼的敌人中不乏忌恨其盖世天才而由忌生恨的人物,这也为我们理解苏轼的才学和成就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苏轼与江苏     
苏轼一生足迹遍及天涯海角,尤其对吴越之地情有独钟,晚年更北归病卒于常州.纵览苏轼的宦游所及,在江苏各地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不少政坛名宿、文苑新锐、方外人士皆有诗词唱和,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构成了苏轼文学世界中独具魅力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集>和<全宋诗·苏轼诗集>中的苏轼佚诗<秋日寄友人>进行考辨,认为此首诗歌不是苏轼的佚诗,应是北宋初期张(言永)所作.另外,考察发现吴宗海先生所辑佚的<苏轼佚诗三首>都已收入<苏轼诗集>,仅是诗题不同而已,属于重复辑佚.  相似文献   

5.
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抒写 --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茂军 《江淮论坛》2005,(6):109-114
本文致力于对苏轼散文的研究,将苏轼散文的艺术精神理解为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抒写.苏轼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具有文人觉醒的意味,是苏轼人格的升华;自由抒写胸臆,体现了散文的自觉精神,使苏文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苏轼“大江东“词(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颇多异文之争,至今尚无定稿.原因有二:一因苏轼本人当时就有原稿与改稿的异文存在。南宋曾裘父《艇斋诗话》就记载苏轼好友陈履常曾见过苏轼将“三国”改为“当日”的手稿。二是苏轼好友黄庭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9,(6):80-84
美国汉学界极为关注苏轼诗歌中的"自我"问题,侧重探究苏轼贬放期间的内在冲突与调和。艾朗诺(Ronald C.Egan)将苏诗视为苏轼的"心中之镜",分析苏轼的生命态度与价值理想;唐凯琳(Kathleen M.Tomlonovic)通过分析和陶诗揭橥苏轼如何形塑其"回归"理念;杨立宇(Vincent Yang)将苏轼与华兹华斯的山水书写对比而论,解剖苏轼为官与隐居的冲突;杨治宜(Yang Zhiyi)则提出苏轼和陶是一种自我认同与自我说服,表明苏轼对个人生命价值、独立自由的渴求。  相似文献   

8.
慈波 《兰州学刊》2005,(5):306-310,314
在元祜文坛上,廖正一颇负盛名.他以试策受知于苏轼,从结交伊始就陷入政治漩涡.但是他和苏轼心契神往,相知于道义文章,他们的交游带有明显的苏门文人团体性质.作为苏门重要成员,他和苏轼诗文唱和,与苏门其他人员也多有交游.其诗、词、文创作都有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年代久远,事迹难征,故而其名湮灭不彰.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大致考订他的生平,对之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了解苏门的特点,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及文人交往、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交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关系相当特殊。苏轼任职凤翔时与陈公弼有矛盾,后来却一反常例为陈公弼作传;传闻贬苏轼到黄州是当政者想假陈季常之手加害苏轼,陈季常却成为苏轼在黄州交往最为密切的朋友;素有游侠之名的陈季常,却家有“河东狮吼”。真真假假的事实和传闻后面,表现了陈公弼对苏轼的严格要求、“爱人以德”,陈季常的侠肝义胆以及苏轼不记前嫌的风范,为人们的交谊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0.
胡金旺 《中州学刊》2012,(3):129-133
苏轼用道与易的关系来构建其哲学体系.他认为本体之道只有通过易才能体认,悟道的关键是要做到无心.无心有三种含义,因此,悟道的方式也有三种.在第三种方式的悟道中,苏轼将实践的效果提升到本体的高度,凸显了他哲学的独特品质与价值.性情论是苏轼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内在于道与易这个结构体系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