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4):117-120,125
《史记》中的“夫”有用作名词语素、实词和虚词三种用法。其中实词“夫”用作名词和指示代词;虚词“夫”用作决断词和感叹语气词。“且夫”、“今夫”、“若夫”等用作复合虚词,表示主观认定,其语法作用相当于决断词。 相似文献
2.
王光灿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6-39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于“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并因为鲁迅先生的大力推崇而为人熟知,并在“五四”特殊的时代风潮下引起巨大的反响和震动,亦随着“五四”的退潮。时代环境及文坛风潮的悄然转变而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 相似文献
3.
尹传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99-205
[提要]巴人1956年《文学论稿》从政治立场、哲学方法、美学观点三个维度批判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较之1948年与1955年的胡风批判更具理论性。其理论资源与1954年春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毕达可夫讲稿《文艺学引论》相同,皆取自“日丹诺夫模式”,由此可反思文学理论是否尊重了文学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中的且字是个多义词,其中,充当句首语气副词的且是由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且虚化而来。考察且字虚化的轨迹,并探求其虚化的原因以及且字与夫字连用后且在虚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个人住客栈.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那天晚上,没有别的客人和他住在一起,因此他怀疑是店老板偷的。于是,到县衙门告了店老板的状。店老板认为一无证人,二无赃物,绝不承认。 相似文献
6.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为我们树立了“大图书馆”工作模式。社会与家庭、校长、教师和馆员在教育改革中需要“大图书馆”观。以导读工作为切入点 ,在导读原则、内容安排、组织实施和课程化探索四方面具体完善“大图书馆”工作。 相似文献
7.
"同妻"与"同夫"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在与同性恋者组成的婚姻家庭中是弱者,对于婚姻的维持以及解体都经受着与常人不同的艰辛和困扰。从虚拟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无论是婚姻的维持、解体或是再婚,"同夫""同妻"群体都是受害者,然而他们所遭受的困扰与磨难却是有差别的,"同妻"相比于"同夫"有着更为弱势的地位,这与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分不开的。同情这两大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要反思为何已婚同志家庭会不断产生、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减少"同夫""同妻"群体的再生;同时更要将男性与女性置于更合理的位置上,减少因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别不平等与性别歧视,才能帮助"同夫""同妻"群体在已婚同志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8.
朱海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选录中学语文课本的《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大家苏洵的一篇有名的政论文。其文纵横恣肆、古劲简切。文章通过六国破灭的探因,为宋代统治者提供治国之良方,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历史史实(根据文献记载,燕为秦的既定被灭对象,荆轲的刺杀只能说是加速了燕被灭的进程而不能说是被灭的原因)、"速"字在先秦的用法(为"速"在先秦的用法理一条发展线索)、"速"字"加速"义的使用("速"有"加速"义在《六国论》之前已有使用)三方面尝试为"速"字作别种解释"加速"。 相似文献
9.
谢美英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5-19
地名既是一种地理、区位指称,又是一种历史文化符码,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民间思维。宜宾县192个“龙”字地名有五种历史文化与神话思维依据:一是因地形地貌如龙而产生;二是从风水视角将有关龙的传说附会于地名故事中;三是从龙图腾的吉祥意义出发命名,祈求禳解降福;四是基于龙有邪恶特性的民间认知,将降龙传说附会在自然物上,形成地名;五是以龙喻人,因该地出了很多有名的才子而命名。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负载了多方面的神话因子,在民俗中获得了广泛接受,对地名命名产生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于“女”的字初始义,现有的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女”字本义应为应像缚两手于前,是“奴”的本字。其去声有“出仕、做官”义,“作……婢妾”是其引申义。 相似文献
12.
李瑾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上古汉语“夫”字与人类学上之成了礼关系密切,基本义指“成年男性”。通过对汉藏 语系各亲族语言中有关“人”之语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本词应是“夫”义扩大而来,因此, “夫”字应是汉藏语系内共同的基本词汇之一。族源问题与语源问题常常互相渗透,不能作如 是观,汉藏语系内各亲族语言同源之研究就很难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华山管理局决定给华山的主要景点立碑介绍。碑文草就后,约我们前去华山下与碑文作者们一起讨论定稿。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通常写作“千尺tong”、“百尺峡”、“(木臬)(木臬)椽”中的“tong”、“峡”、“(木臬)”三字有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白杰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84-86
“原罪”意识是深藏“五四”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恶性基因。上世纪初期,“原罪”之端倪已在“人力车夫”文学中得到具象显现。它与劳工神圣观念紧密结合,吞噬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独立人格、精英立场,最终促成了“文革”中知识分子的集体缺席。 相似文献
16.
17.
18.
陈聪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1):22-25
运用利奇的语义学理论对“清”范畴作了具体的分析,阐明其多方面的意义,并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阐明了它的意味。“清”范畴具有清直、清静、清洁的理性意义,明洁、高洁、古雅的内涵意义,清美的情感意义。就其社会意义而言,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里就有清丽、清约的社会意义。就“清”范畴的意味来说,儒家是在推尊“水”的“善化”品德的前提下才肯定隐士的清搡的,因此“清”在它那里虽然具有浓厚的道德意味,相较于“仁”,则显得有些逊色。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素朴纯净的,这是人固有的天德,只是由于人心为物所役,以致于丧失了本真的天性,只有自然无为,才能复归本性。基于这一思想,“以清比德”在道家那里有着内在自足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王卫兵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3):15-18
“凼”与“氹”一直被视为异体字关系,根据“留一弃余”的异体字规范原则,我国学界普遍倾向留“凼”弃“氹”.文章认为应将“凼”与“氹”作为不同字种看待,并以三方面理由说明留“凼”弃“氹”不可取. 相似文献
20.
李春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5-36
鲁迅与索洛古勃是敢于对自己民族"刨根论劣"的伟大作家,他们塑造了反映本民族劣根性的典型性格:阿Q与彼列多诺夫。两者有许多共性:明显的精神胜利倾向;愚昧无知,信守正统;强烈的自愿为奴意识;毫无特操;卑怯;盲目地崇尚暴力。两者的差异也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是一为"卑怯的‘末人’",一为"卑劣的小鬼"。同时,鲁迅的"狂人"与彼列多诺夫也有明显的可比性:都是被迫害狂,但彼列多诺夫同时又是迫害狂。"吃人"与"告密"是《狂人日记》与《卑劣的小鬼》两部作品的关键词,也是两个对应的意象,它们包孕着甚为深刻的文化内容;同时两作又都深蕴着"救救孩子"的深意。两位作家在用多种创作方法塑造民族的典型性格时,都给与人物的生成环境以充分的描写,从民族性格的否定性出发,进而彻底否定了性格的生成环境,从而昭示出未来革命的必然性乃至暴烈性,尽管鲁迅写的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索洛古勃是在以后的《创造的传奇》中更为全面地预言了革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