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六七月份,地产大佬任志强先后预言"房价将长期上涨"、"政府越调房价越高",招来了坊间的一片骂声。民众单纯地以为,政府的"铁腕"真的能拽住疯长的房价。遗憾的是,一年来,房价不但没有在调控面前停下脚步,反而报复性地从南一路涨到北,涨得让人目瞪口呆。按任志强的话说,最初,有些人分不清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比方说,有人说房价要降了,还有人拍着胸脯建议"大家先不要买房",于是,大家信以为真,一直傻等。  相似文献   

2.
2004中国(四川)第二届房地产形势报告会上,几位经济学家均对房地产整体性过热、存在泡沫的说法予以否定。与会一些专家和房地产业内人士均表示,我国房价继续上涨不可避免。可以说,这是从央行加息以来,第一次有组织地否定房地产存在泡沫和公开鼓吹我国房价将会继续上涨的论调。笔者对一直鼓吹房价上涨不可避免论者进行了分析。大概有这样一些人:一是房屋中介组织和人员。一次,笔者路过某个房屋中介所,看到里面人头攒动,顺便进去看热闹。一个经纪人正在滔滔不绝地宣扬房价将会继续上涨,现在不买房,将来就买不起。买房是最好的保值增值,比钱存银行好几百倍,使听者中没房的马上就想买,有房的, 还想再买一套。二是房地产开发商。这类人员的关于房价上涨不可避免论已经屡屡见诸于报端。三是一些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极力鼓吹房价上涨不可避免论,或许出于对市场情况的真实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否认,存在替某个阶层代言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抑制房价与"房奴"幻想 如今"住房难"已成为造成民生困苦的"三座大山"之一.网民们几乎异口同声指责"住房难"难在房价太高.2005年可谓"房价抑制年",突出表现在对北京、上海飞涨的房价予以重点整治.2006年,紧随"国六条"出台,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发改委、监察部等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一些人期待的"暴风骤雨"并没从天而降,专家们普遍认为《意见》是对中国楼市的"温和调控",因为"抑制房价上涨过快"并不等同于"抑制房价正常上涨",中央稳定房价的路径选择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4.
杨强宏 《安家》2006,(6):181-182
北京房价高了还是基本正常?尽管许多人对此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持续快速上涨的趋势所表现出来的忧虑却是空前的一致.目前的房价涨势如果继续下去,将会使参与房地产行业的各类主体共同蒙受损害.这一点显然与一年前第一轮地产调控时的情势已经大不相同了.房价高企对消费者的损害自不待言.政府作为供地方,房价上涨使其短期的土地出让收益水平大幅提升,但高企的房价已经开始危及宏观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政府的社会管治能力和信用.对开发商而言,在赢利数据节节攀升的同时,却发现自身已坐在火山口上,风险管控已经有些无从着力,随波逐流的意味越来越重.更严峻的是短期的景气显然在牺牲长期的产业发展空间.道理很简单:房价如果能够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下,从中长期看,住宅的人均消费水平会相对较高,产业规模可望做得更大,景气发展的周期也会更长.相反,房价高企,只能导致居民可承受住房标准下降,房地产企业可能会把自己的未来在这一轮房价的疯涨中很快就赔掉了.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下的土地拍卖都以"价高者得"的原则来确定竞得人,单一的"价高者得"助长了地价被大幅抬高。为此,房价要合理,就需要对地价进行调控。笔者认为在拍卖土地时,政府不要做房价上涨的"推手",而要做稳定房价的"法码"。如何将"综合评标"出让方式运用到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中小城市房价增幅过快,一些小城市房价增幅甚至超过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房屋均价已逼近5年前一些大城市。在大城市房价受到社会强烈关注、上涨势头受到抑制之后,一些开发商和炒房人转战中小城市,助推中小城市房价持续上涨。  相似文献   

7.
楼市和房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回顾2010年,中国楼市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可谓波动频频、亦悲亦喜、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展望2011,有人说将是中国楼市的"崩盘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房价将下跌20%,当然,"2011年房价依然要上涨"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8.
上涨预期依然强烈 中国房地产已走过疯狂上涨的2009年。尽管岁末年初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但依然难以遏制住房价上涨的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环比皆上涨,且自去年6月房价同比涨幅转正以来,已连续8个月上涨。唯一能让持币待购者聊以自慰的是,1月房价环比涨幅微微比去年12月降了0.2%,可以说国家的宏观调控稍稍起了点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4年,对地产商们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房价涨了,而最不开心的是土地价格也涨了.不少的地产商对上涨最快的上海房价"耿耿于怀",有北京地产商就干脆说:"上海的房价涨成这样,同样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的房价没道理不涨."有人认为,房价上升的原因是供不应求.而未来房价能否平衡,关键看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供应量.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说,如果不改变现行的土地政策,预计明年可能出现土地饥荒,房屋供应量如果不能像预期那样大量增加,房价还要继续增长,而且幅度还会很高.  相似文献   

10.
数字     
2.72%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统计,3月份全国36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集中成交价比去年同期上涨7.63%,涨幅比上月下降2.72%;环比由2月份上涨1.61%转为下降0.77%。存量房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8.53%,涨幅也比上月下降2.07个百分点。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专家认为,从3月份的房价走势看,国家针对房价过快上涨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仅从这一个月的房价变化还很难确定房价较大幅快速上涨的势头是否得到遏制,今后房价走势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年收入即使增加个10%左右,也只能增加千把块钱收入。但房价上涨可不一样,如果每平方米也上涨10%的话,那就意味着每套房子要多支出数万元。在很多人的眼里,买不起房的根本原因似乎是收入增长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然而,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却透露出另一种相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结缘房地产,燕郊名声大噪,而香河似仍待字闺中. 今年第一季度房价在一片打压调控之声中难抑上涨冲动,燕郊-这个毗邻北京、隶属河北三河市一个镇级开发区的房价,一举攀上万元;而通州这个被冠以"价值洼地"标签的区域如今已被部分投机客恶炒近逼每平米三万!  相似文献   

13.
梁幸枝  粟华英 《城市观察》2013,26(4):117-122
近十年来,房价在多轮调控中持续大幅上涨。为把握调控的政策效果,本文依据民意研究数据,分析了当前房地产调控和住房问题上的社情民意,进而探讨政策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坚硬的泡沫     
被称为香港地产教父、曾带领中原地产走过1998年香港金融危机的施永青先生,时隔十年,再度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对房价泡沫别有一番见解。他在日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认为,"房价泡沫有维持的必要性"。他说:"我觉得泡沫在这个时候有其  相似文献   

15.
因女儿生病急需用钱,她不得不卖掉自家的房子,并因此认识了以炒房为生的他。得知炒房可以高额获利后,她心动了,和他发生了不该有的关系。在一轮又一轮疯涨的房价中,他们的"爱情"会走向何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房价在短期或者中期内会是上涨的,将来可能面临下降的压力。"近日,在主题为"楼市泡沫与房价调控"的"天籁之音巅峰对话"圆桌论坛上,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明表示,人口结构是影响中国房价走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到2015年,中国房价或将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一篇署名为"姜宗福"的《房地产商"绑架"政府,当心经济"撕票"》的帖子出现在各大论坛,经确认,该帖系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本人所发。在该帖中,姜宗福认为目前房价是"越打压越攀升",对此他提出了遏制房价上涨的五大招数:开征遗产税;分类开征物业税;对所有出租房屋  相似文献   

18.
政府、开发商、银行乃至炒房者都是房价过高的获利者,这也使房价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对于依靠信贷推动的中国房产业而言,房价下跌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金融时报》中文网这样预言:"中国房价的上涨都是以银行的资金为载体,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一旦哪天推动中国资产重估力量的消失,中国的资产价格肯定也会暴跌,银行肯定将遭池鱼之殃。"  相似文献   

19.
房价问题一直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关注中心,也是政府所谓宏观调控中心.在2005年的国八条中,就明确地以稳定房价为主旨.而稳定房价是什么?正像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所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房价就是让房价上涨速度减慢,而不是让现有的房价向下运行,或向下调整.可以说,如果房地产调控就是这样来稳定房价,那么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也就会越来越大了.  相似文献   

20.
《安家》2006,(9):239-242
最近,一向幽默的房地产大腕冯仑在向某报社员工做讲座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适婚女青年推动房价上涨".冯仑笑言:"上海的女青年把男人分成四类,一是有房有车无房贷;二是有房有车有房贷;三是无房无车无房贷,但是马上就能有房有车有房贷,属于现金储备充足的一种;四是无房无车无房贷,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有房有车有房贷.对第一类男人,可以马上谈婚论嫁,二、三类可以考察后谈婚论嫁,第四类免谈.对于那些到了结婚年龄的男青年来说,买房或者具备买房能力就成了找对象的前提.因此,其结论是,适婚女青年制造了大量市场需求,推动了房价上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