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样化”被后现代主义认定为“后现代性”的一个主要表征。如最早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巴黎第八大学教授李约塔尔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不需要用一普遍性原则对其统贯论证,各领域自有其游戏规则(参见《The Postmod-er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1984英译)。近年来国内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当代人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经济学者们普遍都肯定了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表述是正确的。斯大林说:“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在于对这个“需要”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所讲的“需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人民生活的需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对内行政管理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援外的需要。我们认为这种多需要的观点,就是多目的的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的论述的曲解,成了我国现实生活中为生产而生产的错误倾向的理论依据。因此,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实在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下面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人及其需要”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具体的表述上也不尽完全相同。他在“雅罗申柯同志的其他错误”一节中说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同志不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表述为“人的需要”,而说成是“人及其需要”,这是为什么呢?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用语是非常严谨的,因此他这样讲,而不那样  相似文献   

4.
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与这一概念相近或相当的,在汉语中有“好”、“善”、“贵”。“好”是指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符合自己的需要;它是与价值这一概念最为切近的汉语词。孟子曰:“可欲之为善”(《孟子·尽心下》),即指可用来满足需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善”这一概念也与价值概念基本相当,只是这里所说的“善”同伦理学意义上的“善”含义有所不同,因为前者比后者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经济理论方面主要是照搬了斯大林的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我深感斯大林的上述定义既不完整,也不准确,而且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和绝对化。表现如下:一、斯大林没有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人这个根本特征。《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  相似文献   

6.
国家权力需要制约,是由国家权力的性质决定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一种与社会相脱离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渊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公职。在原始民主制时期,各种公职“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由个别成员来担当”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8—219页)承担公职的“个别成员”是社会公仆,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构成了发展为军事民主制的氏族社会的各机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0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氏族制度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而它的各机关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这一概念,先秦诸子一般地都是与“善”这一概念混同起来使用的,但也已经意识到二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如孔子就曾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可见在孔子看来,“尽美”的可以是“尽善”的,但并不一定都是“尽善”的,反之亦然。这也就是说“美”应当是一个既与“善”相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但是“美”究竟与“善”有何区别,孔子以及先秦时代的其他诸子都没有给以具体说明。这种情况,到了汉代也还是如此。如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曾用虞舜、文武之事来说明孔子上述对于《韶》和《武》的“美”与“善”的看法,这意味着他同意孔子对于“美”与“善”的观点,但也没有说明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一般地是把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使用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随后不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这一概念,并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也就是共产主义者。实践的唯物主义可以视为由  相似文献   

9.
论《月球协定》中“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概念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兰州学刊》2009,(6):135-137
《月球协定》第一次将月球及其自然资源定义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明确了月球及其自然资源的法律地位,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赋予了该概念极高的法律地位。然而,由于各国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内涵分歧严重,最终只有极少国家批准了《月球协定》,具备月球探索和利用能力的空间大国则无一批准。这一客观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这一概念。文章即在分析“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内涵的基础上,重新评价“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概念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0.
韩志国同志的《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质疑》(《学术研究》1985年第五期)一文,对这两个支配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的客观性提出了异议。作者探索真理的精神是可敬的,文中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作者得出结论说:“这两个‘规律’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必须从根本上予以否定”,却是令人难以同意的。本文仅就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客观存在着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以下简称“计划规律”)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质疑》认为,斯大林所提出的两个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其实首先发现计划规律并初步揭示它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即阐明其“理论前提”)的,并不是斯大林,而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在准备《共产党宣言》时,恩格斯就指出过,在新的社会制度下,“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也就是说,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和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多次提出,在未来社会中,“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  相似文献   

11.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斯大林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公式”而首次提出来的。 斯大林在讲“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时候,使用的俄文是“ ”(参阅《斯大林全集》俄文版第十三卷、《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俄文版)这句话是完整的句子,但是不完全句。根据逻辑和俄语语法,这句话如果把省略的句子成份恢复过来,将是:。如果把这句话译成中文,它的完整的意思是:社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来要求他劳动,又根据每个人的劳动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一书是由蒋一苇先生从 1979年起近 10年的 2 7篇相关论文组成。该著作勾画出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企业与企业等基本关系 ,并强调了在自己的理论观点中大体分“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与“经济民主论”三大部分 ,但最终出发点和基础还是“企业本位论”。该著作是一部专门讨论企业模式的著作。实际上 ,“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创造 ,因为这一概念不可能在马克思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更是一个无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照抄照搬的概念。该著作的开拓性与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明确地使用“生产条件所有制”这一概念,几乎是没有先例的。但是,如果稍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实际上就已运用了这个概念,并揭示了这一概念的重大理论意义。遗憾的是,它长久地被人们所忽视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问题使我们深深感到,单纯沿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概念,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和片面性。如不及时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关于“生产条件所有制”的重要思想,我们对一系列现实经济问题的回答,就会陷入困境。同时,由于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表,涉及许多理论问题,因而使探讨马克思关于“生产条件所有制”的重要思想理论,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4.
<正> 1923年,列宁还在世的时候,加米涅夫第一个提出了“列宁主义”这一概念。但当时苏共党内关于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没有统一起来。这突出地表现在斯大林与季诺维也夫对列宁主义所下的两个定义上。斯大林的定义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季诺维也夫的定义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时代和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的世界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定义是否正确、是否一致呢?斯大林认为自己的定义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它正确地指出了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5.
<正>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非常肯定地讲到:“可以而且必须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对消费资料的生产占首要地位”(《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96页)。在这本书中,斯大林同志还无条件地把“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看作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斯大林选集》下卷第600页)。可以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占优先地位”是斯大林经济论著中一贯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些同志把它作为扩大再生产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斯大林讲的“首要”、“优先”等概念究竟包含哪些意思呢?人们通常是从两方面来理解的。一是指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首先要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要扩大消费资料的生产,前者占首要地位,后者占次要地位。就是说,顺序上有先后之分,地位上有主次之别。二是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问题,是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文选》(下)第602页)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思想,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马列主义作出的一个重要的新贡献。本文拟根据我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发展趋势、无产阶级的性质及伟大历史使命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精辟的、科学的论述。在阐述这些重大理论问题时,尽管没有用“经济全球化”的这一概念,但实际上对很早以前已经开始并在二十世纪后叶迅速兴起的经济全球化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所阐述的观点仍然是我们今天解读经济全球化的指南。  相似文献   

18.
最近读了王桂娥同志《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心理范畴》一文(《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以下简称王文),颇受启发。也激起了我对这一基础理论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兴趣。现就王文论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谈点不同的认识,和王桂娥同志商榷,并求教于哲学界同仁。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社会心理作专门的论述吗? 王文提出:“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对社会心理作过专门的论述,甚至没有直接使用过‘社会心理’一词。……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提出社会心理范畴,……引进历史唯物主义”。这样说来,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压根儿没有论述“社会心理”,我认为,这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文献,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卓炯站在马克思的理论阵地上,从经济建设实践出发,批判了产品经济论,创立了彻底的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论。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初创于60年代初期,形成于70年代末期,成熟于80年代中期。一、在1957年至1964年期间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等一系列范畴,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国本来没有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50年代初,原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传入中国以后,其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和观点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该书的观点和体系,是以产品经济论与半商品经济论为特征的斯大林的经济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1979年第四期刘明夫同志所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下简称《经济形式》)一文,比较集中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流通”。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当前不少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及作用所作基本估计的观点。我以为,这一观点还需要认真加以探讨,愿根据“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看法。《经济形式》是从社会主义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问题的。这里的“经济形式”,本来应是指的“经济联系形式”或“交换形式”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