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个体和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以悲剧的理念方式表现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民族意识、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平民意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流变过程."平民意识"是中国新文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平民意识"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不断演变,主要表现形态为启蒙意识、阶级意识、工农兵意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是"平民意识"的再度宏扬.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注重与西方联系的“现代”,而忽略与传统文化精神联系的“中国”,甚至导致了“中国”的迷失.中国现代文学为什么不是西方现代文学,就在于它的根在“中国”,在于汉语思维与西语思维的根本差异.鉴于此,从汉语思维角度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就显得极其重要.而从此角度梳理汉语以及汉语思维的独特性,厘清民族记忆的汉语表现、西方意识的汉语阐释,则理应成为一个急不容缓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文学的主题多重性决定了其张扬的意识的多重性。在它曾宣扬过的众多意识中 ,现代意识、忧患意识和忏悔意识是其核心意识。社会的变革导致文学的主题、内容、形式大变革 ,载体与对象的变化也导致意识如走马灯般转换 ,但现代文学的性质未变 ,故此三种意识一以贯之地体现在现代任何作家的思想及其作品中 ,表现出长期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有大量作品描述过苦难.作为贯穿性创作现象,苦难书写映现着中华民族经历的风霜雨雪,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最见思想的所在.而苦难意识则与文学思潮密切相关,它既由文学思潮导引,也成为相关思潮的一种思想标志.其中启蒙主义、左翼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可为代表.三种"主义文学"苦难意识的差异,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文学和本土社会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玉 《天津社会科学》2006,6(6):111-114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性作品。其“奠基性”不仅表现在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模式,更表现在它的学术精神上,它的问题意识、科学性、规范性等都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定下了很好的基调。  相似文献   

7.
创造意识是基于人的主体觉醒而勃兴的一种现代理念,在现代中国,它最先被敏锐的知识分子所感知并用于文学创作。创造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新的文学价值观,也是现代文学一种重要的文化姿态。正是基于强烈的创造意识,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鲜明的创新品格,在突破传统文学桎梏的同时,并赋予其现代品质。正是在文学创作的带动下,创造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伦理,开启了现代中国以追求创造为鹄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孤独感、倾诉意识、追问意识这三个现代性表征入手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被忽视和简单化分析的冯至的早期诗集《昨日之歌》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并考察了它与冯至与另两个诗集《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具有的内在连通性 ,从而确认了冯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化倾向和现代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9.
左其福 《理论界》2008,1(1):132-133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日趋多元,它既可以侧重对批评家们审美个性的揭示,也可以倾向对不同历史阶段批评思想的整体描述,还可以集中对现代文学批评中世界因素的具体呈现。各种建构方式既有理论的洞见,同时也都有写作的盲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建构不存在完美的范型,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获得自身的问题意识及与之相应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是一份颇具包容性的刊物。像郑振铎主编的一系列著名文学期刊一样,它的意图,不在造成文学流派,而在为新文学发展开辟园地。这种有别于流派意识的园地意识,是现代文学期刊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不仅是造成《文艺复兴》杂志群星璀璨的原因,而且突出体现着郑振铎的文学理想,是理解包括如何看待作为一种组织机构的文学研究会等与郑振铎有关的另外一些重要问题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显著的开放性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区别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文学的崭新风貌。毫无疑问,这种品格的生成不仅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面对历史和未来的清醒的自审意识,而且具有在世界文化大潮的冲击下勇于自我选择和自我革新的生理机能,从而为自己后来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前景。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拿来”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地认识和揭示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无愧于历史和未来的一种明智选择,也是其开放性最有价值的标志之一。不仅如此,这种开放性还进一步表现在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还以巨大热情拥抱过西方其它多种多样、形态不一的文化哲学、艺术学说和文学思潮,在现代世界文明的园地里做了尽情的观赏和足  相似文献   

12.
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首先表现为强烈的困境意识。他对荒谬的领悟 ,对世界图景的“去蔽” ,对非理性、苦难与死亡主题的叙写以及对绝望情绪的表达 ,都创造性地承继了西方现代文学对生存的言说 ;九十年代以后开始了对超越的寻求 ,在以民间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实现的超越中也呈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与人生精神的聚合。  相似文献   

13.
民间立场与民间价值作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个标志,先后经历了平民文学、大众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等概念转换。然而现代精英作家头脑中的民间意识,其本质上仍是一种知识精英的民间想象,而不是他们回归民间意愿的真实表达。民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被知识精英随意解读的空泛概念,它并不具有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只是精英话语的另类言说。因此精英作家笔下的民间立场,与底层社会的民间立场,则又明显地表现出了文化心理与艺术趣味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其本质意义就是一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以工农大众的“集”体理念,全面取代了“五四”精英的“个性”意识;它以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彻底扫荡了“五四”文坛的悲凉格调,进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艰难前行。由“五四”新文学过渡到左翼革命文学,既是中国现代作家的自愿选择,也是他们思想追求的二次转型。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多极化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学流派的命名是否成立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倾向;作为共同话语阵地的出版物;群体的人事交往与人员聚散;主观自发的群体意识。九叶诗派不仅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也具有共同的出版物,内部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人事交往,并且在群体运作的过程中还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自发的群体意识。因此,从现代文学社群的视角来观照九叶诗派,将有利于拓宽文化研究的视野,还能对有关九叶诗派的质疑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时间观和价值观,线性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时间观而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从中国现代作家对线性时间意识的接受与不接受(包括存疑态度)的二元划分出发,探讨线性时间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品格和美学理想的形成和塑造存在着的深刻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已经内化为民族心理结构而将对当代文学继续产生作用。   相似文献   

17.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包括女性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话语和研究视角。20世纪中国女性儿童文学的生命意识,基于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儿童的发现走向自觉。作为生命主体的女性作家在自传体文学、女孩故事/少女小说及童话的写作中,言说着生命的体验、身份的探寻、成长的反思,并开始从个我到群体的生命思索,表达同性间的相惜相助,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基于生命为了生命的言说,无论对写作主体、写作对象还是对期待读者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作家的留学背景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留学海外不仅使这些作家精神世界发生重大变化 ,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极为可贵的追求真理的渴望、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改造世界的热情 ,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开创意识 ,并为此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力量的准备 ,最终留学群体以各自的努力为现代文学的开创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的上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分别拥有过不同的中心点,而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心地点的历史地位是十分稳固的,因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都不应该忽略上海的地缘因素。上海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和地位,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气息、风貌和特质。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的基本意义,在于它体现着一定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生态,代表着一定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路向,反映着一定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命基质,这些特定的因素使得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学呈现出了它所特有的自然质地、基础形态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存在、认同与冲突:转型期我国社会的阶层意识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意识是一定社会阶层成员对于社会不平等状况的认知、评价和感受的综合反映,它既包含作为阶层成员个体的主观意识方面,也包含作为阶层成员共同认知的集体意识的方面。社会转型以来,阶层存在意识经历了从潜伏期、萌发期到强化期的发展过程;与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相联系的阶层认同意识则呈现为两极清晰中间模糊的阶层认同特征;较为突出的冲突性或对立性则是目前阶层集体意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