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定语境中的义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义位由一定的义素组成义位结构。当语言义位进入交际后,受到语境信息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产生与静态时不一致的、新的言语义位结构,形成言语义位。言语义位形成的轨迹是,语言义位义素的变化,引起语言义位结构的变化,诞生言语义位。义素变化的方式不同,义位变化的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在语言基本表达方式上,汉语中既存在着"图形先于背景"的概念显现原则,又有"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强趋势。前者遵循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是一种动态视点;后者体现汉语对同一事物不同识解而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一种静态视点。语言结构是概念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汉语语言结构反映了汉民族的语言心理:客观世界的静态和动态的区别应该在语言上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形容词状语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状语位置上的形容词(A)在语义结构平面上可以分别与句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介词的宾语等发生联系。这种不同的语义联系,与A的语义内容有直接关系。据此,本文把A分为A_N和A_V两大类,并据A与被指成分间的选择限制关系,分出A的12种下位语义类型。A_N和A_V在语义类型上和被指成分在句法位置的分布上不交叉。在句法结构顺序上,两者有一定的定位性。A的语义指向受词语选择限制、词序和句型三种因素的制约。A的内部结构方式不同,其语义结构有一定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越来越A"固定格式.静态分析指出了进入"越来越A"格式的词语的特点,句中支配关涉"越来越A"的动词多为能愿动词、判断动词和表示感受义的动词;动态分析探讨了含"越来越A"句子的预设,"越来越"是句中焦点的标记格式,A为焦点.全面揭示"越来越A"固定格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12):174-179
情感观念是民族文化模式和心理世界的重要反映。观念分析理论为系统描写情感观念语义结构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观念分析理论认为情感观念具有复杂的多层级语义结构,是语言本体、客观实在和民族心智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将情感观念语义结构分为逻辑层面和次逻辑层面,并构建情感观念语义阐释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爱"的实证分析,探讨该模式的具体阐释过程。同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客观、准确地分析该情感观念语义结构,揭示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研究表明,观念分析理论对情感观念具有较强的语义阐释力,是语义研究同文化阐释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语义特征”的定义和理据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昌锡 《云梦学刊》2006,27(5):125-128
语义特征是语言单位相互联系或相互区别的语义要素,是语言结构概念化的结果并受交际活动中信息传递方式的影响.语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单位相互组合的可能性以及组合的方式.语义特征的理据来自认知和功能两个方面.一个恰当的组合应该是既要在认知上具有理据性,又要在功能上具有得体性,二者相互约束,共同完成交流信息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论汉语的潜语义陈恩泉所谓潜语义,是指潜在语言的语义,潜在语言即交际时的客观语言环境。潜语义的特性是作为动态的客观语言环境语境,自始至终伴随着言语的交融过程,同时对句义的确定和规范起着制约作用。在汉语语义结构中,潜语义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我们发现,某...  相似文献   

8.
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时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 ,汉译英中的这一现象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汉英语义结构的角度分析汉译英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认为这是由于译者未充分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语义结构和汉语 (母语 )负面转移所导致 ,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分析了名词性成分在"V+趋+来"结构中的位置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包括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陈一龙 《云梦学刊》2016,(6):115-119
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两大阵营。由于两大阵营各自为阵,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两者自身研究缺陷凸显。各自的闭门造车和割据对峙,造成两者长期缺乏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得两者之间的探讨成为必要。两种语法在哲学源头、研究目标、语言与人的共生关系、语言习得、语义趋向、言语理解六方面的互补使得两者之间兼容具备了根基。在四大原则(形式和意义、结构和功能、静态和动态、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指导下两种语法在语言的句法、语义、语用三大层面存在兼容性的张力空间,且两者间相互转向的现象彼此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公民社会"概念具有三重内涵,即语法意义、语义指称与语用意义。在本质上,公民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分析模式,具有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双重架构;它通过公民成长的尺度(城邦民市场人私人公共人)来评估社会发展,表达公民成长的正当性及其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公民社会概念的解释框架是:动态线脉——城乡分离、市场崛起、"经济/政治"分离、"私权/公权"分离、"经济/政治/文化"分离;静态要素——商业化、市场经济、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国家。在当代语境下,"公民社会"的演进体现为如下态势,即"市场驱动、公民授权、国家有限、民间自组"。  相似文献   

12.
"语言转向"意味着"语言"与"世界"的分离,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罗蒂继承了实用主义和"语言转向"的双重遗产,用语言共同体的实践和语言的融贯解释语言的语义内容;于是,"世界"被放弃,关于语言的谈论取代了对经验的谈论。普特南拒绝以语言替换世界的罗蒂主义路线;在麦克道威尔的启发下,他通过对"经验"的改造,重新将"世界"召回,认为关于"世界"的语言谈论,可以也必须受"世界"的制约。布兰顿从罗蒂的立场出发,以一种精致而系统的方式,将罗蒂的融贯论和对社会实践的强调推到极致,同时又和普特南、麦克道威尔一道,不放弃"世界"的制约作用,试图将"语言"和"世界"统一在他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指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的意义,即语义指代,不仅受语言结构制约,而且受文化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会有不同的词汇;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设A为形容词,O为宾语,"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主要有五种:具体处所终点、抽象处所终点、时间终点、量度终点以及程度终点.从认知角度看,这五种语义类型是从"空间图式"向"非空间图式"投射的结果.可见,"A到O"结构反映了人们认知上的"终点模式".  相似文献   

15.
语义的形成过程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的主体通过概念化从大量相同或类似的使用事件中抽象出相同的意象图式(概念框架),将其投射到语言,形成一种语言中形义对应的构式.构式中成分之间语义联结的灵活性从认知上解释了同一概念框架内不同语义结构的l存在.概念化、再概念化、再再概念化……的动态性认知加工使得一个构式构成一个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使构式的形义之间表现出"非"对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可以诉诸语言坐标系两轴关系的帮助.从语义关系上说,诗歌的上下文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横轴,意象词语的各种文化语境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纵轴.纵、横轴上的语义组合关系和语义聚合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诗歌意象语言的深层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义分割”是近年来学术界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语义研究的新概念 ,指语言对连续而无界限的经验领域所进行的分割和范畴化。对语义分割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不仅为语言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也使我们对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NP1NP2地VP"结构中做状语的多项式NP在语义指向和语义角色上均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并且对结构中标记词"地"的隐现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多项式NP之所以能做状语,其背后有一定的语用动因,有其一定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9.
模糊性与离散性是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研究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离散特点有助于促进翻译忠实性原则的提高。本文通过语言的离散性与语义模糊的因果关系分析,进一步证明语义模糊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认知行为和语言现象本身,并提出几点基于离散性特征的模糊语义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河南林州方言(南区)"X动"的结构特点和语义功能。能进入"X动"结构的主要是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表示时点的名词性成分。"X动"为表示时点意义的短语,它只具有相对时功能,为另一活动提供时间参照点,表同时意义,不能表示绝对时意义。以往研究从绝对时角度探讨其表时功能未能触及其本质。"X动"与普通话"……的时候"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语法手段(粘着形式),后者是词汇手段(分析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