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拟从语言哲学角度出发探索言语行为理论的思想基础.作者首先追溯了"言即行"观点的哲学研究传统,讨论了日常语言哲学的特点以及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背景,然后指出语言现象学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步骤和方法.本文最后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该理论是对哲学"语言转向"的二次推动和促进,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谓的功能界定为交际功能,并提出语言功能和言语功能两个概念,指出语言功能是语言形式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撇开语义、语境、语气及文化因素等的影响;言语功能则是一个个具体的言语行为所具有的功能,是语言功能在具体语境下的实现。在对外汉语功能教学体系中,语言功能是主线,言语功能是辅线,二者地位不同。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建立汉语交际语法体系的构想,并强调交际语法当完全建立在语言功能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语言游戏”理论作为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的代表 ,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这其中也包括言语行为理论方面的内容。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于言语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必须把它放到日常生活这个大的背景中去。他认为把语言和行为联系起来既是语言游戏 ,同时也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种类有许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语言和言语行为 ,是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前提条件。维特根斯坦的这些论述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 ,对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建和发展为20世纪的语言哲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和思路。文章以语言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视角,从语言的意义、语言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两个方面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指出言语行为理论拓展了传统语言意义的概念,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现代法语教材《走遍法国Ⅰ》中大量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为实例,结合当今副语言学、身势学、近体学等新兴学科理论,对非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功能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对非言语交际功能的重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交际能力,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中反映了老子成熟而系统的语言观,老子认为语言是人们认识和反映世界的符号,这一符号的认识功能有较大局限性和负面作用。因而,对于语言,老子采取保守否定的态度,在具体的言语行为方面主张"信言"、"善言"、"谦言"。老子的语言观及其言语主张对后世的语言研究及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导致后世轻视言语表达。(二)形成了以"诚信"为美的言语审美取向。(二)产生言语表达的"谦虚"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一个言外之力的实施间接地通过另一个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实现.后来语言学家们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问题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维索伦尔提出的顺应理论,从以下几方面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阐释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8.
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不仅是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日语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教学中应妥善地处理好语言的形式和功能、语言的得体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融人到日语教学中,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将日常行为学派的理论推向高峰,而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他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角度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为解释言外之意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文章从言语行为的哲学渊源入手,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分类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以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在对日语间接言语行为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如何针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日语教学中应重视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小学而大遗"的.到了21世纪对语文教学还持"语言文学"之说者,属于一种偏见."语言文章"说是对"语言文字"说的一种扩展.按照语言文化教学观构建的教学模式就叫做"扩展教学".语言文化教学观也称为"大语文"教学观.利用"大语文"的兼科特性进行语文扩展教学,使语文成为一门融"人文、社科、科普"知识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可名曰"广义语文".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具有不同的特征 ,二者无论在母语还是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新生听力、口语强化训练策略以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据 ,针对英语习得环境差的问题 ,努力创造语言习得条件 ,以全英语交际的封闭形式在广西右江民族师专英语系 2 0 0 0级新生中进行为期一周的强化训练 ,从听、说入手 ,学习和习得并重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促进大学专业英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深入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并迅速完成其角色转换。传统外语教学论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是客体。这种认识驱使教师脱离学生实际拼命钻研"教"的艺术,垄断整个课堂。现代外语教学论科学地认定外语课堂上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职责是在组织、指导、帮助和监督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据此,外语教师应该花大力气去研究如何引起学生学和帮助学生学,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进行精心细致的备课,用实践活动作课堂教学的主线,使外语课堂教学从知识灌输型转化为能力培养型。如此,则必然实现大幅度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经常面对的一项选择是如何为学习者安排难度适当 ,份量适中的语言材料。作者认为 ,借助克拉申的语言输入 -输出假设不妨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教学中的粗料输入在内化学习者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方面能起到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与学校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是外语语言学习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的概念,及其中外学者对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的研究分析,探讨了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对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试析词汇模因的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是文化信息基本单位,从一个大脑传播到另一个大脑.模因的特点是:像基因一样被复r,像病毒那样传播或感染.我国学者提出了"语言模因论",首次将模因论与语言学结合进行研究.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应用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能否充分利用模因论创建出一个新的适合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模型呢?本文讨论了词汇模因的概念和词汇模因教学理论,并得出了有实用价值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赫哲语名词的钝音加se/te词尾一般对应着满文以钝音起首的一些词尾和蒙古文的-su,是二者的组合。这反映了钝辅音和s曾经作为一个整体活跃在东北地区的各种语言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具有这类词尾的词,大多是对与外部大世界和生物体小世界的生命有关物质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一直是外语教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心大都侧重于母语的负迁移。从语言普遍现象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时期的言意观当中,第二语言系统的建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言意问题由哲学和语言问题向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转化的枢纽和逻辑出路.第二语言系统的建构问题是由"言不尽意"理论引发的,其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寓言、立象和比兴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以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建构主义为指导,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