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艺术化人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美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便是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人的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艺术自然便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讲并非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存在,而是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方式.通过艺术去思考人生的诗化,通过艺术去实践人生的诗化.艺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一方面艺术成为传统士人精神生命自娱、获得内在圆满自足的精神境界的方式;另一方面艺术也是传统士人于有限中把握无限、于短暂生命中追求不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诗性智慧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的精神能力,它物化为艺术文本时,文本的结构便具有了诗性智慧的特征.艺术文本的意义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将"吃"从补充身体所需能量上升到精神生活的层面,使"吃"成为饮食主体的"知"、"情"、"意"有机统一的"外化"过程、"心态"抒发过程和精神性自由活动过程.因此,中国人是以一种诗性的目光来现照和对待"吃"的.这种对"吃"的诗性体认,不仅将"吃"变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活动,而且使"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中国人因之学会了以一种诗性的眼先看待外部世界和社会人生,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艺术--集物质与精神的价值于一体,把自己的现实人生艺术化.  相似文献   

4.
论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立为特征,两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重合。在界说范畴、描述特征、辨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魏晋玄学思潮中士人心态异化的情形为实证,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思潮加之于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教育创造的本质是人的创造,而人是艺术和诗意的存在,人不可以对象化,也不可以客观化,因而人的创造也不同于知识创造和技艺的创造,人的创造只能是诗性的、艺术的创造,只有审美性的创造才是教育创造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的教育创造最终要依托于教师的审美创造力,从这一理解出发,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关键不是培养教师的知识创造力和技艺创...  相似文献   

6.
昆德拉小说《慢》既是“思性”的,也是“诗性”的。“思性”指通过诠释“快”、“慢”、“舞蹈家”等主题词,追问人类存在的可能性,“诗性”表现为对简约、复调、游戏等小说艺术精神的表达。思与诗围绕存在,三位一体抵达昆德拉独特的小说诗学。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的影片以敏锐的哲学思考、独特的艺术感悟,一反传统的局囿,关注多元与差异,透过人物命运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呼唤人性和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在艺术上他大胆超越,不断创新,从而使其影片呈现出人性与诗性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虚无"在西语中,所指的是没有规定性、无意义或意义的缺失。后现代艺术第一次深刻洞见到意义世界的虚无,然而从荒诞文学到大众艺术,其始终呈现出在"虚无的观念"(有)与"观念的虚无"(无)之间游移的鲜明特征,诗性地回应了实存哲学关于人之存在"之间"性的沉思。  相似文献   

9.
诗性在李子柒系列视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李子柒视频作品的诗性,对当下文化产品如何进行精神建构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李子柒视频中诗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体诗性的真切流露、文化诗性的深刻阐发和形式诗性的艺术营造.对自然的皈依和淳朴人性的追求是主体诗性的真切流露;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渗透是文化诗性的深刻阐发;形式诗性的艺术营造则表现在诗画的意境建构和别具一格的拍摄技巧.这些使得李子柒的视频作品散发着浓浓的田园气息,营造了独特的古典田园意境.  相似文献   

10.
格非:存在的眺望与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非是一个十分讲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和语言修辞的作家 ,其创作具有一种相当个人化的诗性风格 ,他将记忆、想象、感觉和沉思融为一体 ,沿一条类似于博尔赫斯、有时略显晦涩玄奥的创作之路去展现人和历史的存在形态 ,挖掘人的生存本相和历史的存在本相 ,从而对读者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此在”的审美之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以"此在"即"我的存在"为本体,反对一切主客二分和把艺术看成感性认识和体验的观点,主张艺术作品建立的世界要将世界中的事物意义化,以特有的方式敞开存在者的存在,实现真理的自行置入,获得人在异化世界中的诗意地安居。  相似文献   

12.
“游”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一种诗性审美的生存方式;“游”也是一种文化模式.一个极具特色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鲁迅复调小说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思考有关现代性和永恒相关联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存根基。复调艺术能够就独白立场的艺术把握所无法企及的人的一些方面进行复杂对话,它因此成为鲁迅组织结构小说和传达世界的诗学机制。鲁迅复调小说是人学与诗学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4.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于自身的合法性存在所需的"正义"功能。它对历史叙事的介入导致历史叙事后撤为背景而将艺术叙事植入前景,构成历史叙事的中断并取得自律存在。它是对人类审美冲动的感性辩护。它的诗性体系中的政治含蕴构成了某种潜文本。它的"正义"功能是虚拟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不仅提供历史素材也是人类道德生活史的画卷,它揭示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存在,是人类追求诗意性存在的成果;伦理学追问生活及人存在的正当性,是人类追求合道德性存在的结晶。二者的结合为我们展现既美又好的生活,即人最好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于自身的合法性存在所需的"正义"功能。它对历史叙事的介入导致历史叙事后撤为背景而将艺术叙事植入前景,构成历史叙事的中断并取得自律存在。它是对人类审美冲动的感性辩护。它的诗性体系中的政治含蕴构成了某种潜文本。它的"正义"功能是虚拟的。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存在必然诗意地寻归生命有机性的运演节律。对人来说,或者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对文学、文学对生态,都依生态存在而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状态使然。生命有机性既是人的自然之身及感性生命的基础,又有机呈现人的多重存在关系,更需要精神性及审美化的提升,文学则是其中重要提升力量。生命、人与文学的生成及效应则依循诗意的节律,既形成整体的有效性,又显示着各方的魅力。当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从发生之初到广泛影响实际都在极大地关注着人的生存问题,并探寻人何以能诗意生存。当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在助力,必然要成就那种“有效”及“魅力”,其方法、策略及目的性追寻,旨在助推人的活动不断地融入诗意生存。事实上,生态批评的阐释、评论、理性确证及学理基质,就是通过生态整体及诗意性的综合性体验,把控生态、生命、人与文学间的诗意关系,彰显其相互促动、相互映衬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诗性文化叙事》从中国诗性文化这一本源出发,以迥异于西方文化叙事的诗性智慧为阐释语境,围绕生死智慧与母性崇拜等题旨,为人们重新理解、阐释与研究这部古典名著提供了一把新钥匙;作者以文化人类学为架构贯通明代叙事文学与原始艺术,将传统意义上的儒家个体成长历程联系于人类最初生命孕育的虚空状态,使历练成长的人生之路升华为一曲黄金童年永逝的悲歌,从中表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情与力量。  相似文献   

19.
要深入理解杜威美学,就要从其形而上学立场开始。他试图以自己哲学思想最核心的“经验自然主义”所提供的整体性与过程性去克服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超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他的美学中,基于“一个经验”的审美经验代表了最完满的经验,使艺术能够通过自身的过程性和整体性为人的生活提供意义与价值。艺术与审美是获得好生活的智慧,同时也是赋予人们以意义的实践。艺术作为开放性的交流,最充分地实现了民主,民主社群使好生活得以可能,民主生活则是好生活的理想。杜威在艺术和审美中找到了克服传统形而上学中二元论、基础主义的整体性、过程性的办法,并且从中看到了理想伦理生活的理智性与情感性。他对“意义”的讨论是其经验形而上学与美学理论之间至为重要的纽带,并且最终通向伦理学的价值维度。在今天,通过重新思考杜威美学,人们也许会得到启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荷尔德林直接继承了卢梭和席勒的思想使命,使近代的人性理念作为一种知的结构在诗的艺术中臻于完善。一如前两位诗人,荷尔德林在其诗的事业独 立之前,经历了哲学的时期,对于理解他的诗艺,这是不容忽略的。在近代西方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哲学与诗(智慧)相辅相成,又各自确认了自身完整的独立性,构成了辉煌的历史画卷。 如果说哲学实现了认识(理性)的飞跃,那么诗则要求生命(人的人性)的提升。了解这一历史 ,洞见它自身本有的现实及其与现代世界的区别,可谓温故而知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