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文体发展的角度,探讨说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于话本小说的文体影响.说话有四个艺术特征1.游戏性质;2.寓教于乐;3.故事性;4.叙事性.此指讲故事的一整套原则和技巧.在说话向话本小说的转变中,说话艺术所具有的上述四个特征被原则性地移植到话本小说中,从而既促进了话本小说的产生发展,也给话本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某种先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话本,就是民间说话人的口头创作,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延续,也是一种展示前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口头文学形式。元刊话本和明代话本,是元代和明代说话讲故事所采用的底本。话本的特点是以语录的形式经过加工和修订之后而形成的底本。话本的语言的表达形式接近口语,通俗而流畅。元代话本体现为小说或者平话,主要以简本的形式出现。话本发展到明代,多数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整理,在艺术形式上相对完整。  相似文献   

3.
母题概念具有如下特点:最小情节单元;传承性;历史筛选性。话本小说叙事的民间形态使其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叙事母题,这些母题经过历史的流转和筛选而成为最具有中国传统叙事特色的文化因子。话本小说有着许多的母题类型,比如乔装母题、真假母题、友谊母题、救助母题等等。这些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叙事的内核部分而在历代的叙事中不断的变异。话本小说母题的形成与长期的"说话"艺术的"说听"交流密不可分,其叙事功能表现为内在的交流性。  相似文献   

4.
因为题材的客观要求和创作者的有意仿效,讲史平话的叙事特征不同于一般的小说话本,带有明显的"拟史"倾向.讲史平话在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的处理上,存在对传统史书的借鉴.通过与小说话本和史书的双重比较,可以看出讲史平话的叙事手法在遵循说话艺术线索清晰、细节丰富的同时,也较多运用了史书纪传体和编年体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生前一直钟情于寓言艺术,其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寓言化特征。为了让小说回归其本来所具有的生活诗性,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寓言化特征也在不断地得到深化,乃至于其后来的小说均蕴含着一个拟寓言结构。卡夫卡小说的拟寓言结构,除了赤裸地袒呈自身外,似乎根本不指向其他任何特定的"意味",具有一种超寓言的审美功能,故而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无"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讲史平话的体裁特点主要由内容层面(体制)的开场诗与散场诗、入话与头回,形式层面(款式)的插图、节目、卷次等构成.经过与小说话本的比较,结合古代通俗文学发展史、书籍印刷出版史,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讲史平话是介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发展过程之间的产物,其体制特点受到说唱文学的影响,同时受到书面化款式要求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其影响之深巨自可想见。而话本则是说话人 (说书艺人) 的底本。如果说,“说话”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那么话本就是它的原始的书面记录。因此,要弄清话本的渊源流变就得首先理出“说话”的源头。鲁迅认为小说起于休息:“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  相似文献   

8.
宋代小说中包含大量的诗词元素,以《碾玉观音》和《王幼玉记》为例,无论是白话小说还是文言小说,其对推动叙事节奏发展和增强艺术感染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小说为底本的说话艺术中,这些诗词元素正是以"唱"的方式来表现,呈现出回环往复的音乐化趋向,它们极大地提高了"说话"艺术以及话本小说的整体艺术表现力。随着小说由口头向案头的转变,其中的音乐化元素的功能与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形成宋代小说韵散相兼的结构和深富节奏感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9.
以口头诗学理论为背景,从"程式"、"主题"、"故事范型"3个层面揭示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拟话本小说所含有的口头艺术特征。分析认为,冯梦龙"三言"拟话本小说保存了口头诗学特征,丰富了口头诗学理论,并对口头诗学进行了"书面化"改造,这不仅有利于探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艰难蜕变历程,而且也证实了口头艺术影响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说话人的底本,不能对等宋代说话资料里称的“话本”,其不一定是用白话写作的,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话本小说,更不是白话小说的雏形。根据《醉翁谈录》里的论述和《绿窗新话》的例子,可以确信宋代说话人的底本有两种:一是前人或当代人收集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或者是史书《资治通鉴》等;二是说话人根据说话的需要自己编订的故事集如《绿窗新话》等。认为话本小说(或者直接称之为话本,指短篇白话小说)等同于底本,甚至把“三言”里的部分通俗小说认作是宋代话本(宋代的白话小说)乃至是宋代说话底本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根据《醉翁谈录》和《绿窗新话》里的文言故事,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就是说话人底本,从而可以推测宋代说话人的底本基本是用文言写作的。  相似文献   

11.
顾明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知名通俗小说作家,其言情小说非独哀情,也是醒世的,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武侠小说常借侠客形象以寄寓除暴安良、振兴华夏之理想。他的小说都与"情"密切相关,其小说意境清高、思想高超,既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又受到西方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在当时别具特色,广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基于形上学宇宙论的艺术观与美学观纠结在一起,具有艺术哲学的色彩。他始终关注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追求艺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也是建立在民族宇宙观和美学诠释学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温克尔曼所期待的科学艺术史的合理原则和丰富史实,但他并未寻找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演绎艺术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沿着"艺术精神"主导下的艺术风格的变迁以及美感类型的演进来展开的。他主要是从艺术精神、文化象征与艺术风格、美感类型、艺术境界与价值等多个向度来阐释艺术史的观念。其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互联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正在催生着一种新的艺术门类———网络多媒体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艺术门类。网络多媒体艺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它的艺术特征不仅会影响艺术家和艺术的传播,同时对受众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多媒体艺术(狭义)有其独特的特征,即网上传播性、媒体依赖性、互动性、虚拟性、观念性,从而对网络多媒体艺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有多种义旨结构发生冲撞的大系统内,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的包容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实现的追求。按照场域理论的观点,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可分别归类于艺术场、生活场、社会场。"场"是功能载体的存在,可为分析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提供基本范畴;"场"也是意义实体的存在,其根本表现是具有场规则。艺术场、生活场、社会场的场规则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经过提炼后,分别被揭示为追求独立性、娱乐性、和谐性。艺术场、生活场、社会场的信任冲突和障碍均源自于三种不同场规则的内涵指向,由此又从更广阔的方面构成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的不包容。最终的结论是要实现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的包容,重点是要突破场域信任障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戏剧表演在众多表演工作者和理论家的不断研究与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观念。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接受,表演观念呈现出以写实表演为发展主流、戏曲表演为发展特色、多样化表演为发展趋势的特点。戏剧的核心是表演艺术,而演员的表演受到表演观念的支配,并影响演员的表演创作实践。为了适应发展着的表演观念,强调演员的表演技巧,让演员掌握多样化的表演观念,必须注重与观众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人的存在方式,游戏乃是艺术的存在方式。只有当艺术创作者和鉴赏者在游戏过程中放弃日常经验,转而只关注游戏本身时,艺术才能成其为自身,人的生命也才会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展开。戏剧要成其为自身,它不但必须要被演员所搬演,而且还要为观众所欣赏。"表演"是演员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它使演员作为演员而在场,观剧者要通过"表演"而成为"观众"。这种表演是内在于他自身的,表演性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17.
倡优、俳优与侏儒--汉代艺伎考系列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代,倡优与俳优同属艺伎,但他们的职业技能又有区别,倡优以音乐表演为主,俳优以言语滑稽逗笑见长.侏儒属俳优中之一种.倡乐则是对倡优、俳优侏儒等艺人娱乐活动的总称.就性别而论,在汉代,倡优艺人男女都有,俳优侏儒艺人则只有男性.就流行状况而言,倡优相比俳优侏儒的流行范围要更为宽广.虽然他们作为艺人都具有一定的才能,但他们却遭到社会流俗的轻视.汉代艺人的性别特征,反映了礼教对女性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经历了不屈的、传奇似的坎坷人生。他身在京城,心怀湘西,努力创作,大量作品盛名中外,是一位“文体作家”、“多产作家”。他的创作观念极富个性化:写作是战争,是生命的投资;写作要探索人类灵魂的美与爱,重新诠释人生。他界定了短篇小说的特征与创作方法,以及小说语言的特殊功能与要求。沈从文的小说富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歌德的文学创作中,艺术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歌德认为艺术教育和人生教育是个体教育的两个方面,个人通过艺术培养他的全部天性,现实生活是理想教育的前提。歌德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不断加深的体验过程,从维特时代对艺术无保留的青春颂歌,到塔索时期在艺术的迷途中四顾茫然,到威廉.迈斯特从艺术之路走向人生之路的艰难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贯穿歌德一生的对于理想教育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0.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其所达的艺术高度人所共知。结合一些西方叙事理论,并和中外其他作家的小说加以对照比较,同时借用中国古代绘画上的空白理论和莱辛的造型艺术理论,着重从打破故事的一般模式、空白艺术、艺术失衡的张力三个方面探究《边城》结尾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