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洛维特将神学视为历史进步意识的前提条件,将马克思历史哲学同基督教末世论进行同质化理解,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叙事前提的神学解读。从维科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历史哲学本质上致力于以哲学反思历史、以历史证明神学,持续发展了孕育于历史神学中的历史进步意识,最终实现了对历史神正论的彻底完成,表现出鲜明的神学性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叙事前提并非神学,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目的性实践。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真理的“彼岸世界”之中,而在于“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即“此岸世界”的真理之中。“此岸世界”的真理性源于其构成“彼岸世界”的历史起点,“彼岸世界”是对“此岸世界”的理想形象的建构性反映。世界从现实状态向理想形态的转变过程是历史进步与历史代价的统一,呈现为“更好的当下历史”向“当下历史的理想形态”转化的非线性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得以完成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在于,“现实的人”及其以改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性实践。  相似文献   

2.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过程业已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并不是演奏一首曲高和寡的历史插曲,而是描绘了一幅传承历史、引领现实、追求理想的历史画卷.在这部"历史史诗"中,邓小平铸就了一种别具匠心而又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塑造了独特的"个人气质".从形而上学的视角看,这种独特的"个人气质"至少凸显在以下三个层界之中:在本体论维度上的"求真"精神,在辩证法维度上的"求变"运思以及在历史论维度上的"求善"指向.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全面总结,它完成了对历史方法的哲学提升,从方法论上确立了哲学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地位.同时,它明确探讨了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世界历史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和世界精神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物"与"历史"概念的解读,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本质,以及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过程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从其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解析着手,剖析人类现实历史发展的进步性与现实性,可以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出来。其中,对"物"的解析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物质生活的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其贯穿于"历史"中的客观规律客观法则。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涵义的分析,涵盖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赋予和实现人类存在发展可能性的过程、精神生活依赖物质生活展开的过程、人类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矛盾运动的过程,以及人类社会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的人性解读经历了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的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在颠覆了本质主义人性论后,并没有把对人性的解读引向"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把人性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人性的表现是一个由潜在到显在的表现过程,作为表现过程中的具体人性需从人满足其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加以具体地分析,即需要分析人性表现过程中的表现主体、表现源、表现场域、表现方式及表现结果诸因素。对人性的共性概括须走向对人性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作家对浪漫主义从引入、运用、提倡,到激烈否定、贬斥,转向"革命文学",这一突兀的"转变"留给文学史研究者以极大的困惑.本文从传统文化心理出发,结合时代语境、现实需要、外来浪漫思潮的本质定性,论证创造社同仁的转向是在实用理性潜隐性支配下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歧异和变构,其"转向"已包含在历史的"预设"之中.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首次对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其中,马克思分析了作为人类本质的自由自觉劳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推动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主体和内在动力;同时,以异化劳动为关键词,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对类本质的压抑与背离,勾勒出世界历史朝着扬弃异化、扬弃私有财产方向发展的未来图景。"人的类本质复归与世界历史进展之间内在的统一"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独特主题,它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为当代人探索自身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既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性变革,又深刻阐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历史发展的主体尺度,将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社会历史观的价值取向,因而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对此的完整解读,有助于澄清将唯物史观认定为纯粹科学认识甚至是"经济决定论"的误读,对在理解社会发展时只见物质不见人、只强调合规律性而忽视目的性的做法也是一种纠偏.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的双重超越及其当代价值,对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正确把握"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实质和方向,以及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基于中国梦的视阈,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现实、未来纵向三大维度审视“四个全面”。从历史维度看,“四个全面”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问题,是“四个全面”提出的客观要求;从未来的维度看,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着全球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解读全球化问题的理论基石。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普遍问题,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比较分析,可以全面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深刻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和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对世界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论断。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提出,必然带来发展观上的重大变革,即从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转向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2)从本质上看,发展观变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如何重新解读"现代性"问题.单纯追求GDP指标的发展观本质上是对经典现代性的误读,这一误读具有深刻的历史和认识论根源.(3)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现代性的重新追问,是在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它必然要求我们在理解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上发生相应变革,超越经典现代性、后现代和第二次(反思)现代性的视域,走向一种独特的新现代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从生存论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腐败”成因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哲学的视角反思"腐败"的成因问题,一方面有助于人们正视哲学视角在研究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哲学视角具有彻底的超越性和反思批判性,可以使人们在腐败成因问题的研究上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解放思想,使人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更可靠、也更有创造性。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固定的社会分工是足以、至少是最能说明腐败形成的可能性原因。腐败成为现实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权力的界限及活动范围的模糊和权力的失控是腐败成为现实的客体方面的原因;人的私欲的无限扩张和为满足私欲而实施的活动是腐败成为现实的主体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金铁霖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培养了众多人才,形成了一个集教学、表演、评价于一体的声乐教育学派。从民族音乐学和历史音乐学视角、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解读这一学派,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知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金铁霖声乐学派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创建多元、和谐的声乐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16.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概念,历史上曾是儒家主张通向天下"大同"的必由之路和现实目标.今天,其内涵在不断深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形象表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口号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性存在 ,离开历史积累或历史性的支撑 ,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现实 ,一切现实存在都是历史生成的产物 ,而且都将必然成为历史。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哲学理论 ,它们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正像我们的世界有时间延续和空间展开一样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有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方法。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之间不应水火不容 ,而应该相互补充与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国外学者得出的结论前提必须是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研究视角不仅 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处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更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上去解读具有动态性的社会主义本质。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 会主义本质认知主要有两个领域的争论:一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否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 社会主义本质谁是核心地位。这两方面的争论都不够全面和具有说服力,可以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本 质,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和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中所形成的创新理论突破以往时代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19.
实践和生活世界是历史和具涔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符号为主要存在方式的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的符号本质进一步凸现,人与外部现实世界的互动表现为信号互动基础之上的强烈符号互动,人类实践的本质是符号创制活动,生活世界的本质是符号世界。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实践哲学转向分别是符号实践转向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符号世界的凸显必将推动两种转向合流,并催生出符号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治理采用迥异于西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治理模式,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巨大贡献。以大历史观的视角,从新中国七十年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纵深出发,回溯剖析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特色从何而来,通过多维度深入解读,解答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领导核心、参与主体、方法论、文化底蕴的根脉来源问题,有助于了解和明晰其本质特征、比较优势及未来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