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非农活动与农民创业的耦合性,结果表明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创业活动长期处于活力不足的状态,即农村的创业型农民短缺,不能适应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需求.另外,研究表明,农村非农活动与农民创业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持久的拉动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农活动与农民创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变迁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村庄衰落具备多维表现。村庄衰落形成的主要诱因包括:(1)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造成村庄发展主体虚置;(2)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相对迟缓加剧了村庄衰落的步伐;(3)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阻碍了城乡同步发展;(4)村庄集体经济逐渐瓦解致使村级政府无力扭转村庄凋敝;(5)农村公共服务后续供给乏力阻碍了农业生产资源在村庄的优化配置。村庄衰落使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放缓,反过来,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加速了农民向外迁离频率,进一步加剧村庄衰落进程。基于重庆市 G 村的案例调查发现:村庄衰落使土地耕作更加粗放,农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经营主体缺失致使现代农业发展受阻;村级基层组织的去功能化致使其组织、动员与激励能力下降;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乏力使农户创业与投资缺乏条件支撑;不断劣化的村庄投资发展环境使非农产业发展遇阻,村庄逐渐步入恶性循环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而农业效益太低、农村发展太慢、农民收入太低 ,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制约。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应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调整农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实施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甘肃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户收入差距与农户分化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农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本研究利用2012年甘肃10个县区380户农户调查样本数据,对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非参数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劳动力配置方式、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有量是造成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剩余劳动力输转能力,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是减缓农户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关中星火产业带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中星火产业带建设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但农民增收不能仅局限于农业增产、增效,而应该充分利用关中地区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在继续推动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并使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村小城镇布局相结合,形成非农产业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推动关中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要加强星火产业带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并进行农村经营组织创新,以减轻农民经营风险,并力争创造全社会支持星火产业带建设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互动关系中,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务农劳动力具有替代与挤出效应是学界的一致共识。但作为改造传统农业重要力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其本身所具有的革新农业经营方式,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农或返乡的功能并不被主流文献所重视。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分析农机外包服务对农户务农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选择农机服务将有效替代务农劳动力,但并不必然诱发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具有抑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转移的趋势;特别是在村庄层面,机耕服务的改善将显著抑制劳动力外出务工。机理分析发现,农机外包服务将显著提高农户在农村部门的务工收入;统一提供机耕服务的村庄更可能发展非农产业,从而解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去向之谜”。正是由于社会化服务所具有的改造传统农业并深化其分工的功能,决定了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并非是单纯地挤出劳动力,反而会拓展农村就业空间。由此强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成为农村与城市争夺优质劳动力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重要结构性力量,城市不但为农村培养了现代农民,而且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培养了现代工人和企业家精神,两者的有效结合为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要素支撑。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迅猛扩张的同时,城乡协同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这可以有效避免当前单一发展大城市策略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成本的急速膨胀,还可以激发乡村创新与创业的活力,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关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农业大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采取的积极对策,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发展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正视加入WTO对国内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0.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助推器,但由于存在办学模式城市化的定位偏差,一直处于劣势发展.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转型的外部背景下,农村职教应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为契机,实现办学模式的转变--即以创业培训及咨询服务为重心.  相似文献   

11.
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根据农村发展和农户类型分化的实际,将全体农户分为6种类型,即:①纯农户。这类农户完全从事农业经营,并且以自给半自给为基本特征。②商品性专业农户。这类农户也是完全从事农业经营,但是,相对于纯农户而言,这类农户农业经营行为的商品化特征较强。我们将纯农户与商品性专业农户的区分标准定为,粮食商品率是否达到70%。③一兼农户。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辅之以从事非农产业的经营或就业。④二兼农户。收入来源以农业为辅,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经营或就业。⑤纯非农户。已完全脱离农业的生产经营,并转而专门从事非农产业。⑥不在业农户。完全由丧失或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所组成的家庭户。相对于在业农户而言,不在业农户不仅数量极少、比重极低,而且对农村发展意义微乎其微。因此,本文对农户类型选择和分化的研究,主要讨论在业农户的选择和分化。  相似文献   

1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可以是完全脱离农业的转移,也可以是兼业性的转移,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是后一种情况,即他们或搞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干别的;或用辅助劳动力务农,主要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如此等等。有的同志认为,兼业农户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化的剖析,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新一轮发展的启动器,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关节点,农民文明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器和终级目标。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和新一轮创业的突破口在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化,“三化”的互动发展将筑成农村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推进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及困境,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城市融入,逐步解决我国的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工理论,根据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农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创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分工的演进,交易效率也正向促进农村分工,但其作用较弱。创业对农户增收、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很大,分工对农户创业促进农户收入、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调节作用明显,而交易效率的调节作用较弱。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农户创业应该走专业化经营的路径,从资源优势、自身技能、独有的经营网络等开发专业化的农业经营;作为政策制定者,应该从改善农村交易效率入手,改善农户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与产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城镇化发展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农业大省城镇化本身有着许多特殊性,其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全国的城镇化进程。农业大省城镇化发展中面临诸多的产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现代化不足,减弱了对城镇化的推动力,非农产业不能充分吸纳就业,降低了对城镇化的拉动弹性。因此,农业大省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促进非农产业与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推动特色城镇建设,积极拓展乡镇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容量,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兼业是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业 的一种就业方式。兼业的深化影响着农业经营方式,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将长期采取农户经营的背景下,探索农户兼业的演变机理及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研究方法进展 兼业现象是随着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引发的新现象,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兼业成因的诠释,兼业农业后果的分析及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兼业现象作出价值判断。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兼业实践的发展,使兼业问题的研究发生了几个变化…  相似文献   

20.
农户与集群:高阳纺织业形态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基于经济史的视角,从农户这一微观组织和产业区这一宏观现象两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高阳县的农村工业现象。理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受中国农村资源禀赋影响下的农户,而新农村建设的合理之处,正在于立足于农村、农民的自组织来实现农村的发展。因此,不能单纯从农业考察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必须农业与非农产业并重。同时,在合作社之外,分包制也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