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西林盘是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形式,是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本文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移民社会和文化习俗几方面分析川西林盘文化的成因,为川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杨晓艺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5):50-53
在从现状形态和布局空间等角度对川西林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川西林盘的创意文化产业型、餐饮与会所型、高端居住区型、乡村旅游型、农耕文化博物馆型等五种创新型林盘保护与开发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特征及适用条件等进行比较,借以提供根据林盘现状和地方经济、人文、自然环境选择林盘开发模式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依据创意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经营主体相关成分的行为偏好及参与程度,结合不同经营时期的目标值,确定不同的主体组合方式,即:经营初期选择“农户+消费者”“农户+合作社”模式;成熟期选择“农户+消费者”“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消费者”模式。不同的CSA经营模式选择对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旅结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川西林盘文化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林盘是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形式,是蜀地人民与自然互动的产物,是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川西林盘文化的生成和演化,受地理环境、经济生产、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本文从蜀文化载体、生态屏障、田园风光、人居思想和文化景观五个方面探析了川西林盘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前日益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与化学农业、传统产销模式密切相关,农药残量严重超标,化肥滥用引发土壤污染,流通环节过长导致农户、消费者利益流失等风险形态增多,农产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从防控农产品风险的角度出发,在阐述农产品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将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与农产品安全领域相结合,挖掘CSA模式在防控农产品信息风险、市场风险、质量风险、道德风险方面的优势功能,并预见性地指出在CSA模式下必须重点防范农产品安全出现数量与合作两大风险,最后提出促进CSA模式发展的对策,以实现对农产品安全新风险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在微观层面的集体行动单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研究价值;但是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中的“社区”究竟是什么,该“社区”是如何支持农业的? 借助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文章对 S 农场的“社区”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发现 CSA 的“社区”在静态结构上由一个个关系圈交错组成,初始的关系圈是校友圈、初创团队圈,由此生发出奶爸奶妈圈、信仰圈、健康生活圈等圈子。 CSA 社区的动态形成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初始成员基于对 CSA 模式的认知信任和对创始人的情感信任形成初始关系圈;第二个阶段,初始关系圈中的焦点成员,借助“关系圈”之间的结构洞,拓展形成次级关系圈。 初始关系圈和次级关系圈共同构成了 CSA 社区,社区内的消费者消费的是“天”(天然农产品),信任的是“脸” (关系),并通过持续购买,来促进 CSA 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农业不仅仅是“靠天吃饭”,更是基于关系圈的“靠脸吃饭”。 相似文献
7.
成都高校周边餐饮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20-22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规模越办越大,学生群体的逐渐壮大使得高校用边餐饮业市场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餐饮消费群体,越来越受到高校周边餐饮业界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同时,鉴于学生消费群体的特殊性,这一庞大的餐饮市场急待开发和正确引导。本文以成都大学周边餐饮现状为例,对当代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与地方政府联手,健康发展高校周边餐饮市场的市场营销采略。 相似文献
8.
发展私有林是我国林业投资渠道的拓展。作为我国木材主要供应基地之一的大兴安岭林区应该利用国家发展私有林的政策,拓宽林业投资渠道,动员全社会振兴林业。大兴安岭林区利用私有林这种机制上的创新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值得我们去研究。 相似文献
9.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6):96-103
从翻译概念的角度分析,不懂外语的林纾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他只是参与了翻译的后半程工作,对接收的汉语信息进行再创作,完成更彻底的归化。这种翻译方式有得有失: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各司其职,林纾的合作者不必为如何在汉语中再现原作的精神绞尽脑汁,林纾也不用为理解、领会原作的本义费心劳神;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只管各自份内之事,这实际上将完整的翻译过程人为切割开来,导致了包括选材不精、作品信息不确、对原作不够忠实甚至误译频繁发生。尽管这种翻译模式有其自身缺陷,但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是其成功之处,比如,能否让精通外语的译者与特定行业的专家合作,来完成学术著作的翻译呢?这为当前我国某些佶屈聱牙的学术翻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罗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依林创立的生产要素禀赋说,突破了古典比较成本说的局限性,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纳入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创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分析和研究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掌握贸易理论的发展动向,并对我国贸易模式和策略的合理选择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对发展成都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并且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成都地区文化资源禀赋独特,是蜀文化的中心和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已具备相当的基础和条件.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制定正确高效的发展战略,实施合理的规划举措来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成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成都平原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世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36-41
成都平原经济区是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平原经济区区内传统的第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挥了它的经济核心区作用。但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且内部比例关系不协调。今后除继续加快建设成都"商贸中心",以完善的生产生活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建设服务于四川、服务于西南、服务于全国,还要把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等高层次的第三产业作为重点,重点培育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3.
成都历史文化特质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一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121-128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与中国众多的城市相同的文化内核,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和谐包容的文化气度、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成都平原的村社治理——以罗江井村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国大多数农村实际上只有“分”没有“统”,“统分结合”基本上名存实亡。但成都平原农村的经济社仍能在统筹生产方面发挥部分作用.并能提供与村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品.基本上能满足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它能行使土地所有权主体的部分权利。 相似文献
15.
从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成都市1978~2010年的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了ARMA模型,并对成都市未来三年的人均GDP进行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6.
袁庭栋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1):1-6
本文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论证了成都为何最具幸福感.文章指出,所谓天时,是指良好的气候与价廉物美的出产;所谓地利,是指神奇而多彩的自然风光;所谓人和,是指最佳的包客性与和谐的人情味.其中,最佳的包容性与和谐的人情味是成都之所以成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于忠海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3):118-122
教育学教学重理论体系,轻实践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而“问题”既是已有知识之果,又是对新知识的刺激,其本身就是知识;构建问题教学模式,既符合的认知心理,提高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又能增强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教学中,可以遵循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运用角色模拟、调查研究、课堂讨论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成都经济区协同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怀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2):99-107
成都以统筹城乡为龙头的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举措,抓住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为消除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障碍的成功尝试。其成功经验对于成都经济区其他7个城市乃至全国都有很强的借鉴和推广意义。成都经济区建设能否得到实质性的推进,能否取得较全国其他经济区更有特色的全面和深入发展,关键在于成都经济区"1+7"模式中统筹城乡改革能否实现协同发展,从而为经济区的全面合作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本文对如何实现成都经济区统筹城乡改革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成都经济区统筹城乡改革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政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成都因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城乡联系比较紧密,休闲文化传统深厚,旅游观光农业得到了较好发展。从具体模式上看,既有传统的农家乐型,也有现代的观光农业——花木观光、果木观光、民居观光,还有参与体验型等。但成都的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假日依赖性和季节依赖性强,观光群体仍以成都及周边居民为主、辐射作用小,现代观光农业模式尚未成为主体,政府的直接推动强于市场的引导,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等。历史及现实优势使成都的观光农业还有许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农民向城镇集中是实现“三个集中”的基础和前提。概括了成都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实践的三种类型:一是土地资源以征地方式直接流向非农行业,农民通过统一安置由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二是土地资源以出租方式流向非农行业,农民通过出租地获利并以市场化的方式形成集中居住;三是以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主要目的,通过土地整理获得资金,使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集中居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