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学语言由文言变成了白话,为了建设白话文学,大量民间口头语进入新文学。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虽然老舍、张天翼都主张新的文学语言要向民间口语学习,但是在文学语言民间化的过程中他们的选择和得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从规范与突破规范、雅致和俗白、单一和多样等三个方面比较了他们在文学语言上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研究在新时期逐渐突破以往单一的语言学研究模式,走向文体学、文艺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开放视野.以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为例,从语言学-文艺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形式在实现文学内容的过程中具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学的工具。由于“意”的丰饶与“言”的贫乏,语言本身携带意义的相对固定性,人的心智结构中感性经验难以传达等特点,给作家造成了“言不尽意”的困境。但从另一方面,作家用“言外之意”的表达手段克服了“言不尽意”的困境,完成了对“言不尽意”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体现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旅游文学语言中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厚的文学知识及多彩的民俗风情,对于扩大人们的见闻、增长人们的学识、提高人们的素养、丰富人们的生活,都有直接的作用.旅游文学语言的审美体验、文化韵味大大超过景物古迹本身给人的直接感受,留给人们无穷的回味.历代文人名士在云南红河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旅游文学作品,这些旅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既体现中原文化又体现边地文化的特征,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认识价值、宣传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了:1.中国古代方言的含义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本质;2.秦汉以后中国境内规模人口的多次迁徙浪潮;3.中国语言的分布格局演变以及方言形成类型;4.汉语南方方言的语言年代与百越苗蛮语言底层;5.汉语方言的分区原则和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基本观点是,肇始于永嘉之乱,大量居民的迁徙致使中原汉语分化为北留汉语和南迁汉语,日益兴起的汉语化进程彻底打破了汉魏以来中国境内的语言分布格局。特别是南迁中原汉语的纵(沿江中原汉语带)横(中原语言南流走廊)T字型语带,奠定了后世汉语方言格局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6.
形式主义强调艺术是对生活和事物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认知.主张打破人们思维和感受的习以为常的"自动化"的惯性,用"陌生化"的方法来加深和延长人们对生活和事物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恢复对生活和事物的质朴的新鲜的感觉.钱钟书对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及中国古代的修辞理论早已了然于心,所以在文学创作上有意识地注重文学的表现技巧,在文字的修词设色上苦心经营,以达到新颖奇特的陌生化效果.同时,追求"陌生化"要注意"度"的把握,要以熟悉为基础.这样才能既给人以新鲜刺激的审美感受,又不至于造成阅读和接受障碍而产生拒绝心理.  相似文献   

7.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系统发生了裂变,文学语言呈现出多元杂糅发展的局面.在胡适等人的理论倡导下,现代白话一统成为新文学唯一的文学语言基础.同时,白话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呈现出相当的欧化倾向,兼收并蓄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表现力的中国现代民族书写体系.清末民初与五四时期文学语言建构产生了明显的区别空间,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文学中文体、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文言性质新论——古代汉民族共同语说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是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对文言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文言与方言、白话关系的探讨都有助于证实这一观点,确认这一观点。许多有关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图书印刷业的发达是版权观念产生的前提,中国因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版权观念与活动。中国古代的版权保护在某些方面已接近现代版权的内涵.在世界版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版权保护又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跨体式文学语言的语用程序强调的是:语用主体对其他语体语言手段或非语言手段的临时借用,必须在“活法”的指导下,根据话语角色的定位,巧妙激活其他语体的语言手段、非语言手段与读者阅读视野之间的最佳关联,并由此呈现出表现形态丰富多彩的跨体式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1.
方言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方式表现为如下不同层次直接选用方言词语和语法格式,这是多数情况;方言成分与相应的共同语成分在语篇中前后出现,形成语义复现;方言成分"升格"为作品的描写或议论对象.上述方式与作家的创作意图、对方言的敏感和判断力、语言规范化意识等相关;泛地域的方言成分,不利于作品语言风格的统一和地方特征的突出;方言成分的有效运用,可补充共同语的表现力,可提升方言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古代家庭幼儿教育的发展作一粗线条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家庭幼儿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旨在为现代家教和幼教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建筑语言和文学语言相互组合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试图探讨"建筑意"和"场所精神"的内在关系,进而分别从建筑欣赏的主体环节和建筑创作的客体环节两个角度,来论述文学语言对深化场所精神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乡土文学创作的旺盛时期 ,语言与文体主要分为鲁迅风格与废名风格。异域情调与乡土风情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而在台湾 ,“乡土文学”与“台湾话文”的提倡只是根据台湾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环境和时代需要提出的“历史性的权宜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有碍于与大陆文学的沟通。台湾乡土文学的提倡是正确的 ,台湾话文的提倡有明显的狭隘性 ,其争论中所着意强调的台湾本土意识及与大陆差异的观念 ,被人无限地放大之后 ,成了少数台独分子的一个筹码。这正是这场论争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作为凸显体裁的语言要素,中国报告文学的语言体式于百年发展中,呈现出由早期的外指性叙述语体走向外指性叙述语体与内指性叙述语体及其它形式语体相兼容的语域变异之总体趋态。它还显现出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特征,以及以写实、简洁、谨严为基点,辅以雄浑、悲壮和明朗、绚丽两种添色的语体基调。  相似文献   

16.
真正意义上的晋方言研究,首推山西大学建校之初山西大学堂赴日留学学生景耀月1907年发表的《晋语》,这是晋方言研究的开篇之作;随后,瑞典人高本汉于1910年来山西调查方言,1911年正式入职山西大学堂教授外语,所著《中国音韵学研究》被誉为中国音韵学的“空前伟著”;曾任山西大学堂教务长的刘文炳于1932年始写《徐沟县语言志》,成为晋方言单点调查研究的先导;1957年,以山西大学中文系为主导的方言普查,开拓了晋方言调查研究新局面;20世纪末,山西大学教师成为编写方言志的主要力量;新时期以来,山西大学晋方言共时与历史研究跃居全国领先水平。晋方言研究伴随着山西大学的脚步走过了百余年的奋进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早期知识阶层产生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 ,但是它不仅仅是武士转化为文士的必然产物 ,其产生还与西周时期的教育方式和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它的产生又推动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与繁荣。就当时的教育状况和社会历史条件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而言 ,中国早期知识阶层在来源、思想行为等方面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禅宗作为一种认知语境,其对文学语言的影响是可能的.禅宗对文学语言的使用有着潜移默化的"柔性"影响,常常使文学语言的句法结构更具灵活性、句法功能更趋多样性、语义内容更显模糊性,以此实现文学语言对特定语境的适应.文学语言又有助于禅宗义理的传播,有助于禅宗"空"语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词汇、句法两个层面对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主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加强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体之间差异的认识,消除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模糊认识.通过探讨希望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口语学习的效率,也同时希望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差异的重视,通过交际教学法,帮助学习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摆脱"哑巴英语"这个"瓶颈".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鲁迅与周作人怀揣着思想革命的愿景介入到文学革命中,这使得他们的文学语言观念在各自内部区分的基础之上表现出“以汉语思想”的合力性。一方面,周氏兄弟警惕于修辞话术对于思想的奴役,反叛作为一种文体而非仅仅是语体的文言古文,渗透的是某种语言决定论的逻辑;另一方面着眼于改良中国语文的需求,他们通过提倡“直译”法来塑造一种欧化白话文的结构,背后更为深入地联通到晚清以降其所关注的“国民性”改造的议题。在这一破一立之间,推崇名实合一的语言价值伦理被构造出来。周氏兄弟力图以之重建国民的意义表达机制,但这一改革方案并不处在以大众化为旨归的语言通俗运动的脉络之中,而是典型地体现出“五四”知识者本位的启蒙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