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晚宋江湖诗派取法晚唐,晚唐体卷土重来。杨万里倡导的"晚唐异味",经姜夔、四灵转接传承,逐渐凝定为江湖诗派的诗学取向。他们以晚唐济江西,带有诗风变革的明确意识,却走向了师法晚唐贾岛、姚合等几位中小诗人,呈现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狭深取向。有鉴于此,江湖大家戴复古倡导效法陆游,江湖诗宗刘克庄在肯定杨万里的同时,亦刻意倡导取法陆游。戴、刘借鉴吕本中矫正江西诗学"以苏济黄"的诗学模式,倡导"以陆济杨",希图以陆诗的深广社会现实内容来补济晚唐体内容的贫乏单调,以陆诗悲健雄浑的艺术风格来矫正晚唐体诗境的琐屑纤微。这样允当的诗学引导,使得江湖诗派于晚宋独领风骚数十年。  相似文献   

2.
"晚唐体"概念至今无定论,大致有两个层面,一为时间层面,即真正晚唐时期的诗作;一为风格层面,即学习晚唐诗风的诗作。宋初"晚唐体"属第二类。其五律效法贾岛、姚合,七律效法许浑、郑谷。宋初"晚唐体"诗人分为入仕诗人及隐逸诗人两部分,入仕诗人诗风呈现典型的晚唐体特征,隐逸诗人则情况复杂。北宋诗论中尚无风格层面的"晚唐体"概念,魏野、林逋也未被当做"晚唐体"诗人。因此,对"晚唐体"的定义,应考虑时代、诗体及诗人群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方回对"晚唐体"了解颇为深刻,他厘清了"晚唐体"的发展脉络,细致剖析了"晚唐体"兴盛的主要原因和创作技法,使南宋以来对"晚唐体"的混乱认识逐步趋于统一,在"晚唐体"接受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梁代宫体之名的缘起者徐摛是简文帝萧纲的老师,很受萧纲器重.他独特的文学思想对萧纲等人深有影响,推动了宫体诗产生他的创作题材突破了永明体以咏物为主的限制,涉及到了内帷;他作诗好为"新变",诗风糅合了永明体的精致和元嘉体的抒情,其艳丽的辞句则开了宫体诗派华美风格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晚唐体"之说是宋末元初出现的.两宋人对晚唐诗的说法不一,所指晚唐诗人是以孟郊、贾岛、姚合为代表的一些有隐逸倾向、写清苦生活、刻意琢磨诗歌艺术技巧的诗人.至宋末元初,"晚唐体"这个诗学概念形成了一体三义特指一些具有隐逸情调的精雕苦吟之诗,包括以"郊寒岛瘦"为代表的"唐之晚年诗",宋初一些僧隐诗人所作类似郊、岛之诗,宋季"四灵"一脉学习贾、姚之诗.该文亦扼要论述了宋初、宋季"晚唐体"之风貌,并对近世流行的贬抑"晚唐体"的文学史观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周小艳在《河北学刊》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清初“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冯班对清代诗坛影响深远。但诸多学者往往将冯班的影响局限于“虞山诗派”和吴乔、赵执信等诗人,而未注意到何焯。冯班诗学以晚唐为宗,将取法晚唐的诗歌取向系统化、合法化,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并聚集了一批风格取向相同之人相互唱和、切磋,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晚唐诗风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上官体"考辨二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为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风格称号,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上官体"虽曾"贵显"一时且衣被后代,对初唐宫廷诗风的流变乃至唐诗史的演进影响深远,然而从当代起即受到了众多的误解与责难.因此,广泛地勾稽索引,刮垢磨光,理清上官仪的生平履历,以见"上官体"生成的真实面貌;深入地辩证考订,拂尘去埃,重现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新变"诗风所体现的诗歌艺术演进内在趋势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魏野诗体辨     
魏野是宋初著名诗人,关于他的诗,后世多把它归为"晚唐体",但也有人指出其诗"白体"成分.首先从宋初诗坛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魏野的生活实际辨别魏野诗风的形成,然后具体从魏野诗歌题材、内容、体裁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辨别他的诗风特点,从而辨明魏野诗歌在体派归属中争议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初诗坛,更好地把握魏野的诗风.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岭南诗坛名家辈出。如果从地域、诗风和政治文化这三个角度对这些大大小小的诗派进行整合,大致可以把清初诗坛划分成中原、江南和岭南三个不同的区域。在岭南诗坛成为主导的雄直诗风最能体现志士遗民抒写性情的诗学要求。清初江南诗坛主要有虞山诗派、娄东诗派和秀水诗派。中原诗坛最有影响的是神韵诗派。因此,大体上可以说,清初诗坛实际上形成了以江左三大家和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江南诗坛、以王士禛为代表的中原诗坛和以岭南三大家为代表的岭南诗坛三足鼎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新诗革命具有特殊的历史语境 ,采用了极端的革命方式 ,是一次远远超过汉语诗歌承受能力的文体大革命 ,具有激进、极端的特点 ,完全打破了文体革命渐进才能有效地进行的原则 ,废弃了汉诗诗体的进化所具有的渐变传统 ,不是纯粹的文体革命 ,而是被严重地意识形态化 (政治化 )、世俗化 (急功近利地实用化 )的非诗的极端的文体运动 ,是利用了诗自身的文体革命潜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启蒙运动。这样的文体革命给汉语诗歌带来了特殊的后果 ,影响了汉语诗歌在 2 0世纪正常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明史上五四时期是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新月诗随着新月诗派的建立诞生了,新月诗在形态和形态上突破了旧题诗的束缚,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自觉地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艺术,使中西诗艺相融合,创造出新的诗体。现从五四时期新月诗为研究对象,讨论新月诗在艺术形式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魏野从方回划分宋初"三体"之时便被认为是晚唐体诗人,但其诗作的内容及创作手法皆体现出鲜明的白体特征。以七律为例,就内容而言,多为送行交游及朋友间寄赠唱和之作,且偏重于叙事、言志、写意,类白体七律;就创作手法而言,语言大多明白晓畅,出语自然,不事雕琢,且言意好尽,不太讲含蓄,发挥了白体善于铺叙的功能,有明显"以文为诗"的倾向。这是魏野七律最突出的特征。其五律等诗体亦大多如此。因此,就诗风而言,魏野更倾向于白体诗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晚唐体诗人。  相似文献   

14.
王珂 《东方论坛》2003,(3):33-40
散文诗是一种世界文学体裁 ,散文诗文体在生成发展过程中与诗、散文等文体相互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在特定时代契合的产物 ,是西方散文诗文体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文体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偏向于散文 ,在中国偏向于诗 ,甚至被长期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 ,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散文诗”作为这一文体的“称谓”是不准确的 ,造成了这种文体与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串义现象 ,导致了中国散文诗的文体建设与新诗的文体建设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曹贞吉,清初著名诗人,其外祖刘正宗在清初力倡济南诗派,以宗唐为旨,曹贞吉诗歌深受外祖影响,诗风发源于初盛唐。济南诗派另一领袖人物王士禛主张"神韵说",与曹贞吉交厚,对寄托遥深的曹氏诗歌亦彼为激赏。然而随着清初诗坛宗宋诗风的兴起,曹贞吉诗歌一为诗坛风气所感染,一为自身遭际所激发,由宗唐而宗宋,并最终融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对清代诗歌摆脱明诗余绪形成自身的时代特色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中国新诗诗体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国新诗发生之中寻找到深层的答案.新诗的发生,把旧诗推向对立面,造成百年旧体诗创作始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造成百年诗体建设的偏狭;发生期新诗在体式上的特征就是"自由",造成百年自由诗体的强势地位,制约着其他诗体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定型或准定型诗体;新诗发生期对外在格律形式的轻率否定,成为一种定势思维,制约着新诗格律的探索,百年中国走过了一条新诗自由化把律化推向边缘的诗体建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把 5 0— 70年代的中国新诗放到 2 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中去 ,从诗的流派、体式和诗美内涵三个层面进行审美观照 ,认为 5 0— 70年代的中国新诗是在自律与他律、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合力场中艰难地生存与嬗变着的。于流派表现为现实主义的畸变、回归与丧失 ,伪浪漫主义的一度喧嚣 ;于体式表现为民歌体的势压群芳 ,政治抒情诗充当霸主 ,其他体式处于从属地位 ;于诗美内涵表现为虽有崇高美的存在 ,但就总体而论 ,则为真善美的对立与错位 ,乃至丧失了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爱上了诗歌,中学、大学时代所受的诗教,使我对诗的内在构成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从一开始研究诗歌起,就把学术关注点置于诗学理论,即立足于考察新诗并将此考察引向关于中国诗学本题特性的求索.回顾学术生涯,我发现自己既是从诗体、诗质、诗潮进入新诗研究的,又是以诗体、诗质、诗潮为基点在建构着中国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加拿大英语诗发展成熟的时期 ,本文对这一时期的加拿大诗歌进行了综述 ,指出这些诗体的一些明显特点 ,概括了这一时期诗歌的意义和影响 ,也间接地介绍了加拿大一些新诗人和新诗风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前后诗坛形成革命诗潮,南社诗人的成就,是其重要标志。革命诗潮是诗界革命的新阶段,沿续了"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三长具备的诗界革命纲领。在冲决旧诗境域、开拓新诗意境方面,表现出更不受传统诗教规范拘缚的精神,近代民主意识、民族精神、反清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在语言和格调上也有所变革发展。但国粹主义文化观阻碍了诗体变革的突破。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构成中国诗歌近代化转型的重要阶段,也形成了至今仍影响面很广的第三种诗歌类型"旧体新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