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一部较负盛名的小说,其主人公葛薇龙对于其堕落是具有着清醒意识的,但其堕落的原因又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的内在结构的三个层次,即以色相为本钱的本我阶段,理想的闺秀之路的超我阶段,理想与诱惑博弈的自我阶段来具体分析其复杂的堕落过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优秀的新写实小说家,方方一直在作品中不懈地阐释生命运动的状态,追索人生失败的根源。她的一系列中篇小说,以丰富多彩曲折感人的故事,寓意深远惊警凝重的内涵,精炼传神流畅生动的语言,展示出一幅幅真实而残酷的生存画面。她形象地描绘出在宿命之手操纵下人人在劫难逃的悲剧,发出一声声宿命的叹息。方方的悲剧命运观是沉重的,也是深刻的。她剖析了人生悲剧的根源,直视人性的内部,使读者在警醒之中做深刻的反省,以超越自身而达于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4.
封建人格意识的道德观和物质主义感性个体生命的追求是祥子市民个性主义的人性本质,自私、冷酷和怯弱、无力是其性格消极阴暗的一面,这也是社会悲剧中祥子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荒原狼》写作的时代是一个堕落的时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社会里几乎无法生存。黑塞在小说中提出以幽默作为拯救手段,帮助人们获得信仰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作家的幽默观是建立在堕落时代背景之上的“绞刑架下的苦笑”,但并不绝望,其实质是爱和信仰。正因为如此,对黑塞的阅读和阐释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元合一”是人类哲学思想中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既是事物的初始原态,也是事物的终极趋势,是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客观事物的“多元合一”绝不是多元的简单迭加,它们都遵循着自己的原则和规律,有其自身的构造方式。“多元合一”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萨特与卡夫卡的自由概念都具有宿命论特征.卡夫卡从人的选择中看到了人的自由的绝对性,萨特则强调自由即选择的自由.在人的现实处境中,萨特的自由表现为积极地介入生活和选择的责任感,卡夫卡则从他的原罪观出发,提出了"自由即束缚"的思想.他们的差异根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毕飞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令人瞩目,作者以冷静、细腻的笔法朴素地描绘女人生活,写女人的欲望、挣扎和女人之间的冲突,透过对女性心灵轨迹的剖析,关注女性生存空间对女性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作者反复书写"伤害"这一创作主题,同时执着地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并将其归究于深奥莫测的命运力量.  相似文献   

9.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悲剧代表作。透过作品品读作者哈代的悲剧观,这种悲剧观不是让人痛让人哭,而是让人以一种淡淡的忧伤感受悲观,以局外人的淡定感受一种注定如此、必然这样的悲剧生成。哈代通过笔下的人物让读者看到他对待悲剧的态度,直接面对并坦然接受这种结局。  相似文献   

10.
"自由意志"的萌动与毁灭--蔡伯喈悲剧的人文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记>的主人公蔡伯喈历来是个否定性形象,如果将他放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个人物性格中有当时西方流行的人文主义思想色彩的"自由意志".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自由意志"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蔡伯喈的悲剧是中国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在老庄哲学中,道、德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与原则,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当重建道德信念,树立“以德为本”的思想,健全法制,建立一个义利统一、义以生利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伦理道德体系,以保障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人文价值方向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13.
一、老、庄之道:从自然到自由“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其“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就老子的言语而言,“道”似乎是先于天地万物并且产生天地万物的一个“东西”,即:“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相似文献   

14.
回溯和梳理老舍解放后的创作,人们可以看到作家精神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前期和后期创作的不同追求以及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复杂风貌。  相似文献   

15.
老子关于"不争"的思想是他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与不争相联系的是柔弱、锲而不舍、包容一切、不敢为天下先等精神。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一种高明的争,他不是在提倡君王南面之术。老子说"不争",是指"不去占有",他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指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结果是无人可比的。老子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给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老舍和李光洙作为中韩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对中韩文学由近代迈向现代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无不使命感地去迎接个性主义和妇女解放的时代思潮,不无权威地解析这股西方先进思潮在中国和韩国社会的植根、发芽和成长的趋势,并且两人恰好站在"情感革命"之正负两端,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想像和各种假设,从而塑造出极富民族特征的丰满的女性形象,设置出各种经典的艺术场景、奇妙的爱情形态和精彩的情感对话。他们的作品让人深切感觉到新旧时代变革期不同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话语形式在文本中的彼此斗争、厮杀和相互解构。而这些恰恰反映了两位作家为了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精神层面探索而激烈鏖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和陆云被钟嵘称为"二陆",陆氏为东南望族,"二陆"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为吴国的大司马。吴亡,陆机、陆云隐退故里10年,后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受到器重,但政治上却不得志,陆机甚至死于"八王之乱"。陆机和陆云的性格迥异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不同的风貌,陆机繁缛,陆云鲜净。然而两人都很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陆机的作品《文赋》精微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在艺术构思、谋篇布局、美学标准和文体的分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从《老子》中的“有”和“无”看现代反义词研究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若用今人的眼光及研究方法来研究古汉语反义词,可能会遗漏某些重要的东西,而使用系联法可以提供新思路,并以<老子>中的"有"无"为例来说明."有"无"是<老子>中的一对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反映古人的宇宙生成观,古人对它们的哲学体认留在它们的同义词和同源词中.系联"有"无"的同义词,发现了它们的中介,系联它们的同源词,发现它们的隐义素有"词义渗透"现象.  相似文献   

19.
祥林嫂的悲剧是文化悲剧的一种典型。以鲁镇民俗为核心存在的“鲁镇文化” 以其残酷性使祥林嫂“虽生犹死”;就个体生命而言,虽然死能带来微渺的希望,但祥林嫂仍无法获得最终的解脱。这也是鲁迅重视“人的文学”观的真正之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相对安定社会的憧憬.《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的评说,实反映了秦汉以前人的普遍看法.同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原人至秦地寻求建功立业的现象比起来,为避世全生而至秦地的是一股潜流.但正是这类人的增多,养生、重生的思想在秦地滋长起来.春秋战国时的几位名医产生于秦地,也反映了这个事实.老子因周王室的种种事变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失去了信心,故西入秦;而杨朱、秦失这些本生于秦地,又受过老子思想影响的人则东至宋、鲁之地,传播具有道家色彩的重生思想,以求以此救世.秦地重生、养生思想同燕齐神仙家思想的结合,孕育了道教,也形成了道家中重生、养生思想向道教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