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德秀的《诗经》评点,以"性情之正"为价值核心,这种文学观渊源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和"重质轻文"的文学功用理论,对南宋末年的文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觏的儒学思想是以礼为中心,他的人性论或性情论是从属于其礼论的。在李觏24岁时所作的《礼论》中,为了论证乐、刑、政是“礼之三支”,仁、义、智、信是“礼之别名”,他持性三品说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其人性论的大致倾向。但李觏的人性论有其理论上的不确定性,甚至有一些前后矛盾。在他30岁以后的思想中,为了论证圣人之道不是“以道强人”,则是“因其有而品节之”,“唯礼为能顺人情”,性善或情善的思想成为其性情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宋学中,李觏的性情论处于新儒学理论建构的初始阶段,这类似于郭店楚简的性情论在先秦儒学中的地位。文章将李觏的性情论与郭店楚简的性情论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在理论上有相似之处,而且都带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3.
略论王安石的性情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情命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宋代的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的视点,对性情命论做了一番深入的考察。王安石的观点较为独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个人的深刻见解。这种观点在后世的哲学思想发展中,影响极大,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人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提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相似文献   

5.
孔颖达《毛诗正义》广泛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的性情思想,其性情思想主要内容为:性情的本体是"气";"受气"的厚薄不同使人性分为九等,各等善恶不同;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来教化人民,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教化得以成功的依据在改变人的性情,使人性由恶趋善、性情中和;教化最有效的手段是诗与乐。  相似文献   

6.
韩愈和李翱的道统说和性情论是对唐代佛教"世系"、"传灯"思潮的一种反动,是先秦以来儒家伦理学说的恢复和传承.唐代中期佛教日盛,对中唐民众伦理思想冲击甚大.为了扭转佛教伦理思想对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和破坏,韩愈和李翱吸收了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的某些思想,提出"道统"和"复性"的主张,客观上遏制了中唐佛教伦理思想的影响,为宋明新儒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妙玉的身份、性情和结局。主要从她的性情方面,论述了她爱洁成癖、自命清高、孤高遗世,正值青春妙龄,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孤苦无依;作为出家人的她,本应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静无为,但事实上,尘世的珠围翠绕、柳绿花红对这位妙龄少女产生了极大影响,始终未能真正的做到因色悟空。  相似文献   

8.
道教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度人经>是灵宝派教义思想的核心.<度人经>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谱,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神本向人本的演进过程中,先秦儒家性情学说大体经历了由孔子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等有关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其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上.  相似文献   

10.
《单向度的人》除了表现出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尖锐的外在批判外,更重要的乃是其所展现出的内在批判。这一内在批判反映在马尔库塞的现象学方法之三个层面的运用上,一是对批判之元方法意义上的批判,二是对高度发达工业社会所采纳的"在世—存在"之观察视角,三是对技术控制的现象学还原。这种现象学方法的分析有助于理解马尔库塞"批判"哲学的意义及其对"此在"本身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行人》中的阿直受到了来自家族制度和知识的双重压抑,她寡言少语、隐忍顺从。而她的丈夫一郎则面临着另一种生存困境,他具有正直、理性、觉醒的一面,憎恶虚伪,渴望真情,但他同时也是家长权力意志的体现者、知识和学问的化身。他渴望了解妻子,却桎梏于自我的窠臼里。他和阿直的生命轨迹是两条没有交叉但却是同一悲剧指归的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12.
金景芳先生的易学研究继承了孔子《易传》开创的探求义理的学风,形成了自己系统的观点和学术风格,代表了二十世纪义理易学的水平。先生一直认为《周易》的价值在于它所讲的思想,而卜筮不过是它的躯壳。《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序列说明其哲学是乾坤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系辞》、《彖传》中实际都讲到了辩证法的合二而一。《归藏》与《周易》二易由首坤次乾变为首乾次坤,是老子与孔子思想所自从出的不同,表明了商周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发育成熟程度的差别,《归藏》之占七八不变爻,《周易》之占九六变爻,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先生还对《易传》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认为《周易》经传密不可分,说明了《易传》内容的构成及其与孔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佛教历史观不是佛教基于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形成的观念,而是说佛教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有规律的历史演化轨迹,这些轨迹根植于历史的创造者,由此体现出佛教历史观具有某些特点。精英佛教历史观具有精英化、理论化、系统化等诸多特点,在很长时期内占据了学术主流。作为一个个案,《易筋经义》从侧面展现出明末以来佛教历史观的转变,其作者、内容、表达方式、情节、地位等无一不附有“小传统”的痕迹。佛教历史观中的“小传统”之塑造不仅源于作者的视野,而且在很大程度展现出作者哲学观念的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4.
量刑仁性化,是指在量刑过程中,以人为本,把人作为量刑制度中必须予以尊重的主体,适当考虑人伦道德,使量刑结果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做到人性化和伦理化统一的一种原则.这一原则在《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及其相关法规中都有所体现,可以说蕴涵在这些规定中.量刑仁性化原则包括量刑人性化和量刑伦理化两个层面,它可以缓和法律和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并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16.
孔子所说"知仁勇艺"的心理与教育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说的“知仁勇艺”,既与教育有关,也同心理相符,即“知”(智)相当于智育、认识;“仁”相当于德育、情感;“勇”相当于体育、意志;“艺”相当于美育、艺术心理。四者既是四特征的人格结构理念,又是四因素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孔子从知(智育)、仁(德育)、勇(体育)、艺(美育)的意义与目的、内容与任务、途径与方法等方面作了论述和分析,提出的观点和举措,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从王国维意境"深浅"说和宗白华意境"境层"说可以确认意境内涵结构应包括: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等三个层次。情景交融是意境内涵结构的基础层次,象外言外为第二层次,最高层次为"进乎道"层次。在这一最高层次,文学艺术意境之道与哲学之道相通为一,从而文学与哲学也相通为一。这三个层次既表现为不同作品意境创造上存在的横的关系,又表现为一个逐级升华的纵的完整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8.
“宾兴”一词最早发端于《周礼》,作为与古代科举渊源之深,交融之广的一个特殊术语,在宋代人的眼中甚至被视作为科举制的最早源头.“宾兴”的意义也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进入科举时代后“宾兴”最初作为一种科举典礼而言,与乡饮酒礼结合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宾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作为一种慈善性的助学助考形式,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起来.荆州也正是基于这一形势的影响,其宾兴组织开始得以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南宋初年的杜充,先以守御两京获得抗金名臣的声誉,后以宰相身份统率各路宋军在防守长江时主动降金。这一骤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宋军将帅不听调遣,令他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而导致失败,促成其投金的抉择。但更为根本的动因在于,杜充的抗金主张与日益保守的朝政路线发生了激烈对抗,以致无法与当时的政治相兼容。杜充前后截然相反的人生选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宋初政治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文化作为软实力是体现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65%左右,如何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厄待解决的问题。以太谷县为例从地方民族文化与农村体育文化交融的视角出发,展示了两种文化交融可行性的研究,为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新思路,为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