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同源词可以加深对同源词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丰富已有的语言学理论,所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分析同源词进而探索词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同源词研究也可以说是训诂学的尖端,古籍中许多遗留的训诂问题有一大部分要依靠这方面的研究才能得已解决;同时研究同源词有助于鉴别古代典籍中注解之得失以及科学地整理汉字:一是减少汉字的字数,二是减轻写字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汉字构字理据与汉语构词理据的交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汉语的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如此,汉字构字理据便与汉语构词理据产生交集;"六书"的内涵特征就是构字理据;"构字-构词"理据交集揭示了"同源字词"这一字词局部融合现象的内在机制,同时对段玉裁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训诂方法作出新的解释,揭示了该方法的深层机制。"同源字"、"同源词"、"同源字词"三个术语可以独立存在,它们各自概括了不同的对象,"同源字"、"同源词"均属单纯集,"同源字词"则是交叉集。  相似文献   

3.
词族比较法是研究汉藏语同源词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有利于区分同源词和借词;可以提高同源词的识别率,拓宽同源词比较的范围;也有助于理出同源词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研究领域,“同源字”与“同源词”两个概念确切的内含和外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为同源词或同源字所下的定义,往往字、词不分,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本文认为,讨论同源词。应该从词的音与义出发,而讨论同源字,则必须从汉字的本体——字形出发;同源字与同源词尽管有时候在字形上具有重合关系,但是,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而不别。本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从汉字的构意性质、汉字的孳乳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名物考证,尤其是古汉语植物命名探求历来是传统语言学中公认的难题。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科学的名物训诂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古汉语植物命名探求中,传统训诂中的"因声求义"法,即同源词系联比较法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可以避免声训法释名的偏误,还可以比较相似植物命名义的不同,在辨正释名的故训异说方面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声训之出现甚早.<尔雅>就把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来运用.汉代学者运用声训所取得的训诂成就,把音义关系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戴侗等人运用声训把词的语源义探求与同源词揭示结合起来,拓宽了声训的用途.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运用声训广泛剔发词的音近义通现象,大量揭示同源词,创造了训诂学史上的最辉煌的业绩.王念孙以声证义,主要的根据是声纽.  相似文献   

7.
王念孙在“训诂之旨 ,本于声音”这一总理论的指导下 ,创立了“就古音以求古义 ,引伸触类 ,不限形体”的训诂方法。“声近义同”现象入手 ,揭示同源词的“命名之意”以及汉语同源词语义的系统性和音义结合的规律性 ,采用多途径和多形式研究和系联同源词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传统上的同源词研究大多是立足于音近义通,笔者以《同源字典》为研究对象,就其所收录的同源词在形体上的不同表现逐类作了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同源词在形体上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同源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借助字形。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阐述了字形视角可作为同源词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刘又辛在文字训诂研究中,对汉字发展、汉字假借、同源词、异体字等方面提出了新见解,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换读”这一文字训诂现象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的诗歌里,它弥补了当时语言文字不够丰富的缺陷,是古人注音释义的方法之一,同时又是不同方言分化的结果。本文就它的产生、前人对它的研究以及它与同义词、同源词,本字和假借字之间的关系几个问题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王力很有影响的《同源字论》,将同源词与同义词论定为有从属关系:同义词是同源词中占很大数量的一类.这是违背事实的误断,并且所主同义词完全偏离了他自己提出的"一义相同"观.此论对同源词研究与同义词辨释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其实,同源词与同义词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语言现象,两者在组合的性质特点、标准以及研究目的、方式上都不相同.但它们有渗透关系,两种研究也能相互作用,主要是同源词研究对同义词辨释的作用,同源求异法--异形求义法与声符求义法,是对同义词辨释有独特作用的重要方法,探讨同源词与同义词的关系的重要意义,就要认识两者的渗透关系和同源求异法.  相似文献   

12.
分析同源词是《通雅》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方以智尚未提出“同源词”、“词族”一类的术语,但他把一些语音相近、语义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分析它们的音义关系.他所做的工作正是在分析同源词.方以智在《通雅》一书中分析了大量的同源词,为我们今天研究同源词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从刘熙《释名》的声训到王圣美的“右文说”。为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 ,清代学者对“右文说”合理成分的发掘 ,又把同源词的研究向理论方面推进一步。然而 ,这都是在缺乏语言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情况下所进行的探索。直到王力先生《同源字典》问世 ,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才步入科学的轨道 ,而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同源词研究还有待承学之士的进一步努力 ,这对汉语史的建立以及汉语词汇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从事的语源学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 ,首先就上古音总结出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转移规则 ,确定了“大”、“小”、“乱”三个义类 (即语源义 ) ,然后就上古文献钩稽有关词汇 ,以同义词互训同训为经 ,以同源词音转可通为纬 ,归纳出“博”、“小~”、“悖”三个同源词词群。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词汇并非散沙一盘 ,汉语的词汇系统就是由一个一个同源词词群组成的。本文还利用亲属语言同源词进行词汇和语音的历史比较研究 ,文中推求的语根表明 :汉语前上古音存在 smp_、 tsl_、 mp_等复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15.
用同源词考证与现代方言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征引大量古代训释与用例,用现代湘中地区方言对理嫠、搂、娆、列等同源词进行详尽的考证,对于研究方言同源词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借鉴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原型范畴理论 ,重新对同源词作了界定。并由此得出结论 :解释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上只注重对同源词进行描写的方法的不足 ,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 ,可以把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带入一个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的同源词流传至今,往往在各地方言中留下它们的踪迹,考证同源词,征引古代训解与用例无疑是必要的,但举证现代方言─—活的语言同样应予重视。本文所考各组同源词,既首以古籍证其“声近义通”,又次之尽力以方言足证:把传统同源词考证与现代方言研究结合到一起。每组词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词是方言中有的,故名曰“方言同源调”。论证仿章太炎《新方言》、杨树达《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即先书证,后方言。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同源词和构词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一,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中形成的。词义引中产生新义,近引中义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中义就分化为同源词。这种同源词是由词义构词法形成的同音的同源词,有的字形没有变化,有的字形有不同。二,音近同源词是由音变构词法形成的。一般来说,音变构词必须有严格的语音标准,不能随意把语音相远的词定为同源词;有人认为有所谓声韵各有不同来源的“声韵同源”词,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观点。 三,由结构构词法造出的都是复合词,复合词总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它只存在共语素的同索词,不形成传统意义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语言研究有了很显著的成就,但是对甲骨文同源词的研究却很少涉及。我们根据商周的传承关系,由周秦音系推测出商代音系,在一定范围内从字形入手,结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记载,从字形、语音、词义三个方面分析甲骨文几组同源词,说明商代同源词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源词和同义词。对于同源词和同义词问题前人虽有过相关的论述,但对同源词的“义同”和同义词的“义同”这一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鉴于此,本文从二者“义同”的区别入手,阐述了科学的区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