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著名学者林沉教授因心脏病突发,不幸于1999年2月10日凌晨1时逝世,享年68岁。林沉教授的逝去,是内蒙古大学和蒙古史、元史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为失去了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而悲痛万分。林沉教授又名亦邻真,蒙古族,伊克明安氏,193...  相似文献   

2.
综述我国蒙古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陈献国《内蒙古社会科学》第6期第89—92页中外蒙古学家在呼和浩特聚会容舟《民族语文》第5期第66—67页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闭幕陈永龙和其《光明日报》10月1日 第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是现代卓越的史学大师。研治《诗经》承“史学就是史料学”之学术观念,从史学和语言学角度入手,以科学的方法,考证《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及用诗情况等,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他是近现代第一个提出“《诗》是文学”的学者。在《诗》学研究上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12月13-14日,中国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吴团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娜仁出席开幕式。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中国蒙古学学会联合主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吴团英作题为《拓展研究领域创新学科建构推动中国蒙古学研究事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前些年,大家都津津乐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文化大革命”发生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全世界的蒙古族绝大部分在中国,蒙古学在哪里?在那场浩劫中,中国的蒙古学确确实实是落后了。我国对以《蒙古秘史》为经典的蒙古文学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近20年来,中国蒙古学的研究人员迅速成长,形成了一支阵容宏大的队伍。他们硕果累累、业绩非凡,令世人瞩目。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蒙古学在中国。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巴·苏和教授新著《解读:蒙古文学发展史》(2006年3月)就是其中的一部学术力作。此书32万字,图文并茂、装帧美观。此专著以…  相似文献   

6.
首次国际蒙古学学者大会是于1959年举行的。在第一至第五届蒙古学家大会期间(1959-1987),国际蒙古学家大会的常设委员会一直在行使其职责。国际蒙古学学者大会的首任主席为B.锡林迪布(Shirendev)教授,秘书长为S.鲁布桑旺丹(Luvsanvandan)博士。1987年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蒙古学家大会正式成立了国际蒙古学学会,并通过了其第一部会章:"国际蒙古学学会(以下简称IAMS)......是一个在自愿基础上的联合蒙古学学者及各国蒙古学研究中心的非政府的学术组织"(引自IAMS章程)。IAMS以鼓励与指导蒙古学研究,协助各蒙古学中心及蒙…  相似文献   

7.
《日知录》的训诂成就主要体现在经学考辨、史学考辨、考证典章制度、考释文字、考释词义、解释句意、揭示修辞手段、考释用典和校勘文字等方面。《日知录》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顾炎武对经学、史学的考辨,对清代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顾炎武对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对清代学者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顾炎武开启了清代"实事求是"的治学学风。  相似文献   

8.
双福著《古蒙古语研究》一书,于1996年11月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35万字。本书对中世蒙古语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上溯上古蒙古语,下证现代蒙古语,以期阐明蒙古语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一章“语音学”将中世蒙古语分作四大方言进行研究,尤其详尽地描述了本部蒙古语元音和辅音系统及其特征;第二章“词法学”广泛地论述了中世蒙古语的名词词缀、动词式态和变格助词;第三章“词汇学”介绍了中世蒙古语珍贵资料《华夷译语》中的蒙古语基本词汇,并编成辞书形式;第四章“句法学”分析和讨论了《蒙古秘史》的句型及句子成份;第五章“…  相似文献   

9.
全福教授是蒙古族当代著名学者,蒙古诗歌研究是他的主攻方向之一,其相关著作有《〈诗镜〉诠释》、《文韵论》、《蒙古诗歌学》、《蒙古诗歌理论研究》等,此外还发表了五十多篇蒙古诗歌评论和研究论文。他通过上述研究,系统地探讨了蒙古文诗歌的形式、格律、韵律、节律、语言特色和艺术发展规律,构建了以民族特色见长的、开放的、流动的蒙古诗歌理论活态体系。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国内蒙文期刊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蒙古秘史《蒙古秘史》在文化遗产中的实际意义钦达木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20页《蒙古秘史》的叙时结构赛吉拉夫《蒙古学研究》第2期55-67页论《蒙古秘史》某些内容的结构化特征杭盖《蒙古学研究》第3期6...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蒙古《格斯尔》研究开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后期和 60年代前期。 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格萨 (斯 )尔》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蒙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蒙古《格斯尔》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蒙古《格斯尔》产生时代和版本研究、来源研究、变异本研究、民族特色研究、格斯尔风物传说研究、主题和艺术研究以及蒙古《格斯尔》在蒙古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研究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副译审范丽君翻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乔吉先生审订的著名匈牙利蒙古学家卡拉·捷尔吉(KaraGyorgy)教授所著《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Книгимонгольскихкочевников)的汉译本,已于2004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是第一部将蒙古人的文字历史和文献融为一体进行描述的学术著作,本书通过对蒙古文字的历史演变和各种古老文献的系统研究,综述了8个世纪以来蒙古语言文字的演变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蒙古文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回纥史》与维吾尔族源问题高自厚我与内蒙古大学林干教授合写的《回纥史》,历经数年之后,终于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与林先生在第二次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联合发言《关于回鹘西迁若干问题的辨正》(后刊于《民族研究》)1992年5期),正是《回纥史》第二...  相似文献   

14.
亦邻真,蒙古族,伊克明安氏,1931年生于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一个蒙古族贵族家庭。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到1945年入中学时已受过蒙、汉、藏、日四种文字的训练。 1948年,亦邻真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正式参军。1954年,他结束了军队生活,转业到《内蒙古日报》,任编辑兼翻译。  相似文献   

15.
1990年12月21—22日,四川省当代史学研究会在成都召开了学术讨论会,会议内容为:一,讨论《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发表的《商周研究之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提要的观点;二、巴蜀文化问题。现将第一项内容的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最近的七、八年对我国蒙古史诗的研究来说真可谓是一个丰收期。我们且不说发表在各种学术报刊杂志上的有关中国蒙古史诗的数百篇研究论文 ,仅在国内出版的有关研究专著就已经达到了九部之多。而由陈岗龙博士整理汇编并撰写长篇学术导论的《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一书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12月第一版 ,2 0 0 1年 3月第一次印刷 ) ,是其中最新出版的一部。这部著作共 4 73页 ,130 0千字 ,由序、上篇、下篇和后记构成。上篇是长篇学术导论 ,字数达30 0多千字 ,实际上可作为独立的一部学术专著 ,下篇…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成立于1995年12月,是内蒙古大学培养蒙古学人才和进行蒙古学研究的基地.蒙古学研究院的成立,是内蒙古大学体制改革的结果,标志着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蒙古学研究院由蒙古语言文学系、蒙古语文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蒙古文学研究所、周边国家研究所、蒙古文化研究所、国家教委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及蒙文信息处理研究中心等9个教学、科研及文献信息实体组成。设有院办公室、学术委员会、院务委员会。清格尔泰教授任名誉院长,呼格吉勒图教授任院长,全福教…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十大著名蒙古学学者据《庆祝札奇斯铁教授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台北,国学文献馆出版,1995年)载:1992年,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的第六届国际蒙古学会上推举出以下学者为当代世界十大著名蒙古学学者:札奇斯铁(美国,SechinJagchid);希...  相似文献   

19.
黄式三《周季编略》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为研究战国史基本史料之一。黄式三虽作为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但《周季编略》对乾嘉史学遗风也有明显继承与发扬:首先《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考据精神相融,其次《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细节情怀相通,最后《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议论特征相合。因此,透过浙东学术“以经明史”、“践履之笃”精神传统与乾嘉史学遗风在《周季编略》中双重表现之个案分析,亦可看出浙东学派在近代以来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吴怀祺教授主编的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2005年已由黄山书社全部推出,受到学界关注。他们要把研究推向深入,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的重大课题"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①;在福建人民出版社支持下,他们又将撰写6卷本的《中国史学思想通论》,这就是:《中国史学思想通论》的《总论卷》、《历史思维卷》、《经史关系论卷》、《历史盛衰论卷》、《历史编纂学思想卷》、《历史文献学思想卷》。为了民族史学的振兴,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把研究向前推进,期待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