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司法实践和学界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纳入我国《民法典》已经成历史,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适用和限制标准值得探讨。探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具体范围及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应该坚持的限制维度,从对比的角度分析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并针对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和完善建议,可以对司法案例和具体审判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王玉容 《现代交际》2014,(2):10-10,9
在侵权损害赔偿的死亡赔偿项目中,区分农村和城镇户口以确定赔偿金额的做法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死亡赔偿金立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影响"同命不同价"的因素;同时对于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及国家通过立法以及相应的政策的方式,彻底杜绝"同命不同价"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行政侵权会给受害者带来精神上的伤害,此时就需要通过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来进行规制。但目前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不完善,致使不能很好地保护受害者的合法利益。因此,以此为切入点,首先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其次论述完善相关制度的必要性,梳理当前制度所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规定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赔偿法的不断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刑事司法赔偿领域中的一种常态。但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难于操作,导致现实中赔偿案件的处理方式过于随意,难以把控。本文主要分析和解剖刑事司法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刑事司法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5.
周德洋 《现代妇女》2014,(9):142-142
精神损害赔偿之金钱作为法律为维护公平正义给予受害人之最终结果,也是法律对人的终极关怀在这一领域的具体表现,一直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在对如何确定数额这一问题上,并没有特别规范或具体的相关规定,更多是的一些原则性表述;在理论界,一些学者的探讨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纯"法律思维或法律技术解决这一难题,似乎没有注意到精神损害是另一领域,即心理学所研究的专业性问题。因此,为了更加妥当的解决如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之问题,进行必要的跨界,引入一些其他领域专业方法或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青年男女婚姻中签订"忠诚协议"的现象较为多发,我国立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司法实践中有关"忠诚协议"的诉讼时有发生。文章考察了近十年间司法机关对"忠诚协议"效力的认定情况,在对比有效、无效、自然债务三种学说的基础上,指出自然债务说是审理"忠诚协议"问题的正确裁判路径。具体而言,社会层面,应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立法层面,扩大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司法层面,进一步阐释"其他重大过错"之内涵。  相似文献   

7.
郭洋 《现代妇女》2014,(11):172-172
2010年4月29日,我国修订了《国家赔偿法》,将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了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内,为公民在精神利益遭受公权力侵害时创设了新的救济途径。本文探讨了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对宪法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并结合当前的司法实践,指出提高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明确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是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获得通过。《侵权责任法》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9.
2010年修订的《国家赔偿法》对包括行政侵权在内的国家公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初步建构,这是国家赔偿制度完善的重要步骤。行政侵权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的行为。这一行为具有主体法定性、特定过程性、特定损害性和责任有限性的特征。论文着重对行政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两个最关键的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在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制度缺陷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完善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1998年的“银河宾馆案”是我国第一例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诉讼,在我国的民事立法中,首次提到安全保障义务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中。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安全保障义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介绍安全保障义务的含义,从而全面介绍安全保障义务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曹倩 《现代妇女》2013,(10):57-58
特殊类型专利侵权行为,主要包括间接侵权、商业方法专利侵权、实验性使用、专利钓饵等,是在专利侵权制度中应专门加以规范的.我国新修订的《专利法》、相关实施细则及司法解释对一些重要的特殊类型专利侵权问题仍缺乏规范.通过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国内外相关立法、司法实践经验,对这些特殊专利侵权问题进行合理的法律规范,是当前正确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2.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一方责任情形下的车主过错责任。规定"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之,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法理梳理,提出了《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中的"机动车所有人"应扩大解释为"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相应的赔偿责任"应解释为"连带责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王某怀疑我老两口偷吃了他家的公鸡,采用蒸面人、烧纸人的方式诅咒我们,我老伴为此气出了病。请问我们可否要求王某给予精神损害赔偿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数额,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  顺 达 顺达同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简称《解释》 )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   一、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3)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相似文献   

14.
环境责任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替代性损害赔偿方式,产生于责任保险。起初,环境责任保险并不包括在责任保险中;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侵权事故的频发,传统民事损害赔偿救济方式的不足。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为维护各自的利益,以减少各方因环境侵权事故造成的损失,开始将责任保险应用到处理环境侵权事故中,便逐渐产生了环境责任保险,学者将其定义为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标的责任保险。  相似文献   

15.
黄斌 《职业》2011,(Z1):139-141
道路交通事故是侵权行为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道路交通事故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然后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和受害人的民事赔偿和救助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澄清理论界的一些模糊认识,纠正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并对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提出了一些建议,提出了相应立法完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所谓举证责任分配,是在案件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下,法官进行裁判的依据和规则。而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法律规定仍然不够完善,往往规定的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对举证责任分配的理论学说,应该结合我国的相关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建立"一强多元"的理论学说模式,以此为我国学说理论之指导,对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姗晏 《职业时空》2012,(4):148-149
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对医疗损害责任做出了系统规定的法律,该法明确规定了医疗侵权责任的构成、归责原则、免责事由、责任形式以及医疗损害赔偿标准等内容,对医务人员行医提出了更高的执业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育红 《职业》2008,(5):114-116
因侵权发生的损害赔偿案件,往往涉及多方当事人,并同时发生数种性质不同的法律责任.如果认为涉及多方当事人就是共同侵权,这就曲解了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审理存在多方当亭人的案件,应当认真分析其中的法律关系,准确认定其责任性质,正确适用归责原则,以妥当处理纠纷,合理地救济受害人,制裁和教育加害人,从而有效地抑制侵权行为的发生.本文拟根据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对共同侵权行为归类,并对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根本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完全不履行合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主要义务或预期违约致使履行不能,其结果严重影响到另一方根据合同有权期待的经济利益的情形。在根本违约问题上,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不够具体、明确,笔者建议对之区别规定并进行立法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职业》2008,(7):73
2007年被称为"劳动法年",这一年全国人大共颁布三部劳动法律,劳动法律受到国家的如此重视在我国立法史上前所未有.劳动关系之和谐,一方面有赖于法律之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执法、司法之健全,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强弱,对于推动立法、执法、司法的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